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重慶西彭鎮文化服務中心新安裝了一批新型健身器材——太陽能智能健身器材。
家住西彭鎮西竹路社區的居民說,有了太陽能智能健身器材,廣場就像免費的室外健身房,不僅空氣清新,鍛鍊時還有智慧數據顯示,健身更有動力。
新健身器材亮相小區
健身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情
「都不用去健身房了,省了幾千元辦卡錢。」家住西彭鎮西竹路社區的李琳樂得合不攏嘴,她說,有了太陽能智能健身器材,廣場就像免費的室外健身房,不僅空氣清新,鍛鍊時還有智慧數據顯示,健身更有動力。
12月7日上午9點多,家住聚星宏苑的方女士買菜途經星光名都廣場,見到這批新型健身器材,便上前體驗。「這個智能橢圓機和普通的還真不一樣,運動數值都能在屏幕上顯示。」方女士一邊雙手推動一邊雙腳踩動,剛練了5分鐘,已是滿頭大汗。當她停止運動時,智能橢圓機的屏幕上顯示:本次運動5分鐘、踩蹬63次。
西竹路社區是比較大型的居住社區,但是健身設施比較缺乏,居民平日裡只能在小區裡慢跑或者快走,健身形式單一,新安裝的太陽能智能健身器材讓社區居民愛不釋手。
科學健身不枯燥
場地原本是塊閒置土地
記者看到,此次安裝的太陽能智能健身器材共有12個品種,有智能競速健身車、智能兒童壓板、智能肩部活動器、智能橢圓機、智能轉腰器等,器材頂部均裝有太陽能面板,用於為顯示屏供電。「太陽能面板後方有蓄電池,充滿電後,即便是陰天,也可供電3-5天。」西彭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曾麒又介紹到,此次安裝的智能健身器材均為居民常用器材,提供智能化健身服務,讓健身不再枯燥、更加科學。
「每運動一次,都能掌握消耗熱量、速度、次數和運動時間。」居民李琳是一名健身達人,令她最為驚訝的是,每次鍛鍊結束,智能健身器材都會發出一段語音,告知健身指數並提出健身意見。李琳連連感慨,「就像私人教練在身邊指導。
乾淨整潔的室外羽毛球場和籃球場,這是如今西彭鎮響堂村的一處景象。但幾年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的閒置土地,現在村民們有了新的健身場地,集體體育活動頻繁開展,全民健身氛圍日漸濃厚。
記者了解到,以前的響堂村,由於體育場地、設施少,村民們鍛鍊是個問題。近年來,為了讓百姓享受到無處不在的健身條件,在當地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響堂村漸漸建造起了桌球臺、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多個健身場地,為村民平時健身鍛鍊提供了新去處。
「以前響堂村雜草叢生的閒置土地,現在建成了網球場、氣排球場、籃球場,夏天的時候到了晚上,鄰村的村民甚至更遠地方的人也開車過來鍛鍊,愛運動的人一到晚上都聚在了響堂村。」響堂村黨支部副書記江永紅高興地說,現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就是全民運動場地,平時鍛鍊非常方便,大家健身的意識也明顯增強。
多種方式建設健身地塊
要讓居民的業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對滿足民生需求、有效增加體育供給有著重要作用。西彭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市民體育文化生活,同時也改變著群眾的生活方式。」曾麒又說,智能健身器材的出現,能引導群眾進行有計劃的科學健身,其中包含體質監測、健身計劃制定、健身方法指導、健身數據採集、健身工作宣傳等多項功能,將盲目健身轉變為科學健身。
響堂村的轉變是西彭鎮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西彭鎮目前建有標準運動場地22塊,全民健身中心1個,健身登山步道5公裡,健身路徑700餘件,建成5個市級社區健身點、社區多功能運動場10個、遊泳池5個和23個村農民體育工程建設,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先進的城鄉體育設施的網絡化格局,滿足群眾日益高漲的運動健身需求。
健身綠道、體育公園、健身廣場……日益豐富的體育設施在九龍坡區西彭鎮相繼投入使用;步道健身跑、街心公園晨練、廣場空地起舞……運動健身的身影隨處可見。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 通訊員 黃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