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斯克的SPCE X公司成功發射載人「龍宇宙飛船」刷屏,這次發射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私人公司完成的載人航天發射,也是成本最低的一次載人發射,美國在時隔9年之後再次獲得載人航天發射能力。事實上,美國商業公司在太空領域的探索並非限於如此,就在5月25日還有一場意義重大的試驗。據BBC5月25日報導,美國維珍軌道公司在當天以波音747飛機為運載平臺,在太平洋上空發射了一枚「發射者一號」運載火箭。與SPCE X公司的火箭一子級回收技術類似,利用運輸機發射運載火箭同樣可以大幅降低發射成本,而且還擁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
據報導,當天進行的發射可以說是一波三折,火箭在脫離運輸機後成功實現了點火,美國維珍軌道公司的控制室一時間發出了一片歡呼。僅僅過了十幾秒鐘,火箭發動機就出現了異常,失力動力的火箭從高空一頭載向茫茫大海,美國人接著又發出了一片哀嘆。維珍軌道公司表示,火箭發射獲得初步成功,但是火箭本身出現了技術問題,將會就火箭發動機工作異常問題展開調查。
維軌道公司表示,火箭從飛機上釋放後成功點燃了助推器發動機,但是第一級發動機只工作了不到10秒鐘就出現了異常。這項發射任務風險非常高,成功率只有50,公司最擔心的是會對波音 747飛機的所有機組人員造成威脅。好在火箭故障並沒有對飛機安全飛行產生影響,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據悉,這家公司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研發這種兩級入軌運載工具,號稱要改變人類衛星發射市場的「遊戲規則」,其成本甚至要低於馬斯克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維珍軌道公司與馬斯克的SPCE X公司一樣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美軍還在關島為「發射者一號」提供了發射試驗場。該公司副總裁波莫蘭茲表示,關島位於低緯度地區,美軍經營多年設施完善,在此發射火箭有極高的價值。馬斯克在這次發射後也為該公司送上了慰問,對失敗表示遺憾。他說:「我們為了完成入軌,曾發射了四枚獵鷹1號,說明火箭入軌非常不容易,希望下次能獲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維珍軌道公司採用的這種發射方式實際就是在用運輸機發射彈道飛彈,其動態發射運載火箭的方式存在很大的技術瓶頸,能獲得美國軍隊的支持說明這是一項軍民兩用技術。在民用領域,這種發射方式有可能打破現有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競爭格局,火箭更節省燃料成本,發射時間和地點更為靈活,甚至不影響再回收技術的使用,讓美國商業公司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在軍用領域,美國運輸機就會變成戰略彈道飛彈的發射平臺,同樣是其他國家沒有戰略威懾手段。
從大的方向來看,美國航天技術的可怕之處是以SPCE X公司和維珍軌道公司為代表商業公司,他們會以更高的運作效率和更強的創新能力走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最前面。美國真正強大的地方就是國家和社會對這種創新的支持,一種先進技術探索可以獲得大量風險投資,還能獲得國家和軍隊的支持,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失敗是成功之母,維珍軌道公司實際上已經掌握了運輸機發射火箭的關鍵技術,差的只是火箭技術本身,距離成功並不遙遠。由於這是一種軍民兩用技術,值得其他大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