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王夏昊:一般法律命題證成何以需求共識論真理觀?

2021-02-13 法理雜誌

符合論的真理觀不僅在適用於描述命題時存在著缺陷,更為重要的是它適用於作為規範命題的法律命題時意味著將該類命題的有效性僅僅限縮為事實有效性,而事實有效性是一個經驗問題;但是,法律命題的有效性是不可能通過經驗術語而被定義的。

章國鋒:《關於一個公正世界的「烏託邦」構想——解讀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因此,為了解決符合論真理觀適用於法律命題所面臨的必然缺陷,本文運用對共識論真理觀予以最系統論述的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的理論來解決法律命題的有效性證成問題。一般來說,法律命題可以被區分一般法律命題與個別法律命題。法律人尤其是法官針對具體案件所作的法律判斷或決定是一種個別法律命題。任何特定個別法律命題的證成必須以一個一般法律命題為前提。因此,法律命題的證成包括一般法律命題證成與個別法律命題證成;但是,本文僅就前者而予以論述。

王夏昊:《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的牴觸之解決——以阿列克西的理論為線索》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哈貝馬斯的共識論真理觀

與傳統的符合論真理觀不同,哈貝馬斯認為:真是一種與斷定性或記述式言

語行為相聯繫的默示的有效性主張。當我們運用語句斷言那個陳述的言語行為中所暗含的有效性主張被證成時,一個陳述就是真的。這樣,斷言的合理性不再依賴於傳統上所認為的被斷言的東西的真,而是被斷言的東西的真依賴於斷言的合理性。因此,真的概念就從語義學層面轉換到語用學層面。這就意味著,真不再是陳述的一種屬性,也不是陳述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是斷言該陳述的言語行為的屬性。即使將真作為陳述的屬性,它也不直接與陳述的對象相關,而是與斷言該陳述的言語行為相關。質言之,真是斷言該陳述的言語行為的主體向其他主體所提出的主張,要求其他主體承認或接受他對該陳述的斷言是有效的。因此,共識論中的「真」不是一種語言與現實、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而是主體間的關係。這個真的概念就決定了真的條件是:若且唯若能夠加入與我談話的每一個個體願意就同一個客體作出相同的謂述。為了將真陳述與假陳述區分開來,我引用其他人的判斷,而且可能引用我可能與其談話的所有其他人的判斷。總之,陳述的真的條件是其他每一個人的潛在的同意或共識。

這裡的「共識」不是事實上的「共識」,而是在理性上值得承認或接受的「共識」。前者的「共識」具有下列兩個缺陷:

(1)它不可能在事實上被取得的,因為那些死去的人不可能參加對話,而且對於他們的觀點是什麼也不可能得到確認。

(2)這個共識即使能夠實現,也不可能是充分的。因為這個共識可能是偶然達成的,而且達成有可能依賴於錯誤也有可能依賴於強制。

無論依賴的是錯誤還是強制而達成的共識,它作為真的條件都是不充分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接受後者的「共識」。這個共識就必然要求說明或提出值得接受或承認的理由是什麼。換言之,作為共識論的「真」的條件是建立在良好理由基礎上的共識。這種真的意義不在於某個共識實際上被達成的情形,而在於下列情形: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我們參加商談,在能夠證明某個共識是建立在良好理由基礎上的共識的條件下而取得的共識。這種共識的取得必須通過理性商談的方式或程序。商談邏輯的核心是論證,論證是證成的理由,它被認為提供給我們承認暗含在言語行為中的有效性主張的理由。質言之,這種共識是依賴於更好論證的力量的共識。那麼,什麼使一個論證比另一個論證更好呢?更好的論證的力量存在何處呢?這些問題的解決取決於商談邏輯。

商談邏輯的主題是論證中的步驟之間的連結的形式特性。如此相互連結的步驟是由言語行為組成的。因此,商談邏輯必須是語用學邏輯。任何商談或言語行為都預設了「理想的語用預設」,即理想的言語情形。理想言語情形既不是經驗現象也不是純粹的建構,而是商談參與者相互假定的不可迴避的商談的支撐性架構。對理想言語情形的成就的預感是一種保證,即保證我們可以將實際的共識與一個理性的共識連接在一起。理想言語情形也可以提供一個批評標準,既是對實際共識的質疑的批評標準,也是對實際共識是否是建立在良好理由基礎上的共識的一個充分的顯示標準。可能的言語結構是,我們在實施一個言語行為之中的反事實地行為,即理想言語情形不只是一個虛構而且是一個當下的現實,這就是所謂的支撐性架構。因此,語言交往的規範性基礎具有兩面性:它既在預期中存在,也是作為已經起作用的預期的基礎而存在。無論相互理解的主體間性怎樣被扭曲,理想言語情形的設計都隨著潛在的言語結構而必然地默示地存在著。每一個言語,即使有意欺騙的言語,都是以真的理念為取向。這就說明,任何商談的參加者只要參加商談就無法避免理想言語情形,這就是那個能夠證明共識是建立在良好理由基礎上的共識的條件,也是使一個論證比另一個論證更好的東西,也是更好的論證的力量存在之處。總之,哈貝馬斯的共識論的真理觀是理性商談論的真理觀,真的主張的共識不是事實的共識,而是需要在理性商談中努力實現的共識,是參與商談的人們對各種理由進行衡量、比較、選擇,在理性推動下而達成的基於更好的理由、更好的論證的共識。

與符合論的真理觀不一樣,共識論的真理觀既可以運用到描述命題也可以運用到規範命題。因為,根據後者,無論描述命題還是規範命題,它們各自的真都是一種有效性主張,這主張都是以一定的理由為基礎的。舉例來說,有人說:(1)雪是白的。根據符合論,這個語句「雪是白的」,與「雪是白的」這個事實相符合,該語句「雪是白的」是真的。根據共識論,當有人說「雪是白的」時,該人實質上是在說(1』)「雪是白的,是真的」。「是真的」是一種有效性主張。對於「是真的」主張是否是有效的?有人可能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該反對者一定是用一定理由支持其意見;對此持肯定態度的人一定會用一定的理由來支持其贊成意見的,也會用一定的理由來反駁反對者的反對理由的。這就是說對外部事物的實際狀況,或者,關於外部事物的客觀知識,人們也要通過商談或論證,給出理由,從而在他們之間達成一致意見即共識。就規範命題而言,例如,有人說:(2)不應該撒謊。該人在實質上是說:(2』)不應該撒謊,是正當的。(2』)中的「正當的」與(1)和(1』)中的「白的」處於不同的邏輯位置,而與(1』)中的「真的」處於相同的邏輯位置。這就是說,規範命題與描述命題一樣,都包含著有效性主張,即「正當的」與「真的」都是一種有效性主張。如果有人對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提出質疑,該質疑者必須運用理由支持其質疑;而對該命題持肯定態度的人必須用理由來支持其對該命題的有效性主張,而且必須運用理由來反駁質疑。總之,無論是描述命題還是規範命題,都是運用理由來證成的,都是通過論證成為知識的一部分,它們都具有知識論的意義。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對描述命題與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的證成中所運用的理由以及所遵循的推理原則是相同的。描述性命題涉及的是外在客觀世界,描述的是自然事實。因此,對於描述性命題的證成往往要訴諸經驗事實。但是,經驗事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僅僅建立在經驗事實基礎上的描述性或自然科學知識既可能是錯的也不具有普遍性。如何保證描述性命題具有普遍性?人們往往通過邏輯推論將普遍性假設與經驗事實聯繫起來。這樣,描述性命題是運用兩種理由——經驗理由和邏輯理由——進行證成的。它的客觀性在於它描述的是自然事實或社會事實,因此,它的真的有效性主張是由客觀的事實予以滿足的,其普遍性在於它與必然的邏輯推論規則聯繫在一起。

共識論真理觀在一般規範命題證成中的作用

與描述命題不同,規範命題涉及的是社會世界,其有效性主張不能僅僅通過社會事實來滿足的。因為社會事實是人們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實際狀況,這種實際狀況本身是可描述的,但是,人們的相互交往本身是以規範的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沒有規範的存在,就沒有人們的相互交往。這就說明:一方面,規範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這種客觀性是人們建構起來的;另一方面,社會事實本身是受規範調節的,也就是說,社會事實本身先天地是與規範結合在一起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事實在規範命題的證成中不起任何作用,相反,也要運用社會事實。而純粹的社會事實並不能保證規範命題的普遍性,因為從社會事實所作出的判斷只是單稱判斷而不是全稱判斷。規範命題的普遍性可否像描述命題一樣用邏輯推論予以保證呢?

答案是否定的。描述命題的存在依賴於描述性語句(sentence),描述性語句的真值有效性要求總是與語句本身的存在有關係,如果語句本身不存在了,語句的真值有效性要求就不存在了。而規範命題存在不依賴於規範語句,例如,無論你說不說出「禁止盜竊」,這個規範命題或規範都存在;而且無論人們說不說規範語句,人們還是在遵守這個規範命題或規範,還是有人在違反這個規範;一句換,人們是否遵守這個規範,與人們說不說出這個規範是沒有關係的。這就決定規範命題的有效性與規範語句的內容沒有關係,只與規範本身的有效性有關係。規範的有效性要求存在於人們的相互交往之中,只有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覺接受了一個規範,才表明該規範是有效的。規範語句只是規範的派生存在形式,語句只是給規範加上一個一種可以傳遞的形式,規範語句的有效性要求與人們對規範的使用有關,因此,我們應該從語用學的角度理解規範語句。這些區別就決定了在對規範命題的證成中不能運用邏輯推論規則來保證規範命題的普遍性。那麼,證成規範命題過程中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推理原則來保證規範命題的普遍性呢?

在規範命題的推理中保證其普遍性的原則是普遍化原則,也被稱為過渡原則。普遍化原則是:「如果規範得到普遍的遵守,從而滿足了每個個人的利益,那麼,該規範的遵守就會對每個人的利益產生一定的後果和副作用,這種後果和副作用能夠被所有相關者所接受。」

王曉升

《商談道德與商議民主——哈貝馬斯政治倫理思想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該原則並不保證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得到證成。因為,正如前述,哈貝馬斯的共識論真理觀是商談論的真理觀,即一個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是通過理性商談而達成的共識,這就是所謂的商談原則。它是指:「所有可能的相關者作為理性商談的參加者能夠達成共識的行動規範是有效的。」這就意味著普遍化原則與商談原則是兩種不同的原則。那麼,這兩者有什麼不同?普遍化原則是保證規範命題具有普遍性,從而奠定它是一種知識,因為知識之所以是知識的一個主要的特性就在於它應該具有普遍性。因此,普遍化原則是知識論或認識論上的一個原則。另一方面,無論是描述命題還是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都是建立在理性商談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理性商談原則是方法論上的一個原則。商談原則既適用於描述命題也適用於規範命題,普遍化原則只適用於規範命題的推理之中。

對於規範命題的有效性主張的證成來說,它是所有相關者作為理性商談的參加者在理性商談中達成的共識,同時,在理性的商談中對規範命題的推理應該遵循普遍化原則。因此,可以得到下列結論:一個有效的規範命題或規範是所有相關者作為理性商談參加者在理性商談中達成的具有普遍化的規範命題。該結論意味著,一個規範是有效的也是普遍化的。正如前述,普遍化意味著規範得到普遍地遵守,無論遵守該規範對一個人的利益是產生積極或「好」的後果還是消極的或「壞」的後果。這就是說,規範的普遍遵守是指該規範能夠適用於每一個相同情形。因此,如果說一個有效的規範一定是一個普遍化的規範,那麼,一個有效的規範就是一個一定能夠適用於每一個相同情形的規範。

法律規範作為命題屬於規範命題,因此,理性商談原則及規則同樣適用對它的證成,在其中對它的推理同樣要遵循普遍化原則。這樣,我們根據前述內容可以進一步得到下列結論:一個通過理性商談證成的有效的法律規範,一定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規範,因此,它一定是一個能夠適用於每一個相同案件的法律規範。

相關焦點

  • 陳輝 | 論功能主義法律解釋論的構建
    圍繞對文本與社會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同,我們可以將解釋學分為規範解釋論、非規範解釋論和功能主義解釋論,規範解釋論以客觀存在的法律規範為前提,主張對文本進行教義、系統的分析和解釋,強調以法律規範文本為核心;非規範解釋論以社會需求核心,堅持事實客觀性作為法律解釋的核心,對文本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功能主義解釋論則試圖擺脫客觀性依賴,在法律規範和社會需求之間建構平衡機制。
  • 【一丟思享會】移動互聯時代,如何打造符合需求的英語學習體驗
    【一丟思享會】移動互聯時代,如何打造符合需求的英語學習體驗 作者:怡彭 發布時間:
  • 【思享·人大·第552期】譚鳳儀:從人大外院到上交凱原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
    2、日本立教大學交換體驗1、上交凱原夏令營法律碩士2、其他推免經歷保研成功後就收到了思享菌的邀請,但一直拖到很晚很晚才動筆,實在抱歉,不過除了拖延症之外主要是擔心沒有太多值得分享的經驗。從大一入學一直看著大佬們的分享,從未想過自己也能在思享中出現。
  • 論法律大數據「領域」的構建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前沿關注□ 王祿生 一、問題的提出:法律大數據「領域理論」的現狀與不足(一)法律大數據領域本體論有待構建 由於對法律大數據的領域本體論反思還較為缺乏,因此學界一般認為,法律大數據就是在法律領域中使用的具備「
  • 陳亞軍:自然實在論何以可能
    陳亞軍:自然實在論何以可能 ——論普特南的知覺理論 2019年02月01日 16:40 來源: 作者:陳亞軍 字號 內容摘要:
  • 王曙光《論華盛頓共識與後華盛頓共識》
    法律體系應該在不導致過高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安全有效的產權保護,並應該在非正式部門提供同樣的產權保護。這10個方面的「華盛頓共識」強調財政紀律和公共部門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主張金融部門和貿易部門的自由化,主張對匯率、利率和外國投資放鬆政府管制,並強調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和保護私人產權,其要旨仍在於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自由主義共識。
  • 公正何以難行:阻礙正義的心理之源
    定價:69元   上架建議:法律文化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那麼,人類心理和法律體系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關係?   日前,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推出法律經典譯著系列精品——《公正何以難行:阻礙正義的心理之源》,為您解讀不公正的根源究竟從何而來。本書以心理學、神經科學為基礎,完整討論了司法過程中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警察、證人、專家、群眾等各種參與角色的心理和認知如何受限,直探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偏見和認識誤區。
  • 論法律解釋規則
    :國家社科一般項目(2017BFX165)「體系解釋方法、規則及其應用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項目(2018-1-001)「體系解釋適用研究」階段性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法律不重誦讀,而重理解。[1]17法律適用離不開法律解釋,法律解釋需要藉助法律解釋方法。法學界最早系統研究法律解釋方法的是梁慧星教授的《論法律解釋方法》。[2]在隨後出版的《民法解釋學》著作中,梁教授以民法為基礎,對各種法律解釋方法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 陳嘉映與項飆對話「對話」:對話不一定要達成共識,男權文化導致...
    巧合的是,陳嘉映與項飆今年出版的新書《走出唯一真理觀》和《把自己作為方法》都大量使用了對話體。儘管二人對對話有不同的理解,但他們都相信,要建構良好的生活與社會,對話必不可少。在項飆看來,對話暫時地破除了人在社會當中的等級身份,創造了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陳嘉映則提醒,對話的目的未必是要達成共識,如果抱著一定要「勸服」「爭取」對方的心態進行對話,那麼就有滑向「聲討」的危險。
  • 【思享·廈大·第144期】趙王榕:從廈大經院到復旦大數據學院應用統計
    面試每人20分鐘,裡面有七八位老師圍成半圓,然後給你一個黑板,學生就站在黑板面前邊回答老師的問題,需要推導的地方直接在黑板上寫。這也是我見過的最有壓力的面試,先是提問一些英文的日常問題,再用中文提問專業知識,涉及高代,概率論,數理統計,後來又問我的項目經歷,雖然問的很詳實但老師都比較和藹,不太會的地方會給出提示,雖然面試完了之後我感覺不太好,但從結果來看還算不錯。
  • 低庫存旺需求成共識 周期股狂歡背後仍存隱憂
    「從短期來看,原材料價格會及時傳遞到下遊,銅價上漲也會拉動公司產品價格上漲;但從長遠看,如果價格長期高位運行,就會對消費需求形成一定抑制。」華東地區某銅加工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銅加工企業一般會基於對未來走勢的預判,通過現貨對鎖、套期保值等手段平抑原材料波動風險。不過對於企業來說,更希望原材料價格越平穩越好。
  • 波斯納論哲學與法律
    波斯納論哲學與法律 2019年03月12日 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豔風 字號 內容摘要:波斯納論哲學與法律?
  • 「博研商學院CEO總裁102班」思享會作業集錦
    2、產品過剩,信息爆炸的時代,謹記1.產品滿足需求2.品牌滿足選擇(解決客戶信任問題)如何在賽道中脫穎而出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3、是否從toB到toC不取決於我想是什麼就是什麼,該考慮我能是什麼就是什麼,與上次大課老師提到的「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呼應印證。
  • 中國政法大學「學思享」 大講堂第一講開講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義, 12月3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黨委主辦的「學思享」大講堂第一講開講。
  • 共識斷裂與師生衝突
    濟南 250014  內容提要:在功能論社會學看來,教育共識是師生關係和諧的黏合劑,當教育共識斷裂,師生衝突就發生了。師生間的教育共識分為三個層面:為社會的價值觀共識規定的教育共識;分別規範著教師與學生的教育共識;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互動中形成的教育共識。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12)綜合而言,所謂法理,應當是指法律的基本精神、原理和學理。法律學說與法理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法律學說是進行法理探索的結果,法理通過法律學說得以彰顯。其二是法學通說(通行學術觀點)。所謂法學通說,是指基於某種法律實踐的需要而依據一定的理論分析工具所得出的,能夠被法律實踐反覆驗證並取得學界普遍認同的法學理論。(13)法學通說一般是取得高度共識的學說或理論。
  • 記帳的權力——論區塊鏈的數學共識及與人類社會的構建
    四從廣義的理解,筆者以為我們人類社會除了最重要的經濟基礎以外的其他構建,如宗教、意識形態、國家、憲法、軍隊、歷史、法律、文化等等,都可以認為是某種記帳。這種記帳是基於一個國家或一個族群的共識,這個共識可能是軍隊打出來的,也可能是宗教布道、宗族傳承潛移默化而來。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可以喻為手撕帳本。
  • 袁偉時等:官方和民間有共識,才談得上自信
    中國社會制度、法律規定了人沒有獨立人格。人的自由有多大,是決定整個國家興衰的第一個重要因素。第二,社會穩定。怎麼樣才能夠維持社會穩定?為什麼我們不能得到?知識分子、歷史學家是不是應該作出自己的回答?第三,怎樣處理與外國的關係。中國人動不動就反對帝國主義,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狹隘民族主義什麼時候能夠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