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青年學生感到迷茫。空餘時間不知道幹什麼,對未來沒有規劃,道理曾經聽說過但做不到。有的同學學習沒問題,有的同學就是搞不好學習。有的同學家庭比較富裕,有的同學家庭貧苦但嚴於律己。不論外部環境多麼複雜如何變化,養成不怕苦,能耐煩的堅韌性格,必將終身受益。
有的人能吃苦,有的不能吃苦。有的能耐煩,有的不能耐煩。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很長。擁有好的性格終身受益,什麼樣的性格才是好性格,這個問題很關鍵。不怕苦,能耐煩的性格就是好性格,是堅韌的性格。
曾國藩說,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曾國藩一生中,不論讀書、寫字、做官、打仗都以不怕苦,能耐煩要求自己,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21世紀,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能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是否仍要繼續吃苦,願意吃苦,確實是個問題。不論科技如何發展,一個人不怕苦,能吃苦,主動戰勝各種苦難,就能在吃苦中不斷成長。這個人就會不斷進步。反之,怕吃苦,見苦就躲,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這種情況很難進步,更難增長才幹。
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吃苦的過程,就是琢的過程。苦,吃到位了,這塊玉也就快琢好了。
漢朝丞相匡衡,小時候吃了很多苦。匡衡十分愛讀書,尤其喜讀詩經。無奈家裡窮,既沒有書讀,也沒有燈,晚上天黑啥都看不見。匡衡不僅熱愛讀書,而且很能吃苦,願意吃苦,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戰勝困難。白天,匡衡去家境好的人家幹活,不要工錢,只要把家裡的書借給他就行。晚上,匡衡在自家屋內牆壁上鑿出一個洞,鄰居家的燈光從洞口穿過來。這樣,不怕苦的匡衡堅持讀書,堅持學習。長大後,匡衡滿腹經綸,對詩經很有研究,受到漢元帝的賞識成為丞相。匡衡是幸運的,因為他的青少年很苦,更因為他不怕苦能吃苦。
如果把一名青年學生比作一塊玉,不怕苦、能吃苦就是在琢這塊玉。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想把學習搞好,就要吃學習的苦。想把工作幹好,就要吃做事的苦。想以優異成績畢業,就要搞好學習,搞好畢業設計(論文),這都是在不斷吃苦。工作以後同樣如此,不怕苦,能吃苦,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就有了堅實基礎。
堅韌的性格要能耐煩。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一個能耐煩的人,容易成長成才,今後能幹大事。反之,一個不能耐煩的人,遇到事情感到很煩。這樣是很難做成什麼事,或者說很難堅持長期幹好某項事業。
學習的過程是耐煩的過程。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後完成作業,考前複習,考試答題。看似很簡單,實際上要面對很多煩心事,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能耐煩。大學生畢業後,面對工作上的事情,家庭的事情,人際關係的事情,未來規劃的事情,學習深造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能耐煩。能耐煩,就能抽絲剝繭,一步一個腳印把事情紮實做好。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能耐煩的堅韌性格。時刻告訴自己,能耐煩就能幹大事,不能耐煩什麼事情都幹不了。
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或博士生,都需要做畢業設計(論文)。搞畢業設計,首先需要我們能耐煩。確定選題,搜集資料,諮詢老師,做實驗,開始撰寫,反覆修改,最終定稿,參加答辯。過程是繁瑣的,是漫長的,需要我們能耐煩。不能耐煩,肯定做不好畢業設計(論文)。有耐心,每一步都能靜心去搞,都能認真去做,自然能做出高質量的畢業設計(論文)。
在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成長中,關於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時間管理、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建議很多。但是,在性格尤其是堅韌性格的養成方面,請注意,一定要養成不怕苦,能耐煩的堅韌性格。
誰不怕苦,誰能耐煩,誰就能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增長才幹,做出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