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叛逆」的青少年,與他們對抗精神疾病的戰爭

2020-12-15 澎湃新聞

2017年夏,廣州,18歲的陳默站在教室走廊,把隨身攜帶的30多粒精神類藥物,一股腦兒倒進嘴裡。

「如果結束了,就不用痛苦了。」她想。

這是她第二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起因多少讓外人摸不著頭腦——一篇英文作文沒背下來。

距離廣州僅百公裡的廣東中山市,18歲的小哲正打算從當地精神病院逃跑。

「醫護人員都是壞人,爸媽是一切的主謀,他們會殺了我的!」他越想越害怕,掙脫父母,向精神病院大門跑去。

2018年6月,紐西蘭奧克蘭,18歲的張寧這周只刷了一次牙,洗了一次澡,剩下的時間都躺在床上,感覺渾身沒勁。

消極想法、反抗父母、渾渾噩噩,也許很多人會把這種情況理解為青少年叛逆。

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病了。

看不見的痛苦

陳默再次醒來,發現自己躺在重症監護室。試圖自殺前一個月,陳默被醫生診斷為抑鬱症。

陳默的診斷書▼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確診前,疾病的痛苦早已包圍她。

先是疼。「頭疼,心臟疼,呼吸疼,疼的不能講話,疼的流冷汗。」接著是耳鳴。後來是胡思亂想。「不想讀書,覺得做什麼都沒有價值,不管幹什麼都覺得累,有自殺念頭。」

陳默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告訴她疼痛是幻覺。

「幻覺是假的,但疼痛居然是真的。」

遵循醫囑服藥後,藥物的副作用很快顯現。

「頭還是疼,自殺的念頭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強烈。」陳默有些沮喪:「既然吃藥也沒有明顯改善,乾脆結束吧。」

沒能背出的英文作文,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開頭的那一幕便出現了。

如果說陳默的病痛激烈而明顯,那張寧的痛苦則隱性而緩慢。

「連吃飯、喝水這樣的小事,也不願意去做。」

「覺得未來一切灰暗,覺得自己是所有人的負擔,哭泣。」

從初冬到仲夏,身在異國他鄉的張寧覺得自己被掏空,只剩一副軀殼。熬到11月放假,回國。

在媽媽的陪伴下,張寧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醫生給出了診斷結果,張寧的狀態也有了解釋:抑鬱、焦慮偏執狀態。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診斷書▼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很多時候,精神疾病的痛苦像藏在海底的冰山,無法看見卻又真實存在,小哲的情況就是如此。

2017年夏天,高中晚自習。這天晚上,小哲意識到自己「不正常。」

「我坐在窗邊,盯著窗外路燈,看著燈光折射出來的兩條光線。那一瞬間,大腦好像摁下了某個開關鍵,腦袋裡的想法控制不住地湧進來。就像很多雜亂無章的線頭被纏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與陳默相似,一件小事成為小哲「爆發」的導火索。

與輔導員談話的時候,小哲將他的幻想帶入現實,衝著周圍人大呼:「救命,他要殺了我!」

事後,小哲去看精神科,醫生診斷他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休學一年。

小哲診斷書▼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家的一年,小哲最深的感受是「無聊」。

任何事情在他的眼裡消解了意義。「每天都很煎熬,就像無數隻螞蟻在啃你的骨頭,啃你的腦子。」小哲說。

別鼓勵骨折的病人向前跑

許多患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內心世界,很少主動與父母交流。

在陳默的記憶裡,童年的關鍵詞是「嚴苛」,父母的嚴格要求讓她很早就學會察言觀色。

「那段日子是白色的,」她覺得:「就像潛水的時候,肺裡的氧氣用完了。眼前會出現一片白色,令人窒息。」

父母間的爭吵、家庭的矛盾,陳默把這一切都歸因於自己。儘管2017年才被確診,但早在5年前,陳默就有了抑鬱狀態——開始是用手工刀割傷自己,進而,她第一次產生了結束生命的念頭。

試圖從8層高的教學樓跳下被攔住後,父母才意識到女兒如此讓人「不省心」。聞訊趕到學校,父親舉手就要打她。巴掌沒打上,父女關係的破損卻落下了,「不理解」成了橫亙在兩人間的一面牆。

高三在醫院確診抑鬱症後,爸爸認為「是藥三分毒」,不贊同藥物治療。陳默接受心理治療,爸爸發脾氣:「跟家裡人都不說話,跟醫生有什麼好說的。」

儘管如此,陳默也感受到父母為她做的某些改變。「只要平平安安就好。」

她覺得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面有著裂痕的鏡子,照出彼此,也映出裂痕。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丁若水看來:「家長在孩子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家長更要積極尋求專業幫助,嘗試家庭治療。」

「創傷已經形成,為什麼要期望父母一旦態度轉變,孩子就要開開心心地接受呢?不太現實。」

小哲與父母的關係相對和緩。他承認父母十分合格,但仍然覺得父母不了解他,無法溝通。「誰都很難理解我,可能是我比較奇怪。」他說。

與父母溝通的問題上,張寧幸運很多。

最初,張寧的媽媽楊霞與許多家長一樣,完全沒法理解孩子的狀態。急躁的情緒隨之產生,她和張寧發微信:「你一個女孩子,各方麵條件都很好,好端端怎麼就抑鬱了。」

可能由於自身職業是護士,得知診斷結果後,楊霞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搜集資料主動了解疾病。查閱大量資料後,楊霞開始明白抑鬱症並不是性格原因造成,而是一種器質性病變。

「抑鬱症病人就像一個骨折的人,你不能鼓勵一個骨折的病人向前跑,這是不對的。同樣,也不能安慰抑鬱症人要堅強,好好學習,因為她生病了。」

當楊霞越來越了解疾病,女兒也慢慢開始向媽媽傾訴患病的感受。

「我們隨時隨刻都在聊天,每天晚上都會視頻一個小時。」

楊霞有時候一想到女兒患病就忍不住流淚:「有時候真不知道怎麼安慰她,特別難受的時候,就對她說咱們兩個反正相互扶持,一直到老。」

只是普通人

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學校對他們的影響非常重要。

那次試圖跳樓後,陳默休學一個月。

返校後,同學們開始躲著她。同桌是老師安排的,「班幹部輪流成為我的同桌,沒人願意和我坐。」

「她有精神病,離她遠點,要不然會自殺。」這些流言在班級裡瘋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陳默說。

高中,陳默換了新環境。老師主動找她談心,「後來我才知道老師看出了我的不同。」

確診抑鬱症後,陳默曾在英語課上沒有緣由地哭泣。老師看到後,回辦公室拿了巧克力和明信片放在她桌上。明信片上寫著:「你是小太陽,我們愛你。」

學校每周發三個蘋果,同學都幫陳默把蘋果皮削好,不讓她用刀。

「他們擔心我想不開,所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保護我。」

相比陳默,張寧的運氣不算好。

患病後的張寧對學習充滿罪惡感,她總是對媽媽說:「我覺得他們都不喜歡我學習,學習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種罪惡感在她初一的時候就有了苗頭」。楊霞認為:「那時,把張寧送到了寄宿學校,其他孩子們不太愛學習。性格乖巧成績好的張寧變成了與他們格格不入的異類。那段時間,張寧受到了不太友好的對待。」

直到現在,張寧還是會一個人偷偷躲在廁所裡學習,怕別人看見。

在小哲眼裡,家庭與學校則像兩個與他毫無關係的兩個存在。他迷戀網絡虛擬世界,在休學的日子裡,下載了很多聊天軟體,與上百人聊天。

網絡中的陌生人,成為他與外界唯一溝通的對象。

「原本性格靦腆、敏感的孩子在經歷這些事件後,一直都處於一個高度應激狀態,這可能是他後天更容易產生抑鬱症的一個因素。」

丁若水說:「不要覺得孩子得了精神疾病,就是珍稀保護動物。然後告訴所有同學,他得了精神病,我們要友善的對待他,我們要一起幫助他。」

陳默在同學老師的關愛下,順利通過高考,進入了本科院校,專業是她喜歡的地理科學。她還參加了國旗護衛隊,去了7個城市旅行,養了2盆小番茄。

陳默的小番茄▼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小哲目前還在休學中,他在上百個網友中找到了一個願意傾聽他說話的陌生人,雖然每天還是覺得「無聊」,但至少有了溝通對象。

張寧計劃今年年底回國與媽媽一起進行心理諮詢,幫助她更好的恢復病情。

丁若水認為,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其實只是普通人,有人願意傾聽他的聲音,願意伸出一雙手,就是莫大的寬慰。

(受訪者陳默、小哲、張寧、楊霞均為化名)

實際上,患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人群並非少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20年,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5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

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每年至少有25萬青少年因精神心理問題失去生命,但實際去專科就診的兒童青少年不到患病人群的2%~3%。

在青春期,一些原本是由於疾病所引發的症狀被「叛逆期」的標籤所掩蓋,等到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

面對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父母要主動了解和親近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孩子,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重視心理治療。

親子關係出現創傷的家庭,父母要主動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保持基本的社會交往。

責任編輯:於陸

本文經由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審核

參考文獻:

[1]方來英.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J].北京觀察,2018(4).

[2]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3]器質病變:疾病的生理屬性

相關焦點

  • 「斷層時代下青少年心理困局」「叛逆」現象變成「疾病」!
    "鬼火少年"炸街亂竄、"網癮學生"逃學翻牆、"精神小夥"惹是生非。青春期的叛逆已然成為成長路上最大的坎坷。青春叛逆期教育得好,醒悟的早,那麼孩子能快速進入人生正軌。不加教育,放任不管,孩子未來必定路途坎坷。
  • 愛到底「養育叛逆青少年」父母訓練營,即將開營!
    以父母之心幫助ADHD孩子以專業之術支持父母和家庭 大家都知道,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會出現叛逆行為。那麼,怎麼區分哪些叛逆是正常的,哪些超出了正常範圍呢?青少年不遵守父母的指示,想要更多的主導權或影響力,來決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 一個被精神疾病困擾的年輕人(真實案例分享)
    消極想法、反抗父母、渾渾噩噩,也許很多人會把這種情況理解為青少年叛逆。其實,他們只是病了。要知道好多精神疾病(尤其抑鬱症)的典型臨床表現就是食慾減退,患者此刻見到食物連本能的流口水都沒有。很多精神疾病的痛苦都是無形的,它們不僅會改變人的思維和性格,有時候甚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軀體反應。任何事情在他的眼裡消解了意義。「每天都很煎熬,就像無數隻螞蟻在啃你的骨頭,啃你的腦子。」
  • 抑鬱症「年輕化」,防病要趁早
    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 第二大「殺手」。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青少年 已成抑鬱症主要發病群體!01 揮之不去的「怪念頭」10 月 3 日,是河南省人民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心理醫學專家孟焱副主任醫師的門診日。
  • 治療青少年軀體症狀和相關疾病的最佳方案「臨床必備」
    軀體症狀及相關疾病(SSRDs)是以軀體症狀為特徵,與軀體疾病不一致並受心理因素影響的一組精神疾病。它們在兒科中很常見,根據具體情況,其患病率從13%到50%不等。在所有年齡段中,SSRD每年佔衛生保健支出的近20%。
  • 青少年抑鬱症|他們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抑鬱症」
    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孩子不用承擔生活上的重任,衣食住行有父母負擔,校園裡有較為純粹的友情,他們有什麼想不開的,還患上了抑鬱症,是不是太閒了?與其說是抑鬱症,倒不如說是「心理脆弱」和「青春期叛逆」。大多數精神障礙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創傷以及環境壓力等,可能都與之相關。青春期是抑鬱症的高發階段,也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他們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壓力,可用來應對壓力的工具卻更少。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說起兒子小雷的叛逆,張舒感覺自己都快心梗到「當場去世」。原本早上7點有網課,見6:50孩子還不起床,張舒就去喊小雷起床。這股「起床氣」一併延續到了早餐桌上——小雷一會摔筷子,一會使勁放碗,早飯也沒扒拉幾口。見自己一早辛苦忙活的成果被兒子各種嫌棄、糟蹋,加之小雷時不時做出各種破壞「舉動」,早已令張舒怒火中燒。
  • 青少年叛逆危害有哪些?濟南神康青少年成長中心告訴你!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與長輩產生矛盾,與家長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總是聽不進長輩家長的教導,而且容易產生高傲,自以為是的心理,並且容易衝動,因此處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沒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容易對社會產生危害。
  • 憂鬱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英文怎麼說
    ​追這陣子火紅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那你知道憂鬱症、自閉症的英文嗎?這邊列出 6 個常見的精神疾病,讓大家看劇之外還能學英文!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躁鬱症的全名其實叫做「雙向情緒障礙症」。躁鬱症與憂鬱症的不同在於躁鬱症除了有「重度憂鬱症」之外,還有加上躁症的疾病。躁鬱症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以及伴隨情緒低落的「鬱期」。
  • 關於精神心理疾病的11個常見誤解
    作者發現,正如預期的那樣,「就業率隨著精神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然而,調查顯示,重度患者就業率為54.5%,而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為75.9%,輕度精神疾病的人為68.8%,中度精神疾病的人為62.7%。當研究人員考察年齡的影響時,他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精神疾病的人和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之間的就業差距擴大了。
  • 中國電競二十年:從被誤解到「國家名片」
    當遊戲和電競失去了主流媒體的站臺後,各種負面輿論和社會偏見已經無法壓制,加之行業亂象叢生,電競徹底被推入無盡黑暗的時代,這種影響大到甚至後來人們寧肯把孩子推向「雷電法王」,也拒絕看到作為一種體育運動的電子競技,是如何讓青少年們懂得榮譽、拼搏與團隊精神。於是,剛剛踏上正軌的中國電競發展之路,斷了。
  • 《全面戰爭:競技場》全新版本 「大丈夫 立不世之功」上線
    1月12日,萬眾矚目的《全面戰爭競技場》全新版本「大丈夫 立不世之功」上線,仁德之君劉備與漢末首奸董卓將作為指揮官供玩家選擇,同時兩支新軍陷陣營、西園禁軍也將隨主公參戰。如何有效使用他們的技能,將決定了你能否在與西方名將角逐之間拔得頭籌。
  • 奧數高手被迫參加物理競賽出現精神疾病,專家:轉變關心方式
    奧數高手被迫參加物理競賽出現精神疾病,專家:轉變關心方式 何麗娜 李彬 金薇薇/錢江晚報 2018-10-08 10:53
  • 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教你如何跟叛逆孩子和諧溝通?
    每對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麼?青少年表現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對一些事物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大人說的一些道理他們未必能接受,會反道而行之。
  • 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嚴峻的背後,家長需要的反思與啟示
    除了抑鬱症、焦慮症等「老」疾病,還有一些新型心理疾病,比如網絡成癮等。心理學家曾對20年來的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就診率也呈上升趨勢。青少年處於生理、心理的過渡期,他們從那個依附於父母的「聽話」的寶寶,變成了需要和父母「平等」對話的獨立者,他們在追尋自我價值,個性化,身份的認同。
  • 青春期的叛逆,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誤解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麗麗接觸了默薇老師的《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開始了系統的學習。通過學習,麗麗了解到自己之前接觸到的碎片化的知識雖然理論正確,但是學習缺乏整體性,而且對知識點了解的不透徹,盲目應用在孩子身上,只會加劇孩子的叛逆行為。
  • 「青少年心理專題」如何教育青少年,做一名權威型父母
    在精神心理科門診10多年,我發現來醫院就診的青少年患者越來越多,尤其是周末的門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患者,這一現象不只是出現在我們一家醫院,各家醫院的同行們都有此感受。作為精神心理科的醫生,大家還發現,青少年的問題最頭疼,不像成人焦慮抑鬱,經過系統的藥物幹預治療,基本得到不錯的療效。但是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不是幾顆藥丸就能解決的,即使輔助相應的心理治療效果也不理想。
  • 人類首次找到低價、可靠對抗PM2.5的「東西」
    或許全世界的人都該跟著歡呼,因為這篇論文證明了,對很多疾病都有效的靈芝,也可以幫我們對抗無所不在的PM2.5。由招名威與同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曾嘉儀共同率領的科研團隊,以臺灣大學教授許瑞祥育種栽培的松杉靈芝為材料,證明特定組成成分的靈芝萃取物,不僅能減輕PM2.5對細胞的毒害,還能阻止PM2.5從肺部進入血液循環。
  • 青少年叛逆,都是這些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對青少年的叛逆感到害怕,並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種叛逆。他們在處理叛逆的青少年時感到不安,因為他們不想把他們的關係置於危險之中。他們不想讓他們的孩子從他們身邊逃跑而變得孤僻。少年叛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尤其是對父母來說。自從孩子們在地球上居住以來,它就一直存在。即使你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也會表現出挑釁的樣子。還記得不停地大喊大叫或者關上門嗎?
  • 曾經被同學罵「傻子」的自閉症兒童:我已經不恨他們了
    相比把自己的學生教「好」、拿下亮眼成績,他更關心如何「更好的去支援他們」。他在星星雨青少部工作,主要為12-18歲青少年孤獨症人群提供社交方面、認知方面,還有生活自理方面的教育。「很日常的居家生活(技能),比如說教他們去洗臉、刷牙,打掃衛生,還有的時候教他們做一些飯。就是讓他們過一個正常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