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專家:中國晶片技術不如美國,為啥日本晶片企業抱中國大腿?

2020-12-11 阿凱講科技

我們中國科技在這幾十年裡面不斷的提升,在全球也都是非常的有名氣了,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已經能夠排在全球前列,雖然和美國這樣的科技霸主相比較起來,還是有著一段不小的差距,但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科技發展起步的時間比美國晚了不少,現在能夠達到這樣的科技水平,已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但是正式因為中國的科技實力日益強大,讓美國覺得自己科技霸主的位置受到了動搖。

所以美國也開始用不同的手段來限制我們國內科技企業的發展,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打壓我們中國科技的發展,像是大家都很清楚華為究竟為什麼會被美國施行禁令,為了對我們國內的晶片產業造成打擊,而華為就是最優秀的那個,所以美國選擇了華為來動手,華為智能將旗下榮耀手機賣了來維持公司的運轉。

可是美國沒有預料到的是,在面對美國這麼大的壓力,我們國內的晶片企業也是沒有屈服,反而是被美國激發出來了更大的動力,投入了更多在晶片技術和光刻機技術的研發上面,也正是因為晶片技術和光刻機技術的落後,我們才會被美國給限制,所以未來的一段時間晶片技術和光刻機技術肯定是我們國家要發展的重點。

英國專家:中國晶片技術不如美國,為啥日本晶片企業抱中國大腿?最近有一個好消息傳出來了,日本的尼康集團,為了在光刻機技術上面實現突破,打破ASML的技術壟斷,所以選擇了跟中國合作,而中國也需要這樣的合作,所以就達成了協議。

那麼尼康為什麼會選擇和中國來合作和,按照常理來說,尼康的實力和技術,還會有其他的選擇,這是因為ASML背後的最大靠山就是美國,如果尼康想要對ASML產生威脅,能夠搶走ASML的市場份額,這肯定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除了美國之外,能夠提供這麼大量的資金在光刻機技術上面進行研發的,那就是中國了。

從這樣的情況來看,尼康選擇和中國合作是一個最完美的選擇,而且尼康也可以藉助這次合作的機會進軍中國市場,中國這麼龐大的市場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尼康才會選擇了抱中國的大腿,大家對這事有怎樣的看法呢,可以把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來進行探討哦。

相關焦點

  • 世界十大晶片公司排行榜:美國佔據半壁江山,中國三大企業入榜
    世界十大晶片公司排行榜:美國佔據半壁江山,中國三大企業入榜!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目前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十大晶片公司,讓我們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企業上榜。前面也說了,美國在晶片行業發展的比較早,所以美國的企業佔據十個席位中的半壁江山。
  • 制裁中國晶片,美國政府做的很好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了,就是沒有擠進這些金字塔頂端的產業中去。相反,在晶片、面板行業才幹了十年不到的中國企業,就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面板有京東方,晶片有麒麟。十幾年前的時候,熱血的大學生都有個夢想,等成家立業的時候,要買國產高端轎車,國產旗艦手機。
  • 英國人納悶:光刻機不如荷蘭,半導體不如日本,中國芯如何崛起?
    但是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意淫,就像是我們一樣,我們經常都是選擇性地看見自己國家的好,而忽略掉一些不足的地方,雖然中國的科技發展十分迅速,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跟發達國家們比是不足的。當然,能有現在的成績我就已經非常開心了。英國人納悶:光刻機不如荷蘭,半導體不如日本,中國芯出路在哪?
  • 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讚上海晶片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
    周健報導 12月4日,上海慧新辰實業有限公司在深圳舉辦了「芯格局,顯未來」——LCOS晶片發布會暨顯示領域智慧論壇,超算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性能計算研究所所長鄭緯民,稱讚上海晶片企業,敢於在國際巨頭面前「亮劍」,
  • 美國阻礙中國5G發展,為什麼要從晶片下手?
    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華為5G布局,依然佔據世界第 一的市場份額。因為在通信標準領域,有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參與,美國無法通過技術制裁,阻礙華為等企業的設備生產,只能通過外交手段遊說同盟國不使用中國通信設備。這是通信設備企業能夠在國外取得成功的原因,掌握核心技術,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 中國晶片遇難題,臺灣科技變棋子,美國將商業上升為政治
    美國卡中國晶片的脖子,華為無芯可用,中芯國際被「拉黑」,光刻機買不到手。臺灣的臺積電也跟著美國跑。虎落平陽被犬欺嗎?大家好我是極客兄弟 文子,科技圈裡的科普作者。美國對晶片的制裁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也給了我們一個變強的契機。
  • 日本專家:中國真是「反人類」,英國死守的技術被遠遠突破超過
    在科技發展方面往往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畢竟人總是不願面對還沒到來的風險,雖然知道過於依賴外國技術是冒險行為,但當時大家也沒人會想到美國的「限制」會來得如此突然且致命,核心科技缺失,立刻讓華為受到一定成都的限制,這也給今後所有的中國企業提了個醒,必須自主掌握核心科技。
  • 日本工程師:原本是一起賺錢,美國橫插一腳,中國或壟斷晶片行業
    現代中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我們的生活和科技之間的聯繫也是越來越緊密,不管怎麼說,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改變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近些年,科技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佔比更是與日俱增,想必我們已經是離不開這些科技產品了。
  • 為抱美國大腿,日本又做出一個決定,專家分析:自己坑自己
    一個人只發展的時候,如果能夠遇到自己的貴人,那肯定是非常幸運的,能夠幫助自己得到快速的發展,國家在發展的時候其實也是一樣,如果能夠抱上一條大腿,肯定能幫助自己快速發展,日本就是一個喜歡抱大腿的國家,一直想要得到美國的庇護,為此他們還做了一些對中國不利的事情!
  • 德專家:中國晶片科技若自研成功,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將失去意義
    儘管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部分領域我們仍然很薄弱,甚至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例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等,因為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我們在部分領域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趕的腳步。而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我國的技術取得突破。因此,一些德國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頂尖的晶片研發成功,美國將無法再對中國施加技術封鎖。
  • 英國專家:若不是中國這項技術強於美國,我們不會與中國合作!
    多年以來,半導體技術一直都是我國比較薄弱的一項技術領域,不管是半導體材料還是晶片製造或者是半導體的相關設備,我國都是比較欠缺的,原本華為在晶片上面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半導體崛起的希望,但是美國的做法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半導體技術缺失的嚴峻性。
  • 美國晶片巨頭正式官宣,中國院士發出嚴厲警告:必須阻止它
    根據媒體報導,近日美國顯卡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IA正式發布了其第三季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英偉達營收高達47.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7億),同比大增57%,此外,英偉達還正式官宣了一則重磅消息: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對英國晶片架構ARM的收購!
  • 英國媒體:中國新型晶片突破技術壁壘,先進得不像是中國發明的
    在晶片領域,中國一直受到美國技術和設備的限制,華為現在需要高端的矽基晶片,可由於該領域技術落後,中國一直無法生產高科技晶片和矽基晶片。對於中國來說,光刻機技術也是一個大問題,但是中國必須要儘快在晶片領域完成突破才是。
  •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
    根據海關公開數據,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超過原油、鐵礦砂、糧食總和3016億美元。  全球每產出3個晶片,就有1個晶片用於中國產業。而美國通過「晶片+OS」戰略,控制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發展命脈。中國則是美國晶片企業的最大客戶,成為「晶片稅」的主要買單方。
  • 生物晶片行業深度報告:中國生物晶片白皮書2019-2020
    2、美國擁有最多的生物晶片學術論文發表數,中國生物晶片學術競爭力不斷增強 比較部分國家生物晶片領域論文發表數量佔全球總發表論文數的佔比,美國論文發表數佔比超過 40%,中國論文發表數超過 12%居第二位。美國在生物晶片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處領先地位,中國在生物晶片領域的學術競爭力不斷增強。
  • 為什麼馬雲會在日本呼籲各國開發晶片技術以避開美國控制?
    看看這個答案下面,各種各樣的技術如何難,中國差距如何大,各種各樣的別人如何無知。技術或許真如你所說,差距真的很大,但當今的中美格局真的是這麼簡單的嗎??真的是美國一卡脖子,就危險了??我只能說你太無知。
  • 董明珠10億晶片計劃背後是一場技術革命,中國企業急需核心技術
    但是董明珠10億晶片計劃背後是一場技術革命,中國企業急需核心技術。缺少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只格力一家,從目前來看,這是中國企業的通病,他們都缺乏核心技術,他們的晶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為什麼我們國家的晶片技術如此落後呢?
  • 中國晶片產業不斷爛尾專家狠批低水平重複建設形成虛火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促使中國加速國內晶片產業的發展,企業間掀起「造芯」熱潮。然而,近來中國因資金鍊斷裂而瀕臨爛尾的半導體項目多不勝數。據《中國新聞周刊》刊文指出,晶片這類新興產業吸引很多商家一擁而上,主打第三代半導體的低水平重複建設案例不斷出現,這種充滿盲目性的熱潮只是「虛火」,對晶片產業發展弊大於利。
  • 英國專家:中科院傳利好消息,晶片禁令破局,美國光刻機弊端暴露
    當中國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我們的成就時,許多外國媒體都充滿了驚訝,早就聽聞了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飛快,但是中國層出不窮的技術突破還是讓很多西方國家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料到中國的科技能夠在這麼短短的時間內完成突破。
  • 美媒:日本政府擔心技術洩露給中國 組財團收購東芝晶片業務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導 美媒稱,日本政府在表示擔心技術洩露給中國後,抓住機會要在東芝公司晶片部門出售中發揮主導作用,但一場法律糾紛可能妨礙這筆交易。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6月21日報導,東芝尋求加速收購進程,希望此舉能籌集到200億美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