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深情的告白,我一直沒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牧民娜日娜和兒子一起參加高考,並雙雙過了本科線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今年43歲的娜日娜,與兒子一同參加高考,兒子總成績520分。娜日娜的總成績是404分,過了蒙授(蒙古語授課)文科二本線,並且成功地被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錄取。
陪兒子高考,告訴他高考需要的是毅力和熱愛
如果當初沒有意外,娜日娜也會成為一名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上學的時候娜日娜的成績非常優秀,排到班級上遊水平。高三那年,她滿心期待,準備衝刺高考,但是聾啞的媽媽又患了嚴重的腿疾,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家裡的幾個姐姐已經嫁人,並遠在他鄉,媽媽無人照料的難題擺在了娜日娜的面前。一邊是熱愛的高考,一邊是癱瘓的媽媽,高考可以舍,親情不能棄,這是人存的基本道德要求。無法逾越現實的巨大鴻溝,她只能選擇放棄夢想。
眼含淚水揮手向大學告別的娜日娜在家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當起了牧民,考大學的願望就像一顆種子種植在她的心中,只待日後時機成熟的時候破土而出。
2001迎來了第一個機會,當時教育部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取消對高考考生在年齡和婚姻狀況上的限制,允許25周歲以上」「已婚」的人參加高考。
這時她還沒有成家,家庭的重擔沒有減輕,所以她放棄了這次機會。
機會再次出現,時間已經來到了2011年,已經成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娜日娜,考大學的種子再次生根發芽。這時國家的高考制度也變得更為人性化,只要是高中畢業的考生都可以參加高考。
滿心歡喜的她開始購買學習資料,打起十分精神準備加入高考大軍。這時她回過頭才發現,小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如果自己追尋夢想,那么女兒將無人照料,牧區的工作也只能靠丈夫一人打理,夢想依舊是那麼遙不可及,命運的無數次捉弄,似乎看不到實現的那一天。
2020年距娜日娜高中畢業已經過去了23個年頭,已經43歲的娜日娜心中的夢想的火焰依舊那麼強烈。看著正在參加高考的大兒子,她有很多話想告訴他」高考拼的是毅力、拼的是熱愛,母親一直有一個未實現的大學夢「她沒有把這些話告訴兒子,而是決定陪她一起高考,用行動去表達。
陪兒子高考,用行動告訴她堅持夢想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夢想雖然被推遲,但依然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只要去嘗試,那麼夢想就有變為現實的可能。
剛參加高考的時候,有人質疑她這麼大的年紀,記憶能力都退化了,參加高考無異於攀登珠穆朗瑪峰;也有人質疑「你是個牧民,還考什麼大學?
不錯,客觀條件對于娜日娜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作為一個40多歲的中年女人,荒廢學業已經20多年,在學習方面她不佔任何優勢。
一個有夢想的人就如摶扶搖九萬裡的鯤鵬,不是篷間雀可以理解的。面對質疑,娜日娜說:我覺得牧民也需要與時俱進,用知識充實自己。成為大學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即使以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我已經是真正的大學生啦!」
沒錯,看法是別人的,實現的夢想才是自己的。
買高考複習資料、報名參加復讀班等等,娜日娜的學習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404分對於一個高考學子來說並不算高,但對於近中年的女人來說很不容易,為夢想奮鬥的過程足以讓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作為一位追夢人,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堅持夢想什麼時候都不算晚;作為一位母親,她用行動告訴孩子高考需要熱愛,需要堅持。一萬句」你要努力學習「熱切而中肯的說教,不如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擁有這樣的母親,孩子是幸福且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