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煤礦大縣由「黑」到「綠」的蝶變——透視雲南華坪綠色轉型之路

2020-12-19 北青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金沙江畔的雲南麗江華坪縣,過去一年四季天空灰濛濛的,到處是煤煙味,還有亂堆亂放的煤矸石……縣城的人們不敢穿白襯衣,怕被漂浮的煤灰染黑。如今,華坪變了,山綠了,天藍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金沙江畔、礦山壩子、村寨周圍,處處鬱鬱蔥蔥、芒果飄香。

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華坪由煤炭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型。近幾年來,華坪縣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建設「全國綠色有機晚熟芒果示範基地、全省清潔載能產業示範基地、大香格裡拉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圈陽光康養示範基地」,成功實現產業轉型。今年10月,華坪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黑」轉「綠」 黑礦山變成花果山

華坪縣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曾支撐了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2013年,財政總收入13.3億元中,70%以上源自煤炭產業。幾十年來低層次、粗放式的開採,造成資源浪費和森林植被破壞,礦區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房屋開裂、土地下陷、礦渣堆積,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華坪發展的瓶頸。

怎麼辦?華坪路在何方?華坪人很快找到了出路,由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第一條路就是上山種植芒果,讓黑礦山變成花果山。

10月16日,在半山腰上的石龍壩鎮基左社區,漫山遍野都是綠色的芒果園,18800畝芒果林如綠色波濤隨著山巒起伏,一個個村寨在果園林海中只露出片片青瓦。芒果早已採摘售罄,17組村民周安紅邊修剪芒果枝邊說:「我15年前就開始種芒果,但是過去山上煤礦多,果樹上、人身上都沾滿了煤灰,掛果少,品質也不好。後來煤礦關了,水和空氣都變好了,我就擴大規模種了60多畝芒果,我們村小組從300多畝發展到788畝。」

果園間道路鋪滿煤矸石,許多芒果樹下面土壤裡都有厚厚的一層煤矸石;片片果園之間,不時可見廢棄的煤礦礦井和成堆的煤矸石。「石龍壩鎮的煤礦最多時有100多口礦井,這一帶山坡上礦井密布,日夜生產,拉煤車輛川流不息。前幾年去產能關停了多數礦井,進行生態修復,對汙染土地進行復墾,誰汙染誰治理。復墾後種植芒果,在煤矸石上生長的芒果樹長得好,芒果口感也好。」石龍壩鎮黨委書記陳古周說。

近幾年來,石龍壩鎮探索出一條「礦業轉業、礦主轉行、礦工轉崗、礦山轉綠」的「四轉」新模式,通過黨員示範帶頭發展芒果產業,全鎮芒果種植面積達16.41萬畝,黑色的礦山變成了綠色的花果山。

2013年以來,華坪縣有25家煤炭企業投資10億多元轉型發展綠色產業,4.6萬多名煤礦從業人員種植芒果、花椒等綠色產業,煤老闆變成果園老闆,採煤工變成新果農。生態產業面積從2013年的78.8萬畝增加到123萬畝,其中芒果種植37.8萬畝,居全國第三位。煤礦區水源、植被、土地等正在加快恢復,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

金沙江流經華坪52.6公裡,多年來,沿岸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石漠化嚴重,泥沙大量流入江中,江水渾濁不堪。為守護好一江碧水,華坪縣積極引導群眾在金沙江沿岸荒山荒坡發展芒果等綠色產業,打造長江上遊綠色經濟長廊。目前金沙江流域植被覆蓋率逐年提高,沿岸芒果種植面積已接近10萬畝,雨季入江沙量大大減少,金沙江水質達標率100%,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石漠化現象逐年減少,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2.66%。

「綠」轉「金」 芒果園變成綠色銀行

37.8萬畝芒果不僅綠化了礦山荒山,綠化了金沙江河谷,還成為華坪農村群眾的綠色銀行。在華坪,人們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富有,過去是看他有沒有煤礦,如今是看他有沒有芒果園。

「今年我賣芒果收入17萬元,往年行情最好時收入25萬元。」周安紅說。石龍壩鎮4320戶農戶中只有324戶沒有種植芒果,90%的貧困戶都種芒果,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就有413戶。沒種芒果的是海拔1600米以上的農戶,採摘芒果時節就到山下芒果園打工,每天收入300元。

在華坪縣榮將鎮龍頭村果子山,全村有4.2萬畝芒果。「我們這裡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最大規模的芒果種植園,一個3斤多重的芒果,運到北京能賣到100多元。」龍頭村村委會副主任吳志榮開心地說。龍頭村的果農摸索出控花技術使芒果晚熟到11月,使芒果價格翻了數倍。全村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8369元,今年芒果產值達1.5億元。村委會門口前兩年就安裝了自動取款機,方便果農們存取款。吳志榮多年前從雲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種芒果,如今一年收入幾十萬元。

據華坪縣常務副縣長胡幫彬介紹,通過生態修復、綠色轉型,芒果成為帶動全縣農村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大特色生態產業,芒果年產值從2013年的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22.8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由7363元增加至13295元。華坪縣成為「一縣一業示範縣」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

零汙染 金沙水流出清潔產業

有人說,芒果產業富民不富縣,於是華坪在山下金沙江畔找到了第二條綠色轉型之路。從煤礦產業向水電矽材產業轉型,變黑色能源為綠色能源,打造雲南省清潔載能產業示範基地。

10月中旬,在華坪縣工業園區麗江隆基公司年產6GW高效單晶矽棒生產車間,一個個如火箭發射架般的圓柱爐緩緩旋轉,一根根單晶矽棒就在圓柱爐中生產出來。單晶矽棒是光伏發電的重要材料,具有全國領先的科技含量。今年1-8月,麗江隆基和相鄰的華坪隆基共生產單晶矽棒28975噸,實現產值35億元。

華坪工業園區內,除了單晶矽棒,還有石英坩堝、五星石墨、金沙雲區塊鏈大數據等重點項目,這些項目依託3.6公裡外的金沙江觀音巖水電站提供的電力發展起來,同時解決了豐水期電站棄水棄電的問題。「這些企業都是清潔能源項目,零排放,不產生廢氣廢水。我們招商引資,絕不引進一家汙染企業。」華坪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堂麟說。

這些綠色能源企業還帶動了華坪及周邊地區許多貧困群眾就業脫貧,僅單晶矽棒項目就吸收3388人就業,平均工資6000元以上,其中就業扶貧車間就帶動貧困戶260人就業。

隨著綠色能源不斷優化,綠色產業不斷壯大,華坪縣城環境空氣優良率達到100%,橫穿縣城的鯉魚河由黑水河變成了清水河,並創建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3A級風景區,華坪縣由灰塵漫天的黑色城市變成天藍、地綠、水清、氣候溫潤的綠色城市,吸引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華坪縣接待遊客165.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4.6億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02版)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相關焦點

  • 煤炭大縣去黑增綠年產10億元生態芒果
    中國環境報記者蔣朝暉1月16日昆明報導 記者從今日在雲南昆明召開的中國芒鄉—麗江華坪芒果大數據平臺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華坪縣依託得天獨厚的金沙江乾熱河谷氣候及良好的生態環境,芒果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華坪縣芒果種植面積突破23萬畝,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三,芒果產值達10.5億元。
  • 《人民日報》要聞版點讚麗江華坪綠色發展
    文章寫道:「雲南麗江的華坪縣,曾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一天三頓飯,頓頓靠煤炭』。而最近,華坪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從『煤城』到『芒城』,走出了一條由『黑』轉『綠』、由『綠』轉『金』的生態富民路。」
  • 重慶奉節推動煤礦轉型發展促進產業由黑轉綠
    央廣網重慶7月12日消息(記者劉湛)重慶奉節縣政府今天稱,作為全市第一產煤大縣,該縣推動煤礦轉型發展,促進產業由黑轉綠。堅決關礦還綠於山。開展「百日關礦」行動,將37個產能在9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閉,去除落後產能187萬噸,200餘畝礦山植被逐步恢復。大力獎補支持轉型升級。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雲南華坪:告別「一煤獨大...
    人民政協網麗江11月20日電(記者 付振強)地處雲南省西北部金沙江北岸的華坪縣,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這裡的煤已探明地質儲量1.36億噸,遠景儲量3億噸。今年上半年,華坪縣地區生產總值強勁增長,GDP完成35.5億元,同比增長19.3%,增速位列雲南全省區縣第一。
  • 雲南華坪縣借芒果走上致富路
    華坪縣地處雲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經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由於無序開發,全縣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上世紀90年代,華坪縣謀求轉型發展,開始減「黑」增「綠」——採用「礦業轉型、礦山轉綠、礦企轉行、礦工轉崗」模式,有序關閉礦井,化解煤炭過剩產能,依託良好的光、熱、水資源,大力推廣芒果種植。  王道相是「種芒大軍」中的一員。
  • 一顆小芒果 富民綠產業——雲南省華坪縣「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從產煤大縣到芒果強縣,在曾經到如今這漫長的時光中,一定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華坪縣完成這次最完美的蛻變。連日來,記者從金沙江谷地到芒果林深處,尋找封存進歷史的艱難痕跡,聆聽最樸實的果農的講述,靜靜地感受那種力量的存在。點點滴滴儘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理念,在華坪這塊土地上的最生動的實踐。
  • 【你笑起來真好看】雲南華坪:芒果產業讓山變綠、水變清、民變富
    色澤鮮豔、果味濃鬱、營養豐富的華坪芒果,已成為麗江一張響亮的名片。  近年來,華坪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華坪工業園區、發展芒果產業、探索全域康養旅遊,助力雲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打造「金沙江百裡芒果走廊」,闖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之路。
  • 雲南麗江華坪縣: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
    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黑色經濟」曾補了財政、富了企業,但隨著區域產業格局的變化,華坪發展遇到了瓶頸,老百姓也不買帳。
  • 走進雲南華坪 見證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奇蹟
    在此過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坪縣利用乾熱河谷氣候特點,發動群眾大力發展芒果種植,在金沙江沿岸種植芒果樹近10萬畝,實現沿江山坡由「荒」轉「綠」、由「綠」變「金」,在境內的金沙江沿岸構築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 從煤炭大縣到生態畫卷的啟示:沁源,蹚出一條綠色轉型之路
    佔到我們經濟總量的90%以上,特別是提供的財政收入也是佔到90%以上,可以說沁源就是『一煤獨大』。」 「 要轉型,就必須統一幹部的思想,統一群眾的思想,而且還要統一企業家的思想。」 「所面臨的壓力,一個是來自於企業。企業生產經營多少年,有些企業要關停,有些企業要轉型,有些企業還要退出,做企業家的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 直通襄陽|保康堯治河:從礦區到景區的綠色蝶變之路
    襄陽市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書記 孫開林:轉型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企業包括我們村黨委也有不同的意見,都認為規範的開採、規範的要求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利潤,在這時我們就提出了,礦要開,但是生態環境也要保護,可以說我們是全國第一批綠色礦山的示範點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
  • 寧願犧牲速度也要把準方向——「一煤獨大」的沁源如何轉型發展走...
    編者按山西沁源與江蘇溧水,一個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一個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一邊脫貧攻堅壓力重重,一邊生態保護壓力超過發展壓力。由於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並因地制宜融入本地特色、經驗和精神、文化,如今,窮的變富變綠,富的更富更綠。
  • 【共舞長江經濟帶 繪就雲嶺新畫卷】不負一江碧水的雲南作為
    5年來,雲南省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頂層設計,全力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用高質量發展守護一江碧水,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構建開放型、創新型和綠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現代產業體系,謀劃實施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  從點染到鋪展,產業之「綠」在雲嶺大地由點成線,由線到面,「綠色含量」不斷提升,為推動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
  • 砥礪奮進十年 萬盛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 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環球網 記者 劉豔君】享有「西南煤都」盛譽的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曾給人們留下「黑」的印象:土黑、水黑,連空氣都飄著黑灰。10年轉型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缺煤而困的資源型城市實現了鳳凰涅槃、華麗蝶變。
  • 人民日報:徐州賈汪謀求綠色轉型 採煤塌陷地成生態旅遊區
    如今,在百姓眼中,這座城市的面貌正在不斷變換:由舊到新、由小到大、由灰到綠…… 從「全國綠化模範區」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突出貢獻獎」,從「中國休閒小城」到「全國休閒旅遊示範區」,江蘇徐州市賈汪區闖出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山水城市的生態格局全面彰顯,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江蘇樣板」。
  • 【麗江新聞快訊】華坪特晚熟芒果上市受青睞……等8條
    (來源:古城之窗)【點擊查看詳情】2、玉龍縣就華新麗江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園項目進行現場協調12月18日,為加快推進雲南華新建材投資有限公司入駐玉龍,儘快促成麗江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園項目落地投產,縣政府副處級領導和志強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負責人一同到項目預設地太安鄉太安村委會的宏達砂石料廠附近進行實地了解、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