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首題為《春宵》的膾炙人口七絕詩。「春宵一刻值千金」,對於普天之下的尋常黎民百姓如此,而對於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的皇后嬪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正宮的年輕皇后,更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皇家大婚的皇帝大婚過程之中,皇帝首先要賜給皇后的彩禮。
這些彩禮一般分成兩類:一類在龍亭裡擺著,是給皇后的禮物,先暫存在娘家,等到皇后進嫁妝的時候還要抬回宮裡。給皇后的父母、兄弟的放到彩亭裡,叫做「賜物」,賜給皇后娘家的,可以留在皇后娘家了。當然,皇帝的智力也不差,賜給皇后的東西,比賜給皇后父母的要多很多,比如給皇后黃金萬兩,給嶽父母也就黃金五千兩。
大婚的婚前禮節完成後,皇帝還要顯示他的皇權,一定要在迎娶皇后之前搞個冊封典禮。把皇后從原來一個平民女子搖身變為母儀天下,這樣身份變了才能迎娶。此時,皇帝便可派使節去冊封皇后,迎娶皇后了。從冊立奉迎到合巹這個禮儀程序裡,還有跨火盆、跨馬鞍和「坐帳」等,但都是比較小的習俗。
被冊立的皇后首先可以得到皇帝頒發金冊和金印。金印是用五百零三兩的黃金做成的,叫做「皇后之寶」。如清代「皇后之寶」的上面,還刻有漢字和滿文的兩種篆體。但是,皇后知道這個「皇后之寶」和皇后金冊,只不過是皇家的大婚禮儀罷了,而最令皇后心醉神迷的是皇帝在洞房花燭之夜送予的婚姻信物。
其實,這個最令皇后心醉神迷的婚姻信物,就是「玉如意」。這個玉如意不僅是皇帝挑選皇后的憑證,而且還是皇帝皇后的婚姻愛情見證。清朝皇宮就規定,皇帝挑選皇后要送玉如意。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給那個女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清朝的順治皇帝福臨,以及同治皇帝載淳、光緒皇帝載湉都是用玉如意挑選皇后的。儘管有的皇帝是被迫將玉如意送出去的,但是,接到玉如意的那個女人此時無疑是欣喜若狂的。
而更令那個女人喜氣洋洋的是,皇帝迎娶皇后大婚的洞房花燭之夜,除了要在顯眼的位子擺上皇帝送給的那柄玉如意之外,還要在大婚喜床上的四角都要各放一柄玉如意。迎娶的花轎裡、洞房的案几上,甚至隨行宮娥的手中,到處都是寓意美滿幸福的玉如意。就這樣,在一片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皇家大婚氣氛中,皇帝皇后同上喜床,鳳倒鸞顛,共度春宵。
說起來,玉如意是由如意而來,因其是美玉製成而叫玉如意。「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中國古代有「搔杖」,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關於玉如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及初唐編撰的《晉書》都有記載。只是當時的材質、形狀等現在都不明了。如意源於爪杖,即民間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塊玉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揚州產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種為「三鑲如意」,即以紫檀、琺瑯、金銀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橢圓,分別嵌鑲玉飾,多種材質,珠聯璧合。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的「玉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和饋贈的吉利器物。
中國歷史上關於如意的記載,見之《晉書·王敦傳》: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也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由此可見,魏晉、盛唐時代,中國的如意,主要是用來瘙癢的。
在古代,如意除了可以用於搔癢之外,有人還用它決策軍國大事,其威勢有些近似了權杖。如南朝的韋睿在徐州的戰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揮蕭綱的詩中有:「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東吳的孫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傷所寵愛鄧夫人臉頰,後雖治好了,但臉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誘後宮人效仿,遂成古代點靨之風。
到了明清時期,玉如意不僅成為民間工藝美術品,而且走進了紫禁城,成為皇宮裡皇帝和后妃心愛的品玩之物。在皇帝的御座旁,在后妃的寢殿中,都有玉如意的身影,以示吉祥順心,萬事如意。乾隆皇帝弘曆就有一首題為《泳商銅如意》的七絕:「一柄曲拳代談者,琳玢古色錯金銀。誰知子氏猶尚質,已有欣於如意人」。在乾隆皇帝的心中,這柄商代的銅如意是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進貢者題款的如意。慈禧太后在六十壽辰時,光緒皇帝進獻了一套九柄玉如意,王公大臣們自然也不甘落後,敬獻的玉如意珍品就有八十多柄。玉如意一時成為最為時尚的壽禮。
春宵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極短的時間也十分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
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於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鞦韆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注釋
春宵:春夜。
一刻:刻,計時單位,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分為一百刻。一刻,比喻時間短暫。
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發出清香。
月有陰: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
歌管:歌聲和管樂聲。
【作品鑑賞】
《春宵》蘇軾語言明白如話,而立意深沉含蓄,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開篇兩句寫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寶貴,花朵盛開,月色醉人。這兩句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後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盡情享樂的情景。夜已經很深了,院落裡一片沉寂,他們卻還在樓臺裡盡情地享受著歌舞和管樂,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良辰美景更顯得珍貴。作者的描寫不無諷刺意味。
全篇寫得明白如畫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