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11月16日下午16時過,四川自貢市民李女士(化名)長長地舒了口氣,她剛剛打110報了警。14日,李女士發了一條朋友圈,描述了泰豐國際城一男子在6樓窗邊「舉起孩子教育」的事件,「驚嚇」場面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同時,她也接到了該男子的「警告電話」。
「我覺得他是在對我變相恐嚇!」她現在希望,早點擺脫這件事,回到生活的正軌。而該男子並不認同李女士的說法:「當時娃兒正在窗邊耍,我就喊他不要在那邊耍,我並沒有把娃兒舉起來」,還稱「她敲詐我,問我要錢!」對此,李女士予以堅決否認,「我只是希望,讓他意識到,作為家長,孩子再不對,都不應該用這麼極端的方式去解決。」
目前,警方正在對事件進行調查。
事件
男子疑似過激教育小孩
鄰居侄女發朋友圈引發關注
李女士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有人幫幫這個小孩嗎?天啊,我聽到後受不了了。6樓,一個父親把自己的小孩舉到窗要往外摔。這是犯了多大的錯!小孩心裡多大的陰影!」
14日,李女士的姑媽來到她家串門,給她看了兩張拍下的照片:一張顯示孩子身著淺色衣服、深色褲子,背對著落地玻璃窗。另一張顯示孩子身體橫著在開著的窗戶邊。
李女士在朋友圈評論:「我姑媽拍的!(說)經常半夜把孩子打得叫!」「那個小男孩被抱到窗邊時候說,爸爸不要,我害怕,爸爸別扔我!(看到這一『驚嚇』場面)我侄兒就在家裡一直叫,不要不要!」「2、3天就打娃兒!就怕哪天真出事了!」「小孩再大一點,回想起這些經歷受不了!」
「我也是個孩子的媽,姑媽跟我說這個事後,我特別生氣,就發了條朋友圈。」李女士說。朋友圈發布後,引來微友的數十條留言聲援,「好嚇人!」「快報警!」「怎麼能這樣對待小孩呀!」
對話
男子來電發簡訊質問
「我自己的娃兒,該打還是打」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完了,11月16日上午8點51分,李女士正忙著工作,拿起手機發現有個未接電話,於是,她撥了回去。
「我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喊我出來。」李女士說,她怎麼也沒想到這個電話,正是該男子打來的,「電話裡他氣勢洶洶地質問我,『那個朋友圈是你發的呀,你是哪個,關你X事啊!』『你多管閒事,你有病啊!』『小孩子都會犯錯,大家都不管你憑啥子來管!』『我自己的娃兒我自己管,你比我還愛我的娃兒嗎!』」
李女士告訴他,「不管小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都不應該這樣做。實在不聽話,你打手打屁股都可以,不能這樣嚇他,萬一造成心理陰影怎麼辦?鄰居的孩子看到怕不怕?」
掛完電話,讓李女士沒有想到的是,這名男子又給他發了一大串簡訊。「你有病,我自己的娃兒,該打還是打,警察都不會說什麼。」「娃兒媽媽是瞎子啊?你牛X,你比警察還牛,你比我老婆還愛我兒子是吧!」「你不是法官,也不是警察,你沒資格。」
李女士向其解釋,「任何一個正常的父母都不會做出這種危險動作!」「你讓警察來找我談話吧,如果我有問題我公開道歉。」最終, 男子還對李女士口出不遜:你神經病,建議你去五醫院(自貢市精神衛生中心)看看!」「我已親自到派出所,警察不解決,就法院見。」「早上的電話,我已經錄音。」「 所有網上證據,都已截圖留證。」 簡訊中,他還向李女士發了一張派出所大門的圖片。
對於這一番對話,李女士感到特別不能接受,「我發朋友圈的目的,只是希望他能善待自己的孩子,好好做個父親,沒想到他還倒打一耙去報警。現在我姑媽和身邊朋友都非常擔心我,讓我不要再管這件事了。」
隨後,封面新聞記者致電李女士的姑媽。在電話裡,李女士的姑媽不願意再提起這件事,便掛斷了電話。
回應
男子:「她敲詐我,問我要錢」
李女士:「我已經報警!」
16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與該男子取得了聯繫。在電話中,他稱李女士發朋友圈是在造謠,「她有病!」「當時娃兒正在窗邊耍,我就喊他不要在那邊耍,他不聽我就教育他,對面的鄰居就拍到了,說我把娃兒舉起來要往外丟,我並沒有把娃兒舉起來。」
他稱,照片上看到孩子像是被舉起來是「照片拍攝角度問題,當時娃兒也沒有哭鬧,我平時只是他不聽話時偶爾打罵下。」
對於李女士,他還提到,「她還敲詐我,問我要錢,我已經報警了。但我手機沒得錄音功能,(對她敲詐一事)沒有錄音。」
「我現在準備去法院起訴她,還在搜集證據,她毀壞了我的名譽,對我的家庭也造成了名譽損失,造成了傷害。」男子忿忿不平地稱。
核實
李女士:感到很氣憤
家長不應該用極端方式去教育小孩
對於男子稱李女士「敲詐」一事,李女士十分氣憤,「我並沒有問他要錢!我壓根就沒有問過他要錢!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覺得一個家長不應該這樣對待小孩!」「我只是希望,讓他意識到,作為家長,孩子再不對,都不應該用這麼極端的方式去解決。」「我沒有任何目的,只是一個普通人看到了這一幕,忍不住發了朋友圈。」
「這件事對我的困擾很大,因為我的朋友圈留有我的工作電話, 他就這樣找到了我。」李女士說,我只是從一個路人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如果早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我還是選擇會發朋友圈。
現在,李女士也報了警,向警方反映了事情的始末。「雖然被他打電話質問『恐嚇』,但今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時,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去『多管閒事』。」
探訪
事發家庭系年輕夫婦帶一個孩子居住
知情人士:兩口子看上去脾氣很溫和
17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泰豐國際城,找到了事發的樓棟。該樓棟與旁邊的樓棟相隔不遠,對面相望,能夠較為清楚地看清對面的情況。
經過多方尋訪,找到一位知情人士。「這幾單元的樓層好像只有一個娃娃符合這個年紀,我聽他們的鄰居說娃娃經常挨打、經常哭。」
該知情人士稱,有一天我看到他很晚了還沒去讀書,就問他,他爸爸說「(娃兒)點都不聽話。」「今天早晨我還碰到他一個人去讀書,我還問他『你才去讀書啊』,他還答應了我。」
「這家人是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孩子居住,娃娃八九歲,讀三年級。」知情人士介紹,孩子挺活潑,以前他養了條狗,經常看到他和狗一起玩耍,他父母看看上去都很內向斯文,脾氣也都很溫和。
幾位業主也在議論:「畢竟不知道人家家裡的情況,也不認識,不好說什麼。」「也有可能是娃娃確實調皮,把父親惹生氣了,但如果這樣教育娃娃,確實也有不妥,萬一出了事怎麼辦。」
律師說法
男子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權益
女子發布朋友圈也有可能侵犯個人隱私
「從事件過程來看,李女士有可能侵犯該男子的個人隱私。」四川仁厚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衛分析,該男子是否打罵孩子、家暴孩子,李女士可以選擇報警,但以發朋友圈的方式向外散布,就可能給自己帶來法律風險。
他說,至於是否構成侵犯個人隱私,需要各方提供更為充分的證據,特別是該男子有證據證明通過女方發布的朋友圈,引起眾多網友轉發,進而引發公眾或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否定性評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基本就可以判定構成侵權,否則就會是相反的結果。
他分析,另一方面,男方的行為如果屬實,按照《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也涉嫌侵害未成年人的權益。
專家說法
恐嚇式教育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影響
應及時修復「受傷」親子關係多表達愛
自貢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負責人、中級心理治療師何蕊妮分析,事件中的爸爸,其教育方式可能就是「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下樓去」。雖然相信沒有哪位家長真的能夠實際這樣做,但這種恐嚇式的教育方式無疑已經對孩子心理造成了影響。
「首先,家長過激語言或行為背後,可能是發洩自己的情緒,各種壓力讓父母喘不過氣來,回家再看著調皮的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何蕊妮說,長期如此,可能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雖然家長只是一句嚇唬的玩笑話,但小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會覺得家長真的不要自己了,隨時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其次,家長的恐嚇、嚇唬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比如孩子可能對高樓會產生恐懼,隨時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容易引發焦慮、恐懼情緒。
何蕊妮分析,家長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很多家長以為幾歲的孩子記不住很多東西,但是我們在做諮詢中遇到很多青少年,即使父母只打過自己一次,也記得清清楚楚,所以長期以恐嚇、威脅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使孩子埋下仇恨的種子,在青春期更加叛逆,變本加厲地以其它方式比如自殘、自殺等威脅父母、報復父母,甚至也成為一樣的家長。
作為家長,面對比較調皮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做呢?「首先,不要把孩子當做發洩情緒的『工具』,家長在發怒、嚇唬、恐嚇孩子之前先要明確自己的動機,是單純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憤怒還是本身孩子的問題?」
何蕊妮說,當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之後,我相信很多家長的情緒已經平復下來了,這時我們可以仔細想想其它更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冷靜三秒鐘非常重要。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降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或許,別人家的孩子很聽話、成績好、很省心……」何蕊妮分析,但是請正視自己孩子,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如果你只能看到孩子的缺點,那就應該反省一下作為家長,我們自己是否稱職呢?小孩子調皮搗蛋是天性,只要加以適當引導,也能成為所謂「別人家的孩子」。
最後,何蕊妮說,及時修復「受傷」的親子關係,多表達愛。家長與孩子雖說是平等的,但孩子生下來要從衣食住行各方面依賴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說以前有過恐嚇或者威脅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請找恰當的機會,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為自己以前的「無知」而道歉,同時請孩子對期待的親子關係提出建議。並且,對孩子對家人的愛要經常從言語、行動表達出來,及時修復親子關係,讓孩子體會到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