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覺得這樣的說法誇張了,你會這麼認為只能夠說明你還沒有參透《易經》之中的大智慧。
孔子在晚年時候研究《易經》,為了參透《易經》的奧妙,孔子反覆閱讀,就連竹簡的牛皮子都被磨斷了好幾次。
易經忠告:一個人越來越有福的兩個「祥兆」,有一個,就值得恭賀
世上的很多人,從內心中都嚮往著自己能夠過上富貴榮華的生活。有這種想法,並不是這個人就貪戀富貴,而是一個人正常的進取之心。我們的人生能夠有所追求,才能認識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而且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在奮鬥的過程中,就能不畏艱險,最終歷經挫折的磨礪,終於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生而有錢,並不是富貴,通過自己的付出,所換取的富貴,才稱得上擁有貴氣。」這是南懷瑾大師留下的智慧箴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勤學和吃苦,就是一個人貴氣來臨的二個祥兆,有一個也很好,若全中,就太恭喜了。
勤學
我們雖然總是說,人與人之間沒有三六九等,大家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是依然有些人,在他們的思想中,看人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偏見。如果是一個富有的人,他什麼都不做,他的財富就會不斷升值,我們就會羨慕他們。如果一個人,可以不用付出體力勞動,只是動動腦子,就可以賺錢,我們就覺得他們的工作非常體面。
但是如果一個人,每天要付出很多辛勞,才能養家餬口。我們表面上會體諒甚至可憐他們,但是內心中卻會覺得這樣沒什麼出息,不會有遠大的前途。雖然很多人並不會看不起他們,但是也絕不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南懷瑾大師說過:「一個對勤奮有偏見的人,他也無法得到勤奮的回報。」這句話其實有很深的道理。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人生從來都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有的只是勤學苦讀之後的成才。
所以說,勤學就是一個人貴氣來臨的祥兆,如果你也有,就要恭喜了。
吃苦
世人往往都會有一種誤解,很多人看到富貴的人家,每天都衣食無憂,甚至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們家中的子孫後代,可以什麼都不用努力,就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於是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這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其實,現實並非如此。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富貴的人家,有數之不盡的錢財,而且錢又會生錢,這樣的家庭怎麼會敗落呢?老祖宗總結這樣的俗語,是不是說錯了?
這樣說當然沒有錯,這都是從現實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富家子弟雖然生來就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他們也會因此而變得不思進取。一個人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就會越來越怠惰,最終一事無成。當他們失去自己家庭顯赫的背景之後,只會得過且過、隨波逐流,變得越來越平庸,甚至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司馬光給家族的子孫留下一句家訓,這樣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富貴人家的子弟,過關了奢侈的生活,就無法再適應儉樸的日子。他們的欲望會越練越大,人就會變得越來越不知滿足。擁有了之後,還總想要更好地,總想把天底下所有的便宜都佔完。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後一定會為了爭奪利益,而跟別人產生各種紛爭,為自己招惹莫測的禍患。
所以說,富貴人家的子弟,並不值得我們羨慕,反而存在巨大的風險。只要他們做出一些敗家的舉動,就有可能導致整個家庭的衰敗。對於貧苦的人家來說,雖然必須靠勤奮努力才能維持生計,但是一個人只要能吃苦,就能讓自己得到越來越多的收穫。在日積月累之下,這個人也會越來越有出息,最終變得富裕起來。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靠吃苦變成一個尊貴的人,我們不僅更加心安理得,而且任何人也搶不走我們擁有的一切。所以這樣才是一個人有貴氣的祥兆,我們一定要重視了。
勤學的人,貴在飽讀詩書,不僅胸懷抱負,而且有遠見卓識,這種人才能早日成才。吃苦的人,貴在歷經磨難,不僅意志堅定,而且不會驕縱而致禍,這種人才能做成大事。勤學和吃苦,就是一個人貴氣來臨的祥兆,有一個也很好,若全中,早晚發達顯貴,恭喜了。
幾千年來,《易經》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被廣泛使用,所以被認為像天書一樣難以理解。這裡面最大的魔力,就是經過時間的檢驗,現在依然還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但是,很多人覺得原版《易經》上文言文晦澀難懂,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我把這本原文翻譯對照版《易經》推薦給你們,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的白話文,在書中領悟到許多古人的智慧。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復原最真實的《周易》,結合實例教學如何分析問題,《易經》64卦已經不再是符號的象徵,而是讓我們理解、學習、使用的大智慧,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這個版本的《圖解易經》來讀讀看。一本僅需要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