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上古村年貨節現場(黃建華 攝)
2018年年貨節大幕已落,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歲月中,各地的年貨節依舊會熱熱鬧鬧地上演,成為市民青睞之地。當鄉愁成為一種「回不去的故鄉,進不了的城」的尷尬、無奈和辛酸,以春節為切入點,意圖打通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任督二脈,發力鄉村的「年貨節」,愈發顯得珍貴。在城市年味越來越淡之際,要想讓年貨節成為一張叫得響的扶貧品牌,找到郴州年貨節的短板並加以彌補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缺特色品牌,農產品同質化嚴重
年貨節的舉辦在為城市居民提供年貨的同時,可以極大地促進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對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各地舉辦年貨節熱情高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產品同質化的怪圈。
市民李海青連續參加了幾場年貨節後,他告訴記者,不管在哪個年貨節,都能看到同樣的農產品在售賣,且每個地方都有抖餈粑表演,看來看去都是一個模式,毫無特色可言。當下,郴州市民買年貨已不再局限於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通過網絡就可以直接從農產品的出產地購買各類土特產,帶著鄉土氣息的年貨頗受城裡人青睞。然而,年貨節為什麼還能吸引城市遊客來農村置辦年貨呢?關鍵還是因為各地年貨的「土味兒」十足,市民們想買到質優價廉的農產品。
若想將鄉村年貨節辦出好效果,使其成為鄉村旅遊和精準扶貧的一個新亮點,年貨節組織者需要把好農產品的質量關,將各地有特色、有品質的各類農副產品展示出來。規範管理參與年貨節的各家農戶,保證其供應的農產品具有良好的品質。其次,鼓勵農戶出售自家拿手的自製商品,無論是綠色無公害蔬菜瓜果、散養家禽、土雞蛋、土蜂蜜、米酒,還是農家自製的辣醬、鹹菜、豆腐、麵食等等,將各地「名不見經傳」的特色產品推出去,讓遊客品嘗到地道的農家「土味兒」。
缺文化品牌,鄉村「年味兒」內涵不足
「年味」是一種集體記憶,是一種不應消失的印跡;「年味」也是一種文化,寄託著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鳴。「年味」的傳承需要載體,而鄉村年貨節可以說是承載「年味」的主要陣地。
隨著春節「禁鞭令」在城市的實施,城市年味兒變得越來越淡。鄉村年貨節上不僅要有琳琅滿目的農產品,還應該加入更多的農村文化元素,讓大家體驗到與城市不一樣的「年味兒」。
就像市民李海青吐槽的一樣,郴州的年貨節的文化不應只是抖餈粑表演。在舉辦年貨節比較成功的鄉鎮要敢於跳出固有的文化思維模式,大膽地端出一桌「文化年貨盛宴」來。
「山珍交易平臺小鎮」州門司鎮地處偏遠,民俗文化表演項目應該整合資興的「炎帝傳說」、「送春聯」、「剪窗花」、「炸豆腐」、「香火龍」、「舞草龍」等文化旅遊項目,宣傳推介本土年俗文化,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遊客們享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盛宴,達到以文化促節會的目的。
「湖南最美古村落」坳上鎮要發揮毗鄰市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在保持固有的做套花、釀米酒、炸爆米花等文化民俗表演項目的同時,更應該「走出去」,邀請棲鳳渡魚粉製作技藝、嘉禾伴嫁歌、安仁元宵米塑、臨武油茶食俗、桂東玲瓏茶製作技藝等一大批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古民居裡做表演,以傳承人現場演示與產品銷售為重點,通過室外與室內、體驗與銷售相結合的方式,使非遺文化融入大眾現實生活,弘揚我市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文化,讓遊客在選購年貨的同時,感受一次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之旅,展示我市非遺文化豐厚的人文蘊涵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缺電商扶貧,優勢資源難以轉換成優勢產業
馬雲說過:「雙11是網民的,年貨節是農民的。」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包括阿里在內的各大電商平臺的年貨節無不圍繞「特產進城與洋貨下鄉」兩大主題,年貨節的核心在農民、農村。
相比於熱熱鬧鬧的淘寶、阿里的網上「年貨節」,郴州的年貨節與電商結合度極低,是郴州的優質農產品不過硬嗎?資興市聚鄉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兵籤約銷售東江梨後,創下了扶貧梨一天銷售上萬斤的銷售記錄,這也激發了他在年貨節與貧困戶籤約,繼續銷售農產品的決心。
「永興冰糖橙滯銷,希望你伸出手來幫忙」「大奎山紅薯幹滯銷,農戶愁容滿面」……去年,郴州人的朋友圈上都被這些農產品滯銷的信息刷屏了。在年貨節上,像老寶糧油合作社的謝寶平與電商籤約銷售滯銷大米的農戶可謂是幸運兒,然而,仍然有不少農產品在年貨節上像大奎上的紅薯幹一樣,嚴重滯銷。
電商扶貧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在黑龍江省的珍寶島,當地的農民已經有非常好的種植技術。於是,阿里幫當地農民,引入某糧食集團,用ISO 9001標準生產,通過阿里的平臺出售到全國各地。由此,農民享受到地標性的品牌溢價,不再靠出售稻穀賺取微薄收入,也不再是「產業鏈末端最容易被壓榨的環節」。
在當下郴州農村,缺乏一支過硬的農村電商隊伍。這支農村電商隊伍,需要培養一批既有搞農村電商的前瞻眼光、也有搞農產品運營的高超技術的農民工。這就需要用「年貨節」扶貧做切口,發揮政府引導和支持作用,實施電商扶貧工程。要對特色產業優勢明顯、旅遊和民俗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貧困地區給予更多傾斜。同時,為貧困地區免費開展電商營銷策劃、信息發布、人才培訓;拉長農村電商的產業鏈,把農村的種植、養殖、加工、銷售都融為一體,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機遇,激活「網際網路+農村」新市場。
文/郴州日報記者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