城南小學老師鄧炳光。
大洋網訊 昨日佛山市召開慶祝2018年教師節大會,599人獲評為佛山市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以及先進教育工作者。在這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中,有一群特別的老師,他們為了幫助普通學校裡的特殊孩子,傾盡愛心,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為他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他們的緣分 普通學校遇見特殊孩子
昨日是第34個教師節,佛山市召開慶祝2018年教師節大會。會上認定了2018年全市教育系統優秀教師300名、優秀班主任200名和先進教育工作者99名。
佛山市城南小學老師鄧炳光是200名佛山市教育系統優秀班主任之一。在他13年的從教經歷中,最美好、最難忘的,就是他與一群特殊孩子的相遇、相長的經歷。
「十年前,我遇上了一名特殊的孩子。他很有禮貌,每天上學、放學都會聽到他用響亮的聲音向每一位老師問好,老師們都很喜歡他。但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學習卻怎麼都跟不上。」鄧炳光回憶道,在第一次開家長會時,他還發現,孩子的家長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走進教室。
經過了解,鄧炳光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名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績令他的父母在眾人面前倍感壓力,但對孩子的期盼,始終令家長不捨得放棄。「當時我很想幫助他們,但由於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識與技能,始終收效甚微。」10年過去了,鄧炳光至今仍不無遺憾。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今年禪城區優秀班主任之一——佛山市元甲學校的數學老師袁航。2015年,袁航發現班上的小南(化名)經常拍、打、踢人,有時甚至用牙咬,同學也經常告狀說小南打人。袁航始終無法和這個大家眼中有異常行為的二年級孩子順暢交流。在與家長溝通後,袁航才發現:「原來小南是一名感統嚴重失調的孩子,他總是控制不好與別人接觸時的力度。同時,他與人溝通也存在很大的困難,並患有嚴重的學習障礙。」
他們的機會 運用社工進行專業指引
幸運的是,他們的探索迎來了轉機。2016年9月,袁航所在的佛山市元甲學校申請參與禪城區「運用社工模式提高特殊需要學生隨班就讀質量」項目。「在特教輔導員的指導下,我們一開始就對小南進行了輔導和幹預,為他制定特殊的指引和評價,單獨上遊戲課、社交課等。」袁航說。
袁航表示,通過努力,小南已基本懂得了如何跟人交流,攻擊行為也明顯減少。近三個學期的期末考試,語數英三科老師還為小南「量身定做」專屬於他的彈性評量試卷。袁航說:「看到小南在期末考試中不再像以往那樣左顧右盼、無所適從,而是快樂、自覺地完成試卷,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去年,佛山市城南小學也引進了禪城區「運用社工模式提高特殊需要學生隨班就讀質量」第三期項目。鄧炳光表示,由於有了更多的專業指引,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小鋒(化名)是鄧炳光兩年前開始跟進的一個個案,他是一名多動症的二年級孩子。課堂上,他總是坐不住,甚至會時不時地離開教室,跑到小花園裡玩耍。為此,鄧炳光和同事們整理了大量的資料,設計出一套適合小鋒的行為表現反饋問卷。「每周我會從科任老師、小鋒家長、託管中心手上回收這些問卷,然後進行整理分析,不斷尋找合適的方案。」僅在第一個學期,鄧炳光就回收了問卷308份,逐漸找到了屬於小鋒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特點,並專門為他設計了個別化輔導方案。「比如小鋒在寫的方面有困難,數學老師就會改變傳統的紙質答題方式,讓他通過手機APP來作答,學習興趣就提高了。」
他們的探索 自費提升特殊教育知識
鄧炳光告訴記者,不少多動症、自閉症、智力發育遲緩等特殊孩子,由於症狀表現較輕,難以入讀特殊學校,但他們又往往很難融入普通學校。這兩位老師都在思考,他們該怎樣做,才能幫助這些普通學校裡的特殊孩子?
「教育就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袁航表示,儘管很想幫助小南,但做起來難。袁航無奈地說:「小南是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他的情況推翻了我從教多年來積累的一切可行性方法與經驗。」很多時候,袁航對小南的表現束手無策。
在最初的起步階段,鄧炳光也遇上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匱乏是第一個攔路虎。為此,鄧炳光只能自費參加各種培訓、自費購買各種的專業書籍去提升自己對特殊教育的理解與認識。
「在這過程中,我遇上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構建起一個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域的研究團隊。」鄧炳光說,由於是自發性的研究,他們又來自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校,甚至是不同的地域,因此,他們只能利用晚上和節假日的時間進行研究。「在最初的一年裡,我們常常開會到十點多,大部分的節假日又會奔走於佛山、廣州、香港之間,但我們累並快樂著。」鄧炳光說。
他們的希望 愛「白天鵝」更愛「醜小鴨」
隨著項目的深入,鄧炳光還發現,多動症的一些具體行為,例如焦慮、對立違抗等多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沒有家庭的介入,輔導的成效會大打折扣。於是,他又開始以家庭治療的理論為指導,積極與小鋒的父母溝通。鄧炳光說,接下來他還計劃利用休息時間,去參與家庭治療和心理諮詢方面的培訓。
鄧炳光表示,現在,通過綜合運用社交小組、家庭治療、大數據分析等創新性手段以及以班主任為核心、家校一體化的支援機制,小鋒已慢慢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動力越來越足。據任課老師反映,暑假回來後,小鋒表現得很棒,像換了個人似的。「同時,他跟其他同學的關係融洽了,這對他以後離開學校融入社會是有幫助的。」
對於這些特殊孩子的未來,鄧炳光坦言:「小鋒的發展並不完美,我們還在竭力幫助他。但他的每一次進步,我都欣喜萬分;他的每一步成長,我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充實和提升。」袁航也表示:「喜歡『白天鵝』,更厚愛『醜小鴨』。」
文/圖 廣報全媒體記者馮嘉敏 通訊員林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