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冠希哥還沒買相機;
那年,羅玉鳳還不叫鳳姐;
那年,我還不懂什麼是春哥;
那年,史泰龍還不知道曾哥是神馬;
那年,QQ還剛起步,360還不知道在哪;
那年,處理器還是單核的;
那是1999年。
回憶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就比如PC留給我的回憶就只能用傻慢來形容。處理器清一色的單核,主頻能超過1GHz的也是屈指可數;微軟還沒有傻到跟大家的操作習慣作對的地步,當然Windows作業系統也沒有現在穩定,動不動就給你個藍屏死機;顯卡顯存還能自己往上加,1 MB的顯存就可能會花掉你成百上千的大洋;至於內存,恐怕還沒有現在主流安卓手機的內存大;當年的遊戲畫面也會被現在的手機遊戲所秒殺。
那時我們唯一所具備的就是年輕,雖然PC的配置非常爛,但能夠擁有一臺自己的PC絕對是高富帥的代言詞,為了打遊戲而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飯。
如果現在去裝一臺1999年的電腦能行嗎?還真有老外這麼幹了,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穿越記,這位老外通過二手市場等手段淘到了一些當年的主流硬體,帶領我們體驗了一把當年裝機的感受。
先來看看所需要的配置:
CPU
現在看起來有些高頻低能的老奔4在1999時候還沒發布,當時最頂級的處理器還要數99年2月份發布的奔3,頻率最低只有500MHz。
內存
原文作者推薦內存至少要128M,但事實上128MB的內存即使放到2002也算是主流配置。在99年時候,128MB的內存已經算是頂級平臺的配置了,當然這也是為了懷舊而已,你真安上了1GB的內存也沒人會說啥。
顯卡
當時的顯卡AGP接口帶寬已經足夠,PCI-E接口還沒有出現,顯存容量作者說至少需要32MB。
硬碟
十幾年過去了,各個零件之間發展最慢的就要算機械硬碟了,但容量方面還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裝機,10GB的硬碟就夠了。
音效卡
兼容Win98 SE就行了。
好了,根據這些配置我們看看作者最後都買了些什麼吧。
顯示器:25美元
索尼特麗瓏Multiscan 200sf 17寸顯示器,當時非常經典的作品,最大1600X1200的解析度,點距24,帶寬245M。
主機:40美元
雖然作者上邊囉嗦了那麼多,但最後這貨懶省事了,直接買了一臺主機,裡邊零件齊全,包括AMD閃龍2400+處理器,512MB內存以及40G硬碟,這顯然不是1999年該有的配置,最起碼也是2002年以後的產物了。
顯卡:5美元
GeForece 5600MX,曾經的明星產品,AGP 8×接口,顯存位寬64bit,容量128MB。
音效卡:板載
作者有塊經典的創新SB音效卡,也兼容Win98 SE系統,不過裝上卻不能出聲,還好華碩主板上有集成音效卡。
搖杆:5美元
Microsoft Sidewinder Force Feedback 2
鍵鼠:10美元
IBM鍵盤和微星IE滑鼠,經典組合
作業系統:10美元
Win98 SE系統
這一切一共花了95美元,然後就組裝了一臺大約10年前的主流配置電腦。
開始打遊戲了
雖然花的錢並不多,但折騰起來真的是廢了不小的功夫,原文作者介紹它裝機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驅動,嘗試了多次才能成功。
看著十幾年錢的電腦和遊戲,你有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