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明明是同樣經歷一些事,為什麼有些人成長很快,能從中學到不少東西,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始終停留在原地,難有長進?
我現在愈發覺得,一個人有沒有成長,成長速度的快慢,態度是關鍵。
這個態度是指哪方面呢?
學習的態度。更準確地說,是向別人學習。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說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另一方面則是說我們要有虛心向別人學習、請教的態度。
坦白講,如今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虛心學習的態度。在他們的眼裡,很多人的優秀不過是運氣好和有背景罷了。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一個家境優越的孩子考上了頂級名校,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那還不是他家裡的條件好,如果我有他那麼好的條件,我也能考上。
一個人年紀輕輕就有房有車,事業有成。有人會說,我不信他是靠自己混成這樣的,現在有幾個年輕人能這樣,這傢伙背後肯定有什麼背景。
... ...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你們的優秀裡摻雜著太多的水分和不公平。
其實,我從不否定這一點。很多人之所以比大多數人優秀,確實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擁有很多,得到很多的助力。
但我想說的是,也有很多普通人是靠自己成功的,而且也有很多的人雖然擁有得比別人多,但他們自身確實也是很優秀的。
在我看來,客觀地承認別人優秀,往往是一個人真正走向優秀的開始。
02
不願承認別人優秀是什麼心理?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承認別人優秀,從他們的嘴裡很難聽到一句讚揚他人的話呢?
在我看來,原因往往有兩個,一個妒忌心在作祟,二是掩飾無能之實。
羅素說,乞丐不會嫉妒百萬富翁,但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不少人看到曾經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如今混得風生水起,而自己卻仍然在原地踏步,他們的內心往往會燃起嫉妒之火。
而對一個人一旦起了妒忌心以後,自然就會百般看不順眼。不希望對方好的同時,也不會認可對方的優秀,總認為人家混的好存在貓膩和水分。
其次,就是掩飾自身的無能,或者說是一種自我麻痺。很多人之所以不認可別人優秀,其實是為自己的懶惰和無能找藉口。
因為只有別人的成功是摻雜水分,是藉助外力的,這才顯得一事無成的自己沒有那麼平庸。
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越是沒本事,越是混得不好的人,往往越自以為是,越是傲慢自大,什麼都看不上。
實際上,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編織的一個謊言世界裡,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從而能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03
看到差距,才真正有所成長
前面已經講過,向別人學習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成長的速度,一個人只有虛心學習,有提升自己的意願,才能真正有所成長和進步。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原文裡後面還有兩句話,我認為說得更妙。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面不需要解釋了,後兩句的意思是說,選擇別人的優點好好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如果有的話,那就要加以改正。
簡而言之,就是要以人為鏡。
在《舊唐書·魏徵傳》裡就有這樣一句話: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而要想真正做到高質量的「以人為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能客觀地承認別人的優秀,敢於且勇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真正聰明且優秀的人,往往都具備這種能力。
他們能從一件事、一個人身上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哪怕這個人是自己討厭的人。做事的方法、思維,以及出現的問題等等,不斷地思考、復盤、借鑑,最終將這些變成自己身上的骨血。
實際上,仰望別人並不會讓你更低,並不意味著你不聰明,不夠好,不夠優秀。
當你丟掉這樣的包袱,打開心理上的這道枷鎖,用一種更健康,更開闊的心態去看待別人,也看待自己,你就會變得非常的強大。
別再做一個檸檬精,別總是質疑別人的成功,而無視別人的努力和優秀。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