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水乳、精華、潔面……即將到來的年中購物節,又讓不少愛美的女孩挑花了眼,可是在各大電商平臺泛濫的假貨問題,又把無奈的現實推到了消費者面前:面對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的網購化妝品,究竟該如何正確分辨真假?
上月底,這個問題,有了國家藥監局的官方「回答」:一款名為「化妝品監管」的APP正式上線,凡是消費者在國內購買的化妝品,均可以在這個APP上輸入代碼,查詢產品的有關註冊生產信息。
這款APP到底該怎麼用?是否會像「照妖鏡」一樣讓假冒化妝品無處藏身?昨天,記者第一時間對此一探究竟。
化妝品監管
有了官方驗真偽
「我下載了這個應用,好奇試了試,但是好像還有點漏洞。」今年準備畢業的大四學生小王是朋友圈裡的時尚達人,有著多年代購海淘經驗,但還是經常被假貨「坑」到,聽說國家藥監局出品的官方App可以分辨真偽,她抱著嘗試的心態,進行了下載。
據悉,用戶只需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化妝品監管」,即可下載此款APP。進入主頁面後可以看到上方最醒目的位置,推薦了各式各樣的科普文章,再往下,就是「搜產品」「搜信息」等多個模塊,用戶可以通過掃碼和搜索功能,查詢化妝品的備案信息、生產企業、生產監管以及產品成分表等多種信息。
除了彩妝、面部護膚用品和香水等一般類的化妝品,洗髮水、牙膏等日化用品也均在查詢範圍內,收錄種類範圍十分廣泛。如果發現有假貨,還可以在線點擊投訴舉報。
「我掃了一款超市裡買的護手霜,確實可以查到比較完整的信息,但是進口化妝品無論怎麼掃碼搜索,還是顯示『搜不到』。」
小王向記者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操作,確實有很多國外代購或直接買回的進口化妝品沒有查驗結果,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沒有任何中文標識。
「這樣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讓我心裡十分沒底,不知道買的到底是真貨還是假貨。」小王說。
功能仍待完善
代購、海淘產品是查驗盲區
按照小王的說法,記者也反覆對手頭上的幾款化妝品進行了實驗,發現凡是在國內備案銷售的化妝品,都可以查詢詳細信息,如國貨品牌,以及貼有中文標識在國內售賣的進口品牌,而對於經由跨境電商途徑的產品,由於是按照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管理,不執行有關商品許可批件、註冊或者備案要求。也就是說並未在監管部門註冊備案,所以是查不到的,在掃碼後可能會出現加載頁面失敗的情況。
另外,記者還發現,同一種產品因為批次不同,收錄的信息也會詳略不一,而由於翻譯的問題,不少國外產品並沒有統一且為大眾熟知的中文名,很難準確把品牌和產品名稱打入搜索欄,這也進一步導致了搜索信息的不完整。
「因為國外購買的產品不是在中國生產的,也沒有經過官方許可進口,是沒有官方信息的,但是那些在國內生產,偽造批號的假冒偽劣或者微商產品,利用這款APP就無可遁形了。」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我市的市場監管部門為了化妝品市場的監管也屢下苦功,不僅在義烏試點化妝品生產企業「遠程監控」,還集中銷毀違法生產及商標侵權的化妝品,進校園、社區、企業等開展「安全用妝」安全科普,力求把假貨拒之門外,守護 「面子」安全。
在此,市場監管部門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化妝品時一定要通過官方可靠途徑購買正規品牌,辨別天花亂墜的宣傳說辭理性消費。如果遇到不合格或者假冒偽劣產品,可直接在「化妝品監管」APP投訴,也可撥打12315、12331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