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新中國政治與外交
第一部分:課程標準與考綱解讀
【課程標準】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
(3)列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2.新中國的外交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係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作出的努力。
【考綱要求和解讀】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本課內容的政治色彩較為濃,很難從深層次評析,試題難度較低,主要對重大史實進行直接層面的考查,學生只需要針對性複習理解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即可。
(2)祖國統一:國家統一是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問題,但在高考考查中難度不大,主要側重於國家統一政策、制度的理解和國家為之而作的努力。以及目前臺海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態勢。
2.新中國外交
(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屬於高考低頻考點,從近三年上海、廣東、江蘇等地高考命題趨勢看來,重點分布在新中國對外政策和原則的理解、不同階段的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的不斷完善等。
(2)開創外交新局面:屬於高考低頻考點,從近三年福建、廣東、安徽、江蘇等地高考命題趨勢看來,重點是新時期對外政策的不斷完善、70年代以來外交成就,特別是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第二部分:近年考題及高考分析
1.(2017·新課標Ⅲ卷文綜歷史,30)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餘人,並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
A.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
C.切斷了西方國家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確立
2.(2016·新課標全國卷Ⅰ,31)1965年,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額在進出口總額所佔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這種變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國 ( )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係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歐美對華經濟封鎖
3.(2016·天津文綜,9)國民政府與美國籤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後,中共中央於1947年2月1日發表聲明:「對於1946年1月10日以後,由國民黨政府單獨成立的一切對外借款,一切喪權辱國條約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協定諒解……本黨在現在和將來均不承認,並決不擔負任何義務。」這一聲明 ( )
A.說明中共「另起爐灶」方針開始實行 B.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
C.結束了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歷史 D.認為國民黨政府是在出賣國家利益
4.(2016·江蘇單科,12)對於即將參加的某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定下的外交基調是:爭取越南南北以北緯16度線為界實現停戰,促使法軍撤出,反對美國幹涉。這次國際會議是 ( )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 C.第一屆不結盟政府首腦會議 D.第26屆聯合國大會
6.(2015·四川文綜·8)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文初稿作者在聽到讚譽聲的同時,也因看到一些報刊批評該文「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轉而安排「後事」:「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當時 ( )
A.社會輿論呈「百花齊放」之勢 B.「左」傾束縛亟待突破
C.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漸入人心 D.「兩個凡是」名存實亡
第三部分:基礎知識清單
知識清單一: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一、新中國的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意義:(1)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2)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知識清單一: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二、新中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地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權力機關。
(3)主要職能:行使立法權、對政府兩院的監督權、人事選舉任免權以及重大事項的決定權。
(4)曲折發展:1957年的反右派擴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出現曲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並不斷完善。
2.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簡稱:政協制度)
(1)條件:新中國成立前,中共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是這一制度的基礎。
(2)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並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標誌著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3)方針:1956年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82年修改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4)特點:我國的多黨合作是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是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
(5)人民政協性質: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6)主要職能: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7)曲折發展:文革時期遭到破壞。
(8)作用:這一制度調動了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定義: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
(2)確立: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了這一方針。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是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4)五大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
三、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成就
1.條件:(1)「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
(2)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與平反冤假錯案。
2.成就:(1)首先平反一系列冤假錯案,這是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
(2)恢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
(3)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法律,確立依法治國的方針。(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和1999年《行政複議法》的出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證;1997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裡程碑。)
(4)進行基層直選,發展基層民主。
【例題】
1.(2014·高考江蘇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報導:當選的代表李長鳳老大娘笑著說話了,「舊社會婦女在街上說話都不行,哪有婦女的選舉權。……今後大家有什麼意見告訴我,我一定給大家帶上去。」該新聞報導說明當時 ( )
A.人民民主原則得到落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
C.政治協商制度覆蓋面廣 D.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化
2.(2013·江蘇高考,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據統計,從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參加了政協會議。中共的這一舉動主要是為了 ( )
A.團結民主人士共同籌建新中國 B.恢復民主黨派的各級組織
C.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 D.協商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
3.(2013·北京高考,20)下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時期政權組織結構示意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 )
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的領導 ②具有新民主主義政權性質
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履行職權 ④領導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四、「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
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香港、臺灣、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實踐: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
3.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民間——政黨——政府):
(1)臺灣問題的由來:1949年,蔣介石集團敗退臺灣。1992年兩岸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九二共識)。
(2)發展歷程: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轟金門。
②1980年後,海峽兩岸民間交往不斷加強,通郵、通航、通商限制逐漸放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③1987年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狀態打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
④1990年,臺灣成立海基會,大陸成立海協會。
⑤1992年10月,兩會達成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史稱「九二共識」。 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突破。
⑥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會見。促進了兩岸關係的新發展。
(3)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
有利因素:①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②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③兩岸歷史文化傳統、語言相同,兩岸同胞血濃於水。
④ 「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⑤港澳問題的成功解決。
⑥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⑦兩岸經濟文化往來密切。
阻礙因素:①臺灣島內臺獨勢力。
②日、美等國際反華勢力。
【例題】
1.(2015·北京文綜,19)以下是四幅新中國不同時期的宣傳畫。按畫中主題體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①豪情滿懷迎躍進 ②女民兵與樣板戲 ③第一部憲法頒布 ④歡慶香港回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2.(2012·高考文綜天津卷歷史,6)「就在21世紀的鐘聲即將敲響之前,從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後一塊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殘痕,完整而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根本保證是( )
A.「一國兩制」的提出 B.「九二共識」的確定
C.中國國際威望的提高 D.中國國力的強大
3.(2012·高考歷史江蘇卷,10)1987年2月,部分臺灣同胞發起返鄉運動,發表了《自由返鄉運動宣言》。5月10日母親節,一些老兵穿著寫有「想家」兩個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頭。不久,老兵合唱團在一次集會上演唱《母親您在何方?》,臺上臺下的老兵哭成一片。這反映了( )
A.「一國兩制」構想得到臺灣同胞的普遍認同 B.臺胞期盼當局儘快放開赴大陸探親的限制
C.海峽兩岸業已達成「一個中國」的共識 D.港澳回歸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奠定基礎
知識清單二:新中國的外交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另起爐灶」(含義):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係。
2.「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含義):首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餘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
3.「一邊倒」(含義):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邊。
二、建國初期的外交
1.背景:美蘇冷戰,美國敵視中國,對中國實行包圍封鎖。
2.成就:
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中國已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其中蘇聯最先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與印度、緬甸共同倡導。標誌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1955年,參加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 的方針。
注:外交認識:
1.近代以來中國外交變化:閉關鎖國——被迫外交——主動外交。
2.民族獨立是外交的前提。
3.外交的根本出發點:國家利益。
4.認識到弱國無外交。
5.外交的強有力後盾:綜合國力。
三、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1)條件: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孤立新中國的政策逐漸破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作用的加強;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2)恢復: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2.中美關係正常化(70年代外交局面突破的關鍵)
(1)背景:中蘇關係惡化;美國實力下降,在與蘇聯爭霸中處於劣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國際影響力擴大。
(2)進程:「桌球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屆世乒賽,日本);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年7月;1972年,尼克森訪華,發表《上海公報》,標誌著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1.政策調整:①背景:改革開放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②調整: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不結盟政策)
2.成就:
①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②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2001年,舉辦上海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達成「上海共識」。
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 2001年,上海《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例題】
1.(2016·天津文綜,11)199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授權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會員國,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執行上述各決議(指無條件撤軍),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復該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依此決議,多國部隊對伊拉克採取了軍事行動。中國政府對該決議投了棄權票。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 )
A.中國政府反對軍事幹預解決爭端 B.中國政府反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
C.聯合國的軍事行動違背了大國一致原則 D.聯合國大會職責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2.(2015·江蘇單科·1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透露,中國願同美國談判,也準備同蔣介石談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同時,毛澤東也主動通過外國來訪者表示,臺灣問題可以用談判來解決,中國尤其希望和美國籤訂和平條約。材料表明 ( )
A.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已正式確定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正式確立
C.中國已成為世界外交舞臺的強國 D.臺灣問題已牽涉到中美外交問題
3.(2014·廣東高考文基,18)在二戰後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亞非拉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認為這是對新中國「有利的局勢」。基於此判斷,新中國 ( )
A.提出「另起爐灶」方針 B.放棄「一邊倒」政策
C.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堅持「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方針
第四部分:重難點精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的目的、主要內容、性質和重大意義
(1)目的及主要內容:為了保證在政治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以替代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它規定了國家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規定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並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憲法中。
(2)性質和重大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我國的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人口相對稀少,經濟發展程度低;漢族聚居地區,人口密度過大,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繁榮的過程中需要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優勢互補、互相依存,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2)我國各民族之間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分別照顧各民族的風俗和習慣。
(3)各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建國後政府必須充分重視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既不可以照搬漢族地區的做法,也不能機械地把對一個民族適用的方法移植給另一個民族。
第五部分:鞏固與提升
1.通過直接民主的形式,從幾千年封建社會走來、習慣了鄉紳保甲治理的中國人,第一次作為權利的主體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臺和中心,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實質。這種民主形式指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會 B.政協會議 C.民族區域自治 D.村民自治
2.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國時期的法家也主張「法治」。下列對兩個時期「法治」的表述,正確的是 ( )
A.立法理念都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內容都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
C.立法程序都體現民主特點 D.司法實踐都有有效的監督機制
3.某學校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關係圖片展,展覽內容按20世紀的不同年代分為若干板塊,在60年代板塊中可能展出的圖片是 ( )
A.《共同綱領》封面 B.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片斷
C.西藏自治區成立大會 D.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0周年慶典
4.下圖為1972—1978年中美進出口總額示意圖。它表明 ( )
A.中美貿易隨著兩國關係發展變化出現過波折
B.中美關係正常化導致雙邊貿易始終保持增長
C.「文革」結束以後中美貿易隨即進入了發展階段
D.中國重返聯合國消除了中美貿易的持續波動
5.「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說這段話是在 ( )
A.與尼克森會面時 B.與田中角榮會面時
C.出席萬隆會議時 D.出席聯合國大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