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內分泌內科 郭穎 副主任醫師
患高血壓多年的患者李先生在治好原發疾病後高血壓症狀有所緩解,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郭穎副主任醫師介紹,「可被治癒」的繼發性高血壓患者不是個例,但卻常常被漏診、誤診,如有可疑表現,須格外注意。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高血壓患者的「異常長胖」
高血壓患者李先生患病3年,從發現高血壓開始,李先生的肚子越來越大,臉也越來越圓,而且面部皮膚發紅,大腿內側及腰腹部皮膚出現紫紋,有時候還會有瘀斑。
一開始,李先生以為這是經常出去應酬導致的正常發胖,但隨著體重的持續增加,李先生發現自己胖得「不對勁」起來:後頸部和肩背部越來越厚,四肢卻越來越細,還伴隨著雙腿無力、行走困難的狀況。
更令人頭疼的是,李先生的血壓也越來越高,服了幾種降壓藥也毫無起色,收縮壓超過了160mmHg。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李先生慕名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就診,希望能夠控制血壓,搞清楚這個一直長胖的「怪病」。
了解了李先生的情況後,內分泌科垂體腎上腺團隊為他進行了全身檢查,發現他血皮質醇明顯增高,垂體有小腺瘤,原來是庫欣症候群,明確病因後,團隊聯合神經外科安排李先生進行了經鼻-蝶竇垂體瘤切除手術,術後,李先生的血壓回降,其他症狀也有所緩解。
「可被治癒的高血壓」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周晶主治醫師指出,像李先生這樣的患者所患的高血壓屬於繼發性高血壓,血壓暫時或持續性升高往往是某些疾病的症狀之一,通常可以通過治癒原發疾病而將治癒高血壓症狀。
中國高血壓調查最新數據顯示,2012-2015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27.9%,總體呈增高的趨勢,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的發生率更高達48.1%。大部分人都認為高血壓就是慢性病,需要進行長期的藥物治療,實際上繼發性高血壓常常被忽略。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這類高血壓在高血壓人群中佔比5%左右,繼發性高血壓除了高血壓本身造成的危害以外,還可導致嚴重的心腦血管損害,其危害程度較原發性高血壓更大,而早期識別、早期治療是治癒的關鍵。
郭穎副主任醫師透露,通過篩查相關病因,可以對繼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在靶器官(心、腦、腎等)發生嚴重損傷之前如果可以及時去除病因,就能夠有效實現治癒高血壓。然而繼發性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由於缺乏相關知識、公眾認知度低、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等原因,繼發性高血壓極易漏診、誤診。因此,新診斷高血壓患者應該進行常見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難治性高血壓應該考慮到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對於這類患者,可到內分泌專科或高血壓專科就診。
七大症狀「指路」繼發性高血壓
如何考慮可能患有繼發性高血壓?郭穎副主任醫師團隊認為,滿足以下可以表現的高血壓患者,須格外注意:
(1)患者發病年齡<30歲,但血壓水平呈中、重度升高(血壓>160/100mmHg);
(2)老年患者原來血壓正常或者規律服用降壓藥物下血壓控制平穩,但突然出現了血壓升高或者原有降壓藥物療效下降,血壓的波動性大,藥物治療反應差;
(3)頑固性高血壓(使用三種降壓藥,血壓仍然不達標);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4)急進性和惡性高血壓,病史短但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程度嚴重,進展速度更快,病情更難控制;
(5)特殊症狀、體徵:如肌無力、周期性四肢麻痺;明顯怕熱、多汗、消瘦、心悸;打鼾,睡眠時反覆出現呼吸暫停或憋氣;有發作性的頭痛、面色蒼白、大汗、視物模糊、胸悶、心悸;向心性肥胖、庫欣外貌、月經異常、多毛、骨折;
(6)早發的冠心病、腦卒中病史或家族史;
(7)體檢時或臨床檢查中發現不明原因的腎功異常、血像異常、電解質紊亂、雙腎不等大、腎上腺偶發瘤的高血壓患者。
(通訊員:黃睿、張陽、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