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理諮詢師,我擅長親子溝通和婚姻困境。
我首先想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初一的孩子,已經是13歲左右了,一般人會簡單的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等這段時期過去就好了。我認為這樣的話其實是錯失了一個讓孩子清晰的有自我主體的機會。
對!當一個孩子不想上學,厭煩老師的時候,恰恰是一個構建自我的機會。
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錯過了3-6歲構建自我的機會的時候,青春期又開了一扇窗,孩子讓自己有機會讓重新構建自我,這裡需要父母有敏銳的觀察力,並且還給孩子留一片自我探索的空間。
我們重新回到問題本身。
1,關於「不想上學」
上學這個行為,其實本身就是人類群居的發明,也就是上學是為了學習如何適應社會,為了以後適應這個社會的規則。動物的規則相對簡單,所以不存在上學,而人類的社會規則相對複雜,才有上學一說。
作為一個人類的一份子,其實不上學,也就是不去適應這個人類社會,其實是很難生存的。
孩子知道這個道理嗎?當然知道,初一的孩子已經懂了很多道理,並且也上了3年幼兒園,6年小學了,很知道人類社會是啥啥了。
那麼孩子不想上學,這裡可以指向的是上學對於這個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或者說之前的上學經歷讓他厭惡的。
所以孩子不想上學,是歷史積壓問題,而不是臨時的問題。作為家長需要重新去看待自己的養育方式。
於是我們把視角放到家長這裡,當孩子在剛踏上校門的時候,第一次覺得不想上學的時候,你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我猜大部分的父母是這樣回應的:
「上學多好啊,有這麼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每個人都要上學,你這孩子咋這麼難弄呢?」
「上學可以學知識,學本領,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我們看到類似的回答裡面,孩子不想上學的念頭並沒有被看到,而是直接的否定或者忽略。父母否定或者忽略孩子的想法後,孩子的想法其實並沒有消失,而是慢慢在心裡生根發芽,終於在青春期的時候,身體有力量和父母對抗的時候,說出來不,並且行動也有能力配合了。
孩子不想上學的念頭,有可能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被忽略,今天終於按捺不住,將要採取了行動。
孩子想用自己的行動來吶喊,「請你看到我的想法,請你理解我!」
而父母為什麼不允許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呢,父母親對於孩子不想上學的想法急於否定或者逃避呢?
我想有可能是父母親自己從小也不喜歡上學,不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認為這樣是正常的。或者甚至認為一個人從事自己喜歡上學,喜歡自己的工作是不存在的。
孩子不想上學,不僅僅對自己的需要的吶喊,也是幫助父母吶喊出他們的心聲。父母沒有理順的部分,父母壓抑的部分,大自然總是很有耐心,會傳給孩子,一代一代的傳下去,直到這個需求被看到,被滿足。
2,關於孩子厭煩老師的部分
說完孩子討厭上學,同樣厭煩老師其實也是一個歷史累積的問題,老師和父母一樣,都是在家庭或者教室裡的權威,當一個權威只關心對方是不是聽話,是不是容易控制的時候,孩子其實那個時候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沒有任何思考的空間,也就是一個類似死亡的部分。
所以,當一個孩子在厭煩老師,厭煩家長的時候,他在爭奪屬於自己的控制權,他的生命要由自己來控制,而不是一個聽指令的機器人。
3,如何讓孩子想去上學,不厭煩老師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詞彙是想去上學,不厭煩老師。而不是喜歡上學,喜歡老師。這裡其實很低的要求,但是對於目前這個孩子來說,還是困難的。
他需要被理解,他需要被看到,尤其是負面情緒,比如不想上學,厭煩老師。這樣的情緒被允許表達之後,他就是活生生的自己,一個豐滿的人,有正面和負面情緒的立體真實存在的人。
一個不被允許表達負面情緒的人,其實是不真實的。就像我們看到偉大的小說,人物都是豐滿的,而不是只有正向的一面,每個人都有很多面,不僅僅是正向的一面。
一般來說,當這個孩子不想上學,厭煩老師的部分被家裡允許,被家裡接納的時候,這個行動就不需要了。
這裡對父母來說依然是很難的,之前不允許孩子有負面的想法,而現在允許。是啊,養育孩子本來就是很難的,開始慢慢的放鬆吧,允許自己有養不是那麼出色的孩子的自由,允許自己的孩子有各種負面的想法和情緒。當踏出第一步的時候,改變就會發生了。
以上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