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日軍鼻子底下留著一撮小鬍子,看起來滑稽又搞笑。可日本人卻絲毫沒有感覺到恥辱,反而十分崇尚這種小鬍子。難道日本人的審美和我們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其實並不是。日本是一個十分善於學習的國家,他們留的這種小鬍子也是從國外引起的。而引進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好看,而是為了減少人員的傷亡。有些朋友可能會感到奇怪,一個小鬍子能造成多大的影響?那是因為大家不了解國外的歷史。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人小鬍子的來歷。
日本在近代也曾像中國一樣遭到殖民者的侵略,但他們並沒有像清王朝一樣繼續墮落,而是選擇發奮圖強,振興國家。孝明天皇死後,太子睦仁親王繼位,而這位睦仁親王就是後來的明治天皇。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日本開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的重點便是「全盤西化」。
除了政治、經濟上學習歐洲,在軍事上日本也開始向歐洲看齊。當時德國號稱擁有歐洲最強的陸軍,所以日本便主要向德國學習軍事。除了戰術、戰略,武器裝備等方面外,日本人連德國士兵的生活習慣都「抄襲」了過來。如日本人留小鬍子,就是跟德國人學的。那德國人為何要留那麼難看的小鬍子呢?這就與他們的民族文化有關了。
眾所周知,德國人主要是日耳曼人的後裔。因為他們的祖先常與羅馬人開戰,所以被羅馬人視為蠻夷。日耳曼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武善戰,大部分男人都留著一把狂野的大鬍子。羅馬人則覺得他們邋遢,不衛生。後來日耳曼人打敗了羅馬人,更讓他們覺得男人該有男人樣。其中,大鬍子則最能體現出男人味。
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德國民眾所鍾愛的鬍子類型也是不一樣的。如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留的就是海豹胡,而他的孫子威廉二世留的就是牛角胡。正所謂「上行下效」,統治者有如此愛好,那百姓自然也會進行模仿。所以在20世紀之前,德國很多男人都留有蓬鬆的大鬍子。但一戰開始後,德國士兵的大鬍子就讓他們受了害。
原來為了取得勝利,德國在一戰中率先使用了毒氣,對協約國軍隊進行了有力的殺傷。為了防止誤傷自己的士兵,德國人研製出了防毒面具,可德國士兵的大鬍子卻讓防毒面具失去了效果。為了減少傷亡,德軍決定讓士兵剃掉大鬍子,只在鼻下保留一小撮方塊胡。這樣一來,不僅清理鬍鬚方便,而且吃飯時也不會有鬍子掉進飯裡。因此,這種鬍子又被稱為「衛生胡」。最為重要的是,這撮小鬍子,使得防毒面具的嚴密性更好。
為了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希特勒率先留起了衛生胡。之後喜劇大師卓別林為了演出效果,也開始留這種小鬍子。日本人看衛生胡這麼實用且潮流,所以便開始在全國推廣起來。後來德國和日本戰敗,這種衛生胡也漸漸被他們所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