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DISC理論首先出現在1928年美國的威廉·摩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的《常人之情緒》一書中。每個人本身是複雜的,並且都具有DISC的特質,只是每個特質會以不同比例的組合。
在《DISCOVER自我探索》這本書中,李海峰將人的行為風格分為DISC四種。任務導向且比較主動的D特質,人際導向且比較主動的I特質,人際導向且比較被動的S特質,任務導向且比較被動的C特質。
我們首先看D體質,D體質比較突出的人常被稱為獨裁者和指揮者,這類人比較關注事情,也比較主動。一般D體質人精力充沛,好勝心強,追求成就感,適應性強,個性要強,行事較果斷,拿破崙將軍和柴契爾夫人就是。拿破崙的字典裡面是沒有「不可能」的,他叫你做件事情,你說:「不可能。」他一定會呵斥道:「做都沒做,怎麼叫不可能?」
I特質的人也比較主動,但相比D關注事,I特質更關注人,I的綜合特質核心是「溝通」; 外向、友善且有自信; 重視與他人的接觸和正面關係的培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他身上I的特質可能比較高,人家把白宮治理得不錯,還有時間跟萊溫斯基約會,從總統寶座下來也沒閒著,吹吹薩克斯,出出自傳,據說2002年的時候還在深圳幫一家房產公司做廣告。房產公司請柯林頓先生來做廣告,看中的也是他很善於調動氛圍。
S特質善於觀察他人反應,非常友善且熱心,能夠接納他人看法, 珍惜正面互動,依賴較獨斷者領導。亞洲該類型較為常見,尤其深受儒家思想與佛教影響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諸國;印度聖雄甘地,他身上S的特質就很高。甘地哪怕是反抗,他都是用六個字——「非暴力,不合作」,採取絕食、靜坐的方式。
C特質相對來講,他關注事情,而且遇到一件事情他會想一遍、想兩遍、想三遍,他希望自己不斷超越,明天的自己一定要比今天的自己更好,所以他比較追求完美。C的綜合特質DISC四個特質中最複雜的變量; 天生被動,既沉默又冷淡; 讓別人覺得他們冷漠或毫不關心, 不願多談自己或心中的想法; 企圖心強,目標遠大; 缺乏主見及迴避衝突的個性使他們很難直接達到目的; 會運用既有的架構與規則達成目標; 會通過規則、權力與邏輯影響他人。美國首富,比爾·蓋茨。所有和比爾·蓋茨工作過的人都會給他兩個評價:第一個評價是,比爾·蓋茨很少表揚人;第二個評價是,他從不吝嗇對他人的批評。
看完李海峰的人格四矩陣,也許你們會對號入座,
覺得自己就屬於D或C 或I 或S,這也是學習DISC的最大弊端。學習DISC會讓你很容易陷入貼標籤的誤區,為自己貼標籤,也會為別人貼標籤。你會說,你就是什麼特性,所以你就怎樣,我就是什麼特性,所以我就怎樣。這四種類型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轉換。
比如《西遊記》中的唐僧最開始其實是S特質,但在去往西天取經的路上,他需要這種領導力來組織管理。故轉換為D特質。
而孫悟空最初大鬧天宮等也表現為D特質,後在西天取經中,他需要符合團隊的需要,由D轉為C特質。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四種體質,只不過在某種情況下選擇了這種體質來面對困難。
同樣的環境做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形成了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形成不同的命運。而這個同樣的環境做出不同的選擇是因為他的性格,所以叫性格決定命運,當然要加某些時候。某些時候性格決定命運,甚至與你的能力沒有關係,因為你的能力是你做完選擇之後才會發揮作用的。有的時候之前你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因為你做了這個選擇,所以能力在不斷提升。
不要給自己設限,給自己貼標籤,認為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人生是有無限種可能的,只要你想,DISC各個特質能夠實現轉換,如果你想,那麼就去做,不斷挑戰自我,行動能夠將潛在的願望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