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據臺灣媒體11月29日報導 美國川普政府任內10度對臺軍售,「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昨天聲稱,美國依所謂「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對臺軍售,2020年臺灣是公認美國對外軍售最大宗客戶。「AIT」昨晚表示,今年美國對臺灣軍售公布的數字是55.8億美元。酈英傑更揚言,美國明年還有一筆52億美元對臺軍售已經通知國會。
臺灣「國際關係學會」昨天舉辦2020年年會,酈英傑受邀發表專題演講時聲稱,這些軍購項目對臺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具有相當關鍵的力量。他說,去年美國對臺軍售107.2億美元,明年52億美元對臺軍售,一旦完成後續作業程序,臺灣歷來對美軍購總金額將超過700億美元。
酈英傑揚言,美國兩黨共識就是遵循所謂「臺灣關係法」承諾,向臺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使臺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他說,這樣的趨勢也會在新政府上任後看到。
根據公開資料,美國今年為止對臺軍售5次,累積金額為55.81億美元,包含MK48魚雷(Mod 6 AT);愛國者三型飛彈零組件相關更換、維修、測試與後勤支援;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F-16新式偵照莢艙;魚叉飛彈海岸防禦系統;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
而根據臺當局防務部門明年度預算書所揭露內容,臺灣陸軍明年將就「銳霆計劃」赴美召開會議,而「銳霆計劃」即是M109A6「帕拉丁」自走炮。臺當局「駐美代表」蕭美琴8月參加華府智庫座談也證實爭取向美國採購「智慧水雷」。這兩項軍備都尚未獲美方正式公告批准。
針對美對臺軍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中方堅決反對美臺軍事聯繫、美售臺武器,堅決反對美與臺商籤任何具有主權意涵的經貿協定。美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以免損害中美關係與臺海和平穩定。
美國今年5次對臺軍售
●2020年5月20日
18枚MK48魚雷及備料、支援與測試設備、運輸器,總價約1.8億美元。●2020年7月10日
愛國者三型飛彈零組件相關更換、維修與後勤支援,總價約6.2億美元。
●2020年10月21日
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AGM-84H增程型距外陸攻飛彈(SLAM-ER)、F-16新式偵照莢艙(MS110),總價約18.1億美元。
●2020年10月26日
100套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包含400枚魚叉飛彈(戰彈)及4枚遙測彈,總價約23.7億美元。
●2020年11月3日
4架「MQ-9B無人機」之外,還有2個無人機地面控制站、12個慣性導航系統(EGI)(另有2個備援等)等硬體設備,還有人員培訓、後勤與技術服務等內容,總金額為6億美元。
延伸閱讀
軍購頻創紀錄 臺當局「以武謀獨」死路一條
「臺灣今年成為美國軍售最大客戶」,這條新聞這兩天極為吸睛。
仔細分析川普政府4年來對臺軍售案,令人觸目驚心。由此可見,蔡英文上臺4年來,美臺勾連越來越嚴重,民進黨當局在「以武謀獨」路上越走越遠。
首先從軍售頻次來看,4年10次,刷新紀錄。川普上臺4年每年都有對臺軍售,其中2020年更高達5次,創下單年對臺軍售次數最高紀錄。
其次從軍售金額來看,2017年14.2億(美元,下同)、2018年3.3億、2019年107.2億、2020年至今55.8億,四年合計180.5億美元,創歷史紀錄(之前紀錄是馬英九首個任期內的4年180億美元)。而且,2019年8月總價80億美元出售66架F-16V戰機,還是美國迄今最大規模的單筆對臺軍售案,也是自1992年老布希批准向臺出售戰鬥機之後,美國再度對臺出售戰機。對蔡英文而言,上臺4年多180.5億美元對美軍購,遠超過李登輝執政的12年以及陳水扁在位的8年,快接近馬英九8年的軍購總額198億美元。
再從軍售武器質量與性能看,美國逐漸從過去只賣「防禦性」武器,轉變為開始出售「進攻性」武器,比如AGM-88B反輻射飛彈、MK-48 Mod6 AT重型魚雷、F-16V戰機、「MQ-9B無人機」等等。
最後從軍售模式看。以前,美國多以「包裹」模式,現在則改成比照軍售盟邦的「個案審查」模式。專家表示,按照這種模式,軍售程序會加快,只要臺灣提作戰需求,華府經評估審查即送國會同意。
根據1982年中美共同發表的《八一七公報》,美方當時作出不尋求執行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並準備逐步減少售臺武器直至最終解決的明確承諾。可事實上,美國嚴重違反以上承諾。
如此頻繁與巨額的對臺軍售,美國當然賺得盆滿缽滿。對臺灣而言,則是防務預算年年猛增,2018年108億美元、2019年121.1億美元、2020年131億美元、2021年158.7億美元。防務預算的增加,除了增加民眾負擔外,也嚴重擠壓民生項目預算空間,影響島內經濟發展。
更關鍵的時,中方堅決反對美臺軍事聯繫、美售臺武器,美國這種軍售動作只會加劇臺海局勢緊張。而在大陸堅定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面前,在解放軍強大軍事實力下,民進黨當局「以武謀獨」註定是引火燒身,死路一條。
(導報記者 吳生林)
快評
炫耀與布林肯見過面蔡英文「吹哨壯膽」
美國大選後已啟動政權轉移,拜登提名布林肯為國務卿、蘇利文為國家安全顧問。此前押錯寶的蔡英文,不放過任何機會進行「大內宣」,近日連續厚著臉皮聲稱布林肯與蘇利文都是「友臺人士」。
這種美國所謂「友臺」動作,包括川普政府這4年通過系列所謂「友臺法案」,以及衛生部長阿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訪臺,根本是美國把臺灣當「棋子」利用,「以臺制陸」,無形中把臺灣推到美國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最前線。對此,民進黨當局不但不覺得可悲,反而自鳴得意,真是醜態畢露。
「棋子」終究會成為「棄子」。臺灣輿論早就發出警告,拜登上臺,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大概率會趨向緩和,臺灣接下來可能會受到大陸懲罰,為過去4年「挾洋自重」、強烈「反陸」付出代價。
臺灣中興大學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袁鶴齡認為,先前川普路線太過極端,拜登必須調整,未來帶領美國走回傳統穩健路線是可以預見的。「拜登提名的國務卿布林肯雖然『友臺』,但不『反陸』,其兩岸外交路線不可能與川普的國務卿蓬佩奧一樣,臺灣要有臺美關係冷卻的預期準備。」
蔡英文可能也感覺到將面臨危險與不利,此時故意聲稱與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準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過去都有面對面互動的經驗」,其實反映出的是「夜行人吹哨壯膽」的心態。
蔡英文當局必須要明白,臺灣是中國的臺灣,大陸絕不會允許任何外部幹涉勢力和「臺獨」勢力把臺灣從中國割裂出去。臺美越是勾連,大陸反制與懲罰力道一定越強烈。所以,臺灣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保障,關鍵還在於改善兩岸關係。
拜登上臺若調整對中政策,中美關係緩和情勢下,臺海局勢會如何變化?端看蔡英文當局是否會調整兩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