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並不久遠,主人公出生於1959年,萊拉生於70年代末,故事講述延續至2003年,可是總是讓我恍惚的產生距離感,生存在同樣的世界,仿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這些讓我想到歐洲革命或者我國的抗戰時期的充滿歷史創傷感的字眼,怎麼會頻繁出現在我們現處時代的某一個地方。在這個各國爭相發展的蓬勃時代怎麼會還有那麼多人時刻受到毀滅的威脅,那麼多女人困於古老落後的制度。這讓我驚愕,在閱讀中感受到從電視新聞裡遠遠體會不到的真實的殘酷。
我清楚地記得,阿富汗塔利班毀滅大佛的那天,我和所有幸福的中國孩子一樣坐在晚間新聞前和父母一起吃飯。直到今天看到這本書,突然意識到,就在那個時刻,很遠的陌生國度中,有兩個虛構的女子、以及成千上萬真實的女子正在受苦,因為文字鋪排出的場景如此逼真,女子的面目如此清晰,苦難被寫得如此翔實,以至於我感慨萬分,好幾天都無法從腦海中擺脫這本書的意境。
每到星期四就心神不寧的小女孩,父親不是每天伴在身邊的,因為她是私生女。如果母親願意把她送到撫養院,母親也不至於離群索居,生活在山坡上的泥屋裡。母親的這份愛是具有犧牲性質的。就在她任性地進城去找父親的那天,第一次見到父親帶著冷漠躲避的眼神將她拒之門外。父愛是講條件的,要女兒也協助著演出這場「不體面」的血緣關係。母親因此而喪失生的鬥志,就在這一天,她被父母雙親拋棄了。無法再拒絕孤女的父親只得將她收納到家中,任憑家中三位體面太太迅速安排了這個15歲少女的婚事,讓她遠赴他鄉。那是怎樣的婚姻呀,她就像被出賣了一般,而且,是被曾經最愛的父親出賣了。
愛情、生離死別、生兒育女、乃至戰火都像是導致女人巨變的強心針,但絕境中一起掙扎的女伴——哪怕她目不識丁、哪怕她木訥而無夢——將是最難得可貴的遭遇。對女人來說,愛情或許反而是簡單的,女人之間生死相連的情誼顯然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