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 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導讀:局部皮膚忽然成塊地紅腫、發癢,可能是出現了過敏性蕁麻疹的症狀。對此,我們來學習一下,名醫王燦暉是如何治療的~
過敏性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塊,有的地區叫鬼風疙瘩,是一種皮膚病。症狀是局部皮膚忽然成塊地紅腫、發癢,幾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常常反覆發作,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引發過敏性休克。目前西醫治療以H1-受體拮抗劑為主,但該類藥物常常有抑制呼吸、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且無預防及根除本病的效果,其運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外來風邪侵襲人體,加之患者平素正氣不足、飲食不慎、勞逸失調等內在因素導致本病的發生。風為百病之長,常與其它病邪相挾侵襲肌表,若挾寒邪則風團色白,若挾熱邪則風團色紅,若挾溼邪則伴隨頭暈鼻塞等清竅不通之徵。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而肺為華蓋之髒,易受風邪;肺主氣、司開合,又外合皮毛,故肺有實邪或肺衛受損都可影響皮毛,加之外來風邪,則易發風團。風行而善變,風團常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也可在無有效治療下消失,發作時呈全身遊走不定。風邪犯表,風團反覆發作,則衛表不固,患處皮膚紅腫,則有營不內守之象。王燦暉認為,本病的治療當以祛風為主,針對病因可通過調補脾胃以輔助正氣,發作時若夾寒熱則輔以調和營衛之治標之法,後期治療則重視固本培元。現將王燦暉以調和營衛法治療蕁麻疹的經驗介紹如下:
調和營衛法為糾正營衛失和、祛除風邪的方法,常用於蕁麻疹的急性發作期。風邪自表而入,可引起營衛失和,證見風疹遍布,色不紅,奇癢難忍,或伴惡寒發熱、自汗等症狀。衛氣具有司汗孔開闔與護衛肌表、抗禦外邪的功能。營氣則是由水谷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如果風邪入侵肌表,則衛氣鬱於內而不走表,則惡寒發熱;營浮於外而不走經絡,則自汗而出、癮疹遍布。王燦暉認為,在蕁麻疹的診治中,調和營衛法是通過藥物將衛氣重新循行於表,營氣重新循行於裡,有助於刻下皮疹的消退。用藥如:桂枝、炒白芍、赤芍、生薑等,常配涼血藥、收斂藥、清熱解毒藥,為臨床緩解蕁麻疹急性發作的最有效的辦法。
病案舉隅:
李某,女,42歲,2009年2月4日初診,蕁麻疹反覆發作2年,3日前因氣溫突降而復發,1月前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做過敏原檢查,未檢查出明確致敏原,自服氯雷他汀片可緩解,停藥即發。查體:四肢遍布風團,高出皮膚,色紅,劃痕徵(+)。刻下:病患處奇癢難忍,惡寒發熱,汗多,納可,舌邊尖紅,口不幹,脈浮。西醫診斷:過敏性蕁麻疹,中醫病名:風疹。辨證當為: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治擬祛風解表、調和營衛,具體方藥如下:荊芥10g,防風10g,蟬衣10g,桂枝8g,炒白芍12g,苦參10g,地膚子10g,徐長卿10g,生地10g,丹皮10g,銀花15g,黃芩10g,烏梅10g,丹參12g,甘草5g,1日1劑,水煎服,共7副。
隨訪1個月患者訴藥後蕁麻疹未有發作,無惡寒發熱。
按:患者素體敏感,因受外來風邪侵襲,蕁麻疹發作,四肢遍布風團,且惡寒發熱,汗出脈浮,符合《傷寒論》所說「太陽中風」之表現。太陽中風一證多由外來風寒之邪入侵肌表導致營衛不和,但患者則有一派熱象,王燦暉認為這是因為患者衛氣功能失常鬱於肌表化熱所致。風團色紅,與蕁麻疹發作期毛細血管在炎性介質下擴張有關,王燦暉認為,此為「營不內守、浮於肌表」所導致,又因汗為營氣所化,故自汗而出。因此,王燦暉在用藥時,以桂枝加強發表祛風之力,以炒白芍斂陰和營,烏梅佐之以酸味加強收斂作用,以生地、丹皮、銀花、黃芩涼血和營,以丹參取其「血行風自滅」之意,以苦參、地膚子、徐長卿止癢以救其標急,而荊芥、防風、蟬衣為祛風藥統領整張處方。
以上內容選自《王燦暉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