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40歲張新文
標籤:呂梁市臨縣前青塘村支書
致富秘籍:開發蘆葦葉粽子,從5萬個賣到90萬個。延伸帶動旅遊產業,水上樂園和農家樂旅遊餐飲項目今年將完工,心疼村裡大片古建築沒人開發。
本報記者 李秀青 本報記者劉鍇攝
「大家一直在扶貧,可總是脫不了貧。不是資源不夠,而是思路有問題。不因地制宜想辦法,總是等著上級送溫暖、他人幫助送福利,等吃完喝完還是老樣子。」40歲的張新文談到脫貧致富時這樣說。作為呂梁臨縣前青塘村的村支書,帶著村民致富脫貧是他責無旁貸的重任。
前青塘村位於臨縣城以南8公裡處,安業鄉湫河西岸。村裡有耕地1900畝、人口794戶,其中有226戶是貧困戶。前青塘村水量充足,有一處地下水源叫「海眼」,涵養了成片的蘆葦,還有百畝魚塘。在當地有「好吃不過冰糖,好住不過青塘」的美譽。但是,就這樣一個好地方竟然也是貧困村。有人調侃前青塘村是「抱著金飯碗,窮得討飯吃。」
蘆葦粽子一炮打響
張新文坦言:「其實我們這個村資源很多,以前大家都不重視,滿地的葦子都賤賣了。村民只是想簡單地把葦子賣給外地來收購的人,價錢不高,而且是各家賣各家的。2011年我被選為村支書後,有很多外地朋友打電話要葦子,還是大量收購。就這樣,我們一直賣到2013年。那年我自己包了一些粽子送給他們吃。他們都評價說,比南方的肉粽子好吃,甚至比一些知名品牌的粽子口感還要好。」
一語驚醒夢中人。張新文的靈感來了:與其賤賣蘆葦,不如自己加工粽子去賣!既能提高收入,還能解決部分村民就業問題。於是他和弟弟商量後,親自去南方粽子廠考察,回來又到省城太原走訪調查。2015年,張新文正式上馬籌建廠房,並成立了「臨縣安業鄉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工廠建成後,他們組織人員趕在端午節前試包了一批粽子。沒想到一炮打響,當年就賣了5萬個。許多村民因此獲益,這一下激起了村民創業熱情。於是張新文趁熱打鐵,聯繫縣文化局,舉辦了第一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隨後,全省「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現場推進會來到了前青塘村。2016年,第二屆「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如期舉行。粽子的銷量突飛猛進,從5萬個變成了30萬個,2017年達到了90萬個。僅這一項產業的發展,便使20多戶村民脫貧。每年粽子帶來的收益達到幾百萬之多。呂梁市委書記的李正印在參觀了青塘粽子廠後,聽取了他們的匯報,十分激動,現場吟詩給予鼓勵:「呂梁山上魚米香,不信你來看青塘。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
集思廣益挖掘特產
「現在黨的政策好,領導扶貧可真下功夫。李正印書記包了我們村的脫貧工作後,上任不到一年就來了五次。每次來,他都要在村裡走走看看,邊鼓勵邊出點子。」張新文說。為了達到脫貧目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多次研究討論,確定了「黨建引領,文化帶動,發展旅遊,精準脫貧,共步小康」的工作思路,制訂了《精準脫貧計劃》《旅遊發展規劃》等,確定大力發展粽子加工、蘆葦工藝品編織繪畫、水稻種植、魚塘垂釣、特色居民旅遊、農家樂六大產業支柱,確保在今年能夠實現脫貧目標。
蘆葦粽子產業的發展,激活了村民思路。大家集思廣益,決心把蘆葦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村裡有個學美術出身的畢業生,張新文就從村裡拿出10萬元,派他出去學習蘆葦加工繪畫技藝。這名畢業生學成回來後,他的作品供不應求。
2016年12月,他們村的 「蜜浸大棗粽」傳統手藝製作技藝被列入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去年舉辦的前青塘、後青塘、青塘溝、東嶺上四村千戶「精準脫貧,共步小康」的秧歌大拜年迎新春活動更是把脫貧工作推向了高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我們要把『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做大做強,主打特色農業等品牌,統籌農產品生產、銷售、品牌、加工四個關鍵環節。要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新業態,培育一批以生態休閒、紅色文化、鄉村文化為重點的鄉村旅遊項目,真正讓貧困戶從產業多元發展中增收脫貧。」2018年2月22日,李正印在呂梁市脫貧攻堅大會上這樣說。
前青塘村正應了領導倡導的產業脫貧思路,把文化旅遊建設提到了日程上。他們村遍布明清時期建築,還有純歐式的天主教堂,這裡曾被確定為「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美麗宜居鄉村」……在村裡走訪,隨處可以看到以清代風格為特徵的古建築,由當時富甲一方的本村大財主王氏家族百年修建逐步成型。村落整體布局呈「王」字形,南北街道為一條中軸線,東西有三條主巷,街中建有天主教堂一座,街北有宏偉壯觀的牌樓,側面還建有戲院。古建築宅院以四合院為主,其中保存了很多可以考證的、由乾隆元年和嘉慶年間書法家題的匾額,價值不菲。
每每介紹一處古建築,張新文在自豪之餘又有幾分無奈。「這麼好的古建築,沒人開發。我們沒有資金啊,這不是個小數目!前兩年要了些資金修繕了一小部分,但要大面積成片開發真的沒有能力啊。我們縣和孝義市結對子幫扶,人家拿了四百萬幫助我們建魚塘和水上樂園,但沒有規劃古建築修復開發項目。」
依託粽子帶動旅遊
按照村委會的設想,以粽子產業為依託,帶動旅遊文化產業。他們正在籌建水上樂園和農家樂旅遊餐飲項目,預計今年要全部上馬完工,這樣會帶動周邊縣村來村裡消費,村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脫貧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
「脫貧是硬任務,我們必須完成。但村裡古建築的開發實在是個好項目,如果有人願意來投資,我們十二分歡迎,保護文化遺產也是千秋功業,我們期待著。」張新文就像當年倡議發展粽子產業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