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書
南懷瑾老師評價孟子時說過這樣一段話:「許多被後世認為是多麼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麼悽涼寂寞的,就因為他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天下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風格來為人處事。」
南懷瑾老師所說的結論非常正確,因為從古至今有許多影響千秋萬代的智者,在當初的時代未必生活的如魚得水,如孔子,如孟子。
一:
孟子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叫孟軻,字子輿,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位於山東鄒縣東南部。
他授業於孔子門下,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孔子說了一個「仁」字,孟子就說了「仁義」,孔子說了一個「志」字,孟子便說出「養氣」,他對於儒學不光是傳承,更是一種發揚,更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解讀,而且他和孔子的人生際遇有非常多的的相似之處。
孟子出生在孔子去世之後100年左右的時間,也是出生在貴族家庭,後來學習孔子,也遊歷了齊國、宋國、滕國,魏國等,一度成為齊宣王的座上客,不但人生軌跡如孔子一般,就連人生的待遇也和孔子相差無幾,他的主張和孔子一樣,不被採納。
因為當時諸多國家提倡的都是合縱連橫的謀利之術,但是孟子提倡的主要以上古之德為主的養德智慧,顯然不合時宜。
其實不管在哪個時代,這樣的思想都顯得不太合時宜,因為大多數人追求的利益,但是孔孟的儒學提倡的都是仁德,在一群唯利是圖的人眼中,你談仁德,他們會覺得你是過於古板。
所以孟子的學說不受歡迎,只能無奈隱退。
而對當下不合時宜,並不代表他的學說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孟子雖然人生軌跡磕磕絆絆,但是他的學說卻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他繼承和發展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儒學體系,被尊稱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有許多我們非常熟悉的國學經典智慧,都出自於《孟子》之中,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智慧皆出自孟子之手。
讓大家更為熟悉的還有孟子的「性本善」理論。
孟子的成就除了他本身的努力之外,則離不開母親對於他的教育,比如說《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都特別熟悉,母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離自己的住處,就是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相對健康而又有益的環境。
除了大家熟悉的孟母三遷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孟子和他妻子的故事。
有一天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房裡,沒有按照當時的禮數將兩腳盤於腿下,而是悠閒的把兩腳伸開坐著,這個場景就被推門而入的孟子看到了,孟子很生氣的跑去對母親說:「這婦人好沒禮貌,坐沒坐相,乾脆休了吧。」
母親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剛才進門親眼看到的。」
母親聽了非常生氣的說:「你沒有按要求高聲敲門,這是你失禮,而不是你妻子失禮。」
孟子聽了慚愧的低下頭,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
在母親循循善誘,仁厚正直的教育方式之下,孟子被逐漸打磨成一個不但有豐富學識,高深學問,而且還能深刻諷刺的辯士,他在未來仕途中與各路諸侯唇槍舌劍的能力,或許就來自於母親的影響。
二:
比如他和齊宣王所說《緣木求魚》的對話:
有一天孟子問齊宣王:「大王所要達到的目標,能不能說給我聽聽。」
齊宣王笑了一下,沒好意思回答。
孟子說:「是好吃的東西沒有滿足你的胃口,還是好看的衣服沒有滿足你的身體需要,還是音樂沒有滿足你的耳朵需求,大王的臣子完全能滿足您上述的需要,為什麼還要追求這些呢?」
齊宣王說:「不,我追求的不是這個。」
孟子說:「既然大王不追求感官的享受,必定有高遠的目標,是想拓展國土吧,讓秦楚等大國向您稱臣,君臨中原安定邊境,但是您的方法和您想要達到的目標就好像緣木求魚一樣。」
齊宣王說:「有那麼嚴重嗎?」
孟子說:「比我說的還要嚴重,緣木求魚就是抓不到魚也沒什麼禍患,但是您去追求這種目標,一定會帶來災禍,因為小國本來就不是大國的對手,少不可敵多,弱國也不可能對抗強國,天下像齊國這樣的國家有九個,而齊國的土地也就佔據1/9,靠一個國家去徵服另外八個國家,勝算太小了。」
這就是《緣木求魚》的故事,什麼是「緣木求魚」呢?就是一個人跑到樹上去抓魚,魚明明在水中,一個人非要去樹上抓,說明他弄錯了方向。
就好像齊宣王一樣,他想通過戰爭達到目的,這種方式根本行不同,所以孟子用一個巧妙的比喻向齊宣王說出的想法有多麼荒唐,齊宣王也因此醒悟。
除此之外,孟子在和其他諸侯王對話的時候,也產生過很多經典的智慧語言,但是遺憾的是,孟子在死後的影響遠超過他生前。
他學孔子遊歷各國時,即便在齊宣王門下被奉為座上賓,但是也沒有發揮自己作用,而在他死後,他的學說才被逐漸發揚光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