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頻頻接到家長來電。來電中,80%的事關教育培訓機構的退費糾紛。
受疫情影響,教育培訓行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集中暴露,迎來超長「寒冬」。既要滿足群眾的需求,又要加強監管,校外培訓機構到底該怎麼辦?近日,記者走進濰坊高新區,通過走訪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及多家培訓機構,以期找到答案。
把脈問診 對症下藥
位於高新區臥龍街蓉花路的翰林美術學校,受疫情影響停課4個多月。這家有100多名教職工的培訓學校,4個多月幾乎沒有收入,校長愁得睡不著覺。
據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發布的《關於高新區民辦教育培訓市場發展現狀調研報告》顯示,該區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的比例從2017年的32.68%增長至2019年的56.15%,年均增長幅度近12%。需求的激增帶來了校外培訓機構的超速發展,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集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當地主管部門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規範市場秩序,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出臺了註冊機構專用帳戶最低餘額管理制度,重點防範培訓機構一夜之間攜款關門情況的發生。
「帳戶最低餘額可以用來解決培訓機構受疫情影響的『燃眉之急』,比如學生退費、教師工資和場地租金等。」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安全科科長張建芳說。大型培訓機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提取帳戶最低餘額,這與他們成熟的管理機制和長期以來的資金積累有很大關係。
自疫情發生以來,濰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已經向60餘家培訓機構釋放超過300萬元的「帳戶最低餘額」,幫助他們度過「寒冬」。而且,在接到上級關於培訓機構恢復線下上課的通知後,高新區立即派出10個工作組,僅用3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對全部培訓機構的防疫核驗工作,使他們第一時間恢復正常運營,把損失降到最低。
加強監管 規範運營
審批易、監管難一直是培訓機構在管理中面臨的最大「尷尬」。為此,高新區將對培訓機構的監管納入跨部門協同監管事項清單,建立了培訓機構「黑白名單」。自2018年以來,該區共發布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11期,先後引導超過40家無證培訓機構主動整改、合法辦學。同時,該區還對納入「白名單」的培訓機構實施信譽等級評價制度,加強對其辦學行為的監管,倒逼他們提高辦學質量。
「信譽等級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管
理、課程管理、安全管理、服務質量、辦學理念、家長滿意度等方面,以掛星的形式予以體現,掛星越多,信譽越好。」張建芳說,「培訓機構若有違規行為則會被摘星。一旦星被摘完了,不僅會被列入黑名單,而且如果在限期內不能完成整改,還會被強制退出。」
「今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對培訓收退費及違約責任作出規定。這將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服務行為,化解校外培訓收退費糾紛,有效規範培訓合同當事人的籤約、履約行為,從根本上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張建芳說。由此,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不斷走向規範,靠營銷、鑽空子賺快錢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
如今,校外培訓機構普遍存在退費難、課程亂、教師隨意變更等問題。「我們正在自主研發全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爭取8月底上線運行。屆時將實現校外培訓機構設立審批、變更、課程信息公示、課程選擇、課程管理、收退費、信用等級評價、投訴公示、招生廣告公示等13項功能,在方便家長選擇和主管部門監管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培訓機構的運營成本。」張建芳說。
行業反思 以質取勝
在教育主管部門通過一系列創新性政策助力培訓市場復甦的同時,不少培訓機構也冷靜下來,進行深刻反思,並在主管部門的幫助下採取了自救措施。
面對之前的市場亂象,很多培訓機構開始將更多精力放在師資打造和課程提升上,以質取勝。「疫情帶給我們的,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翰林美術學校校長張宜周說,原來,節奏很快,快到停不下來;疫情期間慢下來,有時間進行深度思考了。他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對品牌進行錘鍊的好機會。
教育主管部門用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幫助教育培訓市場營造更安全、更有序、更健康的發展環境。而對一家家培訓機構來講,在這樣不斷變好的市場環境裡繼續深耕下去,最終靠的,還是自身的實力。有了好環境,自強才是硬道理。
這一觀點,在業界引起了共鳴。通過這次「寒冬」,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對大家來講,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不少行業而言都是一次「大考」,但也帶來了機遇。通過這次「考試」,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初衷,才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長遠。
政府部門主動作為,以一系列政策及時救市,在優化服務中改善環境;培訓機構加強自律,用辦學品質實現自強,在抵禦風險中尋求發展。這可能是疫情之下,培訓市場重返「春天」最有效、最實際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