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難」高考在各種不確定性中,最終順利落幕,學子們進入到等成績報志願的關鍵階段,教育專家開始對2020年高考試卷進行綜合透析。
就英語學科而言,「李華去哪了?」成為今年高考的熱搜話題,這位高考作文的老朋友今年失約的表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英語高考改革在持續進行。
「一年兩考是打破一考定終身還是刷分催化劑?」「英語是否要退出高考?」的疑慮和探討依然是未來高考研究的重要課題。近日,託普朗寧CEO、iEnglish創始人趙亞松做客中國青年網《兩會大家談》欄目,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姜耀東一起「雲端」探討了「英語是否應該退出高考」等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
曾有人大代表專門提出建議,希望高考取消英語科目,將中小學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不少家長也認為,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卻要花很多時間學英語,而很多人學了以後也沒有大的用處,因此建議取消英語課程。
「無論是從國家發展還是從接受不同文化的角度,英語都應該作為第二語言存在,作為高考科目,短期內不建議取消,但要與時俱進探索改革方式。」姜耀東委員對上述觀點並不贊同,他說:「從目前來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在世界科技方面相對發達,歐洲很多國家儘管母語不是英語,但他們絕大多數居民都可以講英語,日韓也一樣。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國家還處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孩子應該學習英語,教育部把英語作為高考必考項目,也是合理的,當然我們也在進行改革,現在高考更注重對英語學習和掌握能力的多方式考察;再者,高考就必須上大學,大學是要培養比初中、高中更高級的社會人才,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作為一個高級科技人員,掌握英語對未來專業化也是必須的。因為現在絕大多數科技文獻、工程技術、尖端理論主要還是以英文為主要的。」
趙亞松認為,中國今天的經濟成果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改革開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未來不可能獨立於世界而存在。同時國家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對外語的需求仍然是非常強烈的,中國在融入全世界,學外語的需求是現實存在的,不能減弱,反而是要加強。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英語退出高考」的聲音呢?透過現象看本質,趙亞松認為:「中國的孩子,在所有學科裡投入最大、投入時間最多的就是英語,但即使考上大學,還是不能真正無障礙的與外國人交流或者閱讀英文書籍,這是因為我們沒能真正把英語作為技能本身與世界連接,花這麼多時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所以,英語教育和英語學習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應該是讓孩子在相應的時間裡花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iEnglish一直在探索和研究英語教育的底層邏輯之一,趙亞松稱iEnglish希望中國所有孩子,無論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孩子,還是縣城甚至農村的孩子,都可以在小學階段達到無障礙英語交流和無障礙閱讀英文書籍的水平。
「當我們真正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英語就會自然成為孩子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與世界連接的技能之一,他們就可以有更廣闊的人生舞臺。所以『英語是否退出高考』的核心問題不是要不要學,而是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如何革新英語教育和英語學習的方式方法。」趙亞松說。
姜耀東委員同樣認為,對於培養孩子來講,如果能掌握學習外語的能力,其實也是其綜合能力提高的表現,更有益於未來的發展。就英語學習,主要還是要在教育方面下功夫,怎麼教孩子學英語更實用、花不太多的時間達到聽得懂、說得出、寫得好,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也對教育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2020年高考英語,專家認為在出題方向和難易程度上以學科素養為導向,突出對聽力、閱讀、寫作等關鍵能力的考查;改變相對固化的考查形式,促進學生發展學科素養,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和深入強化關鍵能力考查的總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