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變70年·溫嶺再出發丨大溪:山鄉巨變 小城市啟新程

2020-12-20 浙報融媒體

步入初秋的方山村,告別了夏日的熱火朝天,比以往安靜了許多,村民們正滿懷期待,等待秋日的「果實」。近日,毛竹下小微工業園區通過消防驗收,下個月,這裡將迎來40多家企業的入駐,告別昔日的「低散亂」,方山村又將翻開新的一頁。

整村合併,大刀闊斧優化產業結構

位於大溪鎮南部的方山村,由原兆岙、毛竹下、坎頭、上洋村4村合併而成,因坐落於國家4A級風景區方山腳下而得名。合併後的新村,村域面積達到700多公頃,全村人口超4000人。在此之前,4個村子雖坐擁得天獨厚的方山旅遊資源和謝鐸、桃溪文化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但這麼多年來各自為政,限制了發展。

項目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一體推進,新上任的村兩委班子根據各村發展的特點,制定新村規劃、整合4村資源,拆違建、清垃圾、疏河道……方山村以奮鬥者的姿態開啟了蝶變之路。

毛竹下小微工業園區就是方山村蛻變的一大成果。在這片124畝的土地上,一棟棟整齊劃一的嶄新廠房沿著方山山脈拔地而起。誰承想,幾年前的這裡還是一個產業結構落後、環境「髒亂差」之地。方山村黨委書記陳亨榮告訴記者,以前的方山村是個名副其實的不毛之地,沙石結構的土地很難種活糧食,村民們只能以砍柴為生,靠天吃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溪開始大興工業,村民們慢慢轉行開巖採石。可逐漸增多的企業和稀缺的土地資源,使得違法建築越來越多,環境也越來越惡劣。「毛竹下是老牌工業村,以前這一帶都是翻砂廠,作業時,濃煙、灰塵滿天飛,空氣裡還常常伴有一股臭味,環境一塌糊塗,附近居民也是抱怨了多年。」

2015年7月,一臺大型履帶式挖掘機開進了滿是違法建築的毛竹下。一個多月後,近20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築被拆除。緊接著,毛竹下小微園區項目啟動,這是大溪鎮第一批利用「拆改」結合方式實施的拆違項目之一。

經過多年的努力,毛竹下混亂無序的違法建築消失了,高能耗、重汙染的翻砂企業被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現代化標準廠房,與上洋、坎頭工業區連成一線。方山村以小微園區為載體,為本地產業拓展了發展新空間,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現在的工業區裡多為泵與電機行業的企業,等新的工業園區投用後,今年的工業產值估計能達到15個億,之後肯定會更多。」陳亨榮說。

文化為魂,全力開拓鄉村旅遊

方山村為眾人所知,還由於上洋的百畝荷花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每到夏日,滿塘荷花競相綻放,婀娜多姿,令人流連忘返。今年7月,大溪首屆荷花節舉辦,這裡更是遊人如織,短短一周就引得5萬多遊客為「荷」而來,擦亮了村莊旅遊「金名片」。

近年來,方山村以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利用天然優勢,全力推進鄉村旅遊建設。陳亨榮表示,方山村有兩大優勢,一個是4A級景區——方山,另一個則是明朝「茶陵詩派」的傑出代表——教育家、思想家謝鐸,利用好這兩個優勢是村裡規劃的方向,荷花節就是並村後打響的第一炮。

發展鄉村旅遊,生態宜居是第一步。方山村部前,違法建築成片,令村莊環境十分不和諧,於是,村兩委頂住壓力,全部拆除,一座古色古香的百米遊廊建成,刷新了顏值;村裡有塊空地,垃圾成堆,臭水四溢,多次被市環境綜合整治事務中心通報批評。於是,村裡籌集資金100多萬元,清理垃圾,疏浚河道,一個寬敞亮麗的生態停車場正在被興建;每到春日,方山腳下80多畝桃花吸睛,可十裡桃溪卻破壞嚴重,畫面違和,於是,溪堤整治工程被提上議程……

生態宜居,不僅僅是讓村莊環境變得整潔,還要守住「鄉愁」。作為文化名人謝鐸故裡,村兩委一直致力於挖掘和傳承方山村的文化基因,希望以謝鐸文化為基礎,還原浙東理學啟蒙地和茶陵詩派發源地。去年,謝鐸書院被重新修葺,建起了佔地10畝的謝鐸文化園,以往荒廢的書院得以重新煥發生機,文化傳承與振興,在這裡得到詮釋與延伸。陳亨榮說,「我們還計劃把謝鐸文化園再擴大,引入夏令營基地和寫生基地,讓謝鐸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曉。」

從無序到有序,從散亂到融合,村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環境整治帶來的鄉村世變。村民王小明在方山村住了60多年,見證了方山村日新月異,「這兩年村裡建設得風風火火,環境漂亮了,收入增加了,我們村民都是受益者。」

在方山村的發展規劃中,近30個重點項目被啟動,溪堤整治、方山次入口開發、坡地村莊建設、環山綠道、村中心公園、康養中心……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建設,有的完成招標,還有待實施。「這些項目已完成與政府的對接,鎮裡對我們村莊發展非常重視,給了很多政策支持。明年,台州市村官論壇選址也定在這裡。」陳亨榮表示,壓力越大,動力也越足,村兩委還有很多想法,等待照進現實。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他們的藍圖裡,方山村的未來將是一個人文與自然兼具,歷史與風光同秀的宜居之地。

三「生」融合,煥發新城氣質

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奇蹟。方山村正是抓住了新村融合發展的機遇,從一個窮鄉僻壤逐漸實現向秀麗鄉村的華麗轉變。而奇蹟背後,則是大溪鎮幾十年來厚積薄發的整體布局。

上世紀九十年代,104國道和甬臺溫高速接入大溪,為大溪打通了經濟發展「大動脈」,使得這個山區之鄉逐漸發展成為工業強鎮。幾十年來,大溪鎮一直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之路。在這片熱土上,擁有著全國最大的泵業集群和享譽全國、暢銷海外的塑料製品,素有「中國水泵之鄉」「中國日用品塑料之鄉」等美譽。從最初的家庭作坊到今日的入園孵化、壯大做強,大溪鎮始終與企業一起,探索與實踐轉型升級之路,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截至目前,大溪已擁有規上企業194家,其中21家產值超億元企業,2家上市企業。

一個有溫度的小鎮,需要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大溪不但注重環境「顏值」,更注重人與業態和諧融合的「氣質」。雲溪村從高山上搬下來了,寬敞的新房、漂亮的花園,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沈岙村濃墨重彩打造著源遠流長的千年文化,成就了現代桃源勝地,畫出了一幅別具一格的鄉村美景;鑫山村、東岸村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利用「工業地產」項目,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村莊美了,村民富了,大溪的各個村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舊城改造,「幸福社區系列項目」應運而生,大溪人民將告別老舊的房屋,入住現代化小區,學校、公園、商場、超市、影院,便利生活觸手可及。

2017年年初,大溪正式躋身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行列,小城市活力脈搏開始激烈地跳動。兩年多來,大溪鎮堅持「環境革命」和「產業革命」雙輪驅動,調整產業布局,加大拆改力度,推進村莊整治,讓城鄉面貌有了新的變化。今年,正式步入小城市三年培育試點的收官之年,大溪鎮在黨代會上正式提出推進全域產業園區化、全域城鄉一體化、全域環境景區化、全域治理網格化、全域組織規範化,加快建設活力大溪、幸福大溪、美麗大溪、平安大溪、廉能大溪的戰略目標。

大溪鎮黨委書記連永明表示,將進一步拉高標杆、系統謀劃,一步一個腳印、一村一村推進。「我們正在努力,努力讓大溪經濟發展更有質量、城市建設更有品質、人居環境更有魅力、民生福祉更有溫度。」

高點定位再出發 實幹建設新大溪

大溪鎮黨委書記 連永明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大溪小城市第一輪培育試點的收官之年。當前的大溪,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接下來我們的規劃主要圍繞這幾點:

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道路,保持工業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在工業布局上,全面提速小微園區建設,開工建設塔岙一期、前溪小微園區,加快推進愛博一期和沙岸二期、新岙裡、金岙等工業地產項目建設,加快翁岙、沈岙等小微園區項目前期工作,支持推進村級小微園區和老舊工業點改造項目。

城市建設改造是大溪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由之路,在不斷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時,更加要注重提升城市功能,下一階段,要加速接軌溫嶺主城區,主動對接鐵路新區、澤國,協同推進「金三角」基礎設施互連互通,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配合做好兩高聯絡線橋下市政道路、杭紹臺高鐵、104複線塘呂段建設,開工建設方山大道北延、環城北路等一批主幹道路,穩步實施繁昌路西延、河濱路、南嵩路等道路建設。

加快鄉村整治,推進全域旅遊也是下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以方山村官論壇為契機,整合建設資源,聯動推進溫大線黨建示範帶和鄉村振興建設示範帶創建。計劃全年農民建房審批740間,建設「四好農村路」示範路3條,抓好方山、桃夏等美麗鄉村精品村,南嵩巖、馬鞍、前瓦嶼等美麗鄉村培育村建設,打造美麗庭院1500戶;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推進藍田湖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斷提升方山——南嵩巖旅遊品質。此外,大溪河南岸漫步道、河濱公園正在施工,冠嶼山公園、市民公園建設即將開工。

在社會事業方面,一個集黨建、群團、文體中心、流動人口之家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也被列入今年的建設藍圖。去年投用的鎮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給老年人及殘疾人帶去很多便利,今後,要把這個項目繼續完善起來,方山養老中心一期主體施工已經完成,下一步也要加快整體速度。

地標故事 〉〉

●方山村村委會主任謝秀方:我們這裡以前就是個山窟窿,石子灘,旱天怕幹,雨天怕淹,糧食很難種,連番薯都種不活,村裡到處是荒地。小時候,我都是跟著父親去山上砍柴,撿松毛,挑著走好幾裡路到大溪、潘郎賣。後來,工業發展了,收入是多了,但是環境被破壞得很厲害,還好,現在把這些汙染企業都清出去了,我們這兒的空氣都好了很多,目前大家看到的方山村面貌還只是建設的開頭,今年,我們啟動了二三十個項目,這兩天我們剛剛跟鎮裡對接完,春節前入村口的改造,3800米的環山綠道、桃夏主路等工程都要完成,明年村裡的面貌又會大不相同了。以前都說要當城裡人,現在新農村建設得這麼好,風景美,空氣好,村民們有福利,有養老費,人均壽命都在80周歲以上,誰還願意去當城裡人。

●森林包裝董事長林啟軍:我是土生土長的大溪人,從出生到現在都在這裡。這幾十年來,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大溪的變化,從以前的窮鄉僻壤變成了現在的中心鎮,高速入口、火車站、泵業小鎮、小微園區、商業街、居民小區,現在的大溪儼然是一個小城市。對於我個人來說,大溪經濟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的企業發展也越來越好,1992年我開創森林包裝的時候,廠裡才幾十個人,現在工人有1600多人。企業壯大後,產業定位也越來越清晰,以前想的都是怎麼賺錢,現在更多想的是怎麼把這份事業當作一個理想好好經營。

相關焦點

  • 回望溫嶺70年丨交通末梢變樞紐 鋪就大道通未來
    交通是連接城與鄉、城與城的重要紐帶,是城市發展的命脈。70年來,日益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見證了溫嶺從交通末梢到區域樞紐的華麗蛻變,見證了美麗溫嶺、活力溫嶺、幸福溫嶺的建設步伐。放眼未來,海陸空齊頭並進的交通體系將使溫嶺成為區域交通舉足輕重的「樞紐」。交通發展迎巨變時光飛逝。
  • 巨變70年·溫嶺再出發丨城南:靈秀城南 激蕩山海活力
    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鎮裡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突出保護傳承,整理出「南宋詩人虞似良歌詠地」「明戚繼光台州抗倭凱旋地」「溫嶺孔裔聚居地」「陽明心學傳人黃綰祖籍地」四張城南文化名片,將原有的零散規劃設計,用文化故事串連成線。
  • 湖南省益陽清溪村——周立波故居,中國山鄉巨變第一村!
    1928年走上革命文學創作道路,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戰士、學者。一生共著作出版長篇和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譯著、報告文學等500餘萬字,先後榮獲史達林文學獎和史達林文藝獎,為我國文學、文化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周立波故居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於湖南省益陽縣(今益陽市高新區)鄧石橋清溪村。
  • 智慧之城正崛起——新中國成立70年來益陽的「山鄉巨變」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6師463團官兵在資江甘溪港碼頭列隊下船,興高採烈的人們簇擁著解放軍進入城內。「生產落後、民生凋敝」的老益陽,從此換了人間。  70年崢嶸歲月,70年砥礪前行,益陽不斷完成自我超越。
  • 農村題材影視劇:影像敘事呈現山鄉巨變
    特別是近年來,農村題材創作不斷拓展視野,創新藝術表達,通過影像敘事生動記錄山鄉巨變。遵循現實主義精神書寫走向現代化的鄉村農村題材電影是新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動體現國家政策變化對農村社會的影響,以現實主義風格呈現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巨變。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農村題材。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雪野》《葛掌柜》反映了鄉村觀念的更新。
  • 巨變70年·溫嶺再出發丨新河:文韻新河 顏值氣質兼美
    70年時光,新河面貌大變樣解放樓是新河有名的「紅色建築」,它建於1949年年初,原址為「勵志堂」,乃授智中學(新河中學前身)創始人授智法師終老之所。其後,堂傾圮,重建後稱致遠樓。致遠樓的歷史充滿神奇色彩。解放前夕,授智中學部分學生參加浙南遊擊隊。
  • 巨變70年·溫嶺再出發丨松門:東海之濱 新城聚勢騰飛
    從市區出發向東,走完石松一級公路,松門鎮就到了。這個倚海而立的鄉鎮,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鎮之一,也是溫嶺市「一個中心、五個區塊」格局中的東南區塊中心。時針撥回到2011年,建成不久的育英西路把松門鎮的新老區域連在一起,幾處顯得有點零散的水產冷凍加工作坊,被漫漫田野包圍著,這就是當時的義學坦區塊。如今,站在育英西路道路兩側,小城市的新氣象盡收眼底。
  • 巨變70年·溫嶺再出發丨城東:精建精美,蝶變水韻新城
    在溫嶺版圖上,城東毫無疑問是塊全新的熱土。自2001年正式成立,城東街道用十餘載的變遷展示著改革開放的華美篇章。從窮鄉僻壤到新城崛起,城東的發展日新月異。2016年至2018年,城東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街道板塊三連冠。總部經濟青商大廈、創業大廈、服務業大廈等電商業、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
  • 回望溫嶺70年丨三大平臺齊發力,引領轉型發展路
    城市新區:「一核兩翼」,鑄就現代城市新核心城市新區位於溫嶺主城區,2012年4月,市政府決定將市工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建設辦公室合併,成立溫嶺工業園區(溫嶺市城市新區)管理委員會。2013年9月,市編委報經台州市編委批准,在溫嶺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增掛溫嶺市城市新區管理委員會牌子。
  • 深度處理 台州第一丨我市大溪水廠正式投入運行
    11月16日,經過近兩個月的設備調試和試運行,省級重點工程——溫嶺大溪水廠遷擴建工程正式通水併網運行,標誌著大溪水廠開始向大溪鎮全境和溫嶺市區供應優質水,告別老水廠常年超負荷運行狀態。   大溪水廠佔地面積67.5畝,總投資2.4億元,採用預處理+常規處理+深度處理(臭氧、活性炭)工藝,是台州市第一家採用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
  •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2020-08-13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振興看溫嶺丨大溪:蹄疾步穩 向「幸福裡」出發
    近一年來,大溪的各個村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正向著「幸福裡」出發。「黨建+」 把好鄉村振興方向盤鄉村振興,從環境整治開始。近年來,桃夏村舊貌換新顏,清澈的河水、嶄新的步道、古樸的長廊,不禁讓人流連忘返。
  •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烏當新堡...
    貴陽網訊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將走進烏當區新堡馬頭村。新堡馬頭村距貴陽市中心34公裡,交通非常便利。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3度,田園屋脊、小橋流水,透著一種原生態的味道。
  • 山鄉巨變,靠這樣一群「愚公」
    一海雀村,貴州烏蒙山區深處畢節市赫章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上世紀80年代,村裡森林覆蓋率不足5%,人口增長率高達13‰。全村168戶、730人皆為貧困人口,以地為席,與畜同居。每當沙暴來襲,村民們簡陋的「杈杈房」會被狂風扯得支離破碎。
  • 低調的溫嶺大溪,不妨讓野心更大一點
    方山公園實景圖,來源網絡2017年,大溪正式躋身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行列;2019年,大溪又進入了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儘管年初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光上半年,大溪外地返工人員就接近10萬人。NO.大溪老街實景圖,來源大溪發布九十年代,鎮政府又出臺了小城市發展規劃,先後建設方山大道、十字型商業街和德明西路,主城區開始向北延伸。
  • 「漫畫」「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5.5萬個駐村工作隊,46萬名「第一書記」,290多萬扶貧幹部,14億人的共同戰役。青石村一名老婆婆家大門上有張發黃的紙,上面有5個正字再加3筆,記錄了一位扶貧幹部的腳步。幾年的時間,道路硬化、飲水工程、汙水處理工程、水利工程以及路燈亮化工程陸續完工,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黨建文化廣場建成,村內面貌煥然一新。鬱鬱蔥蔥的柚樹爬滿山崗,大棚裡的蘑菇破土而出。
  • 【領航新徵程】山南市邊境鄉村建設見聞:邊境線上的山鄉巨變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實施,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和西藏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的大力推進,2016年,普瑪江塘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10元,在西藏眾多鄉鎮中率先脫貧。2017年底,措果村等3個行政村的牧民住進了水電路訊網一應俱全,帶院子、有陽光房,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康房」。風景如畫的錯那縣麻麻小康示範村。
  • 先進工藝領跑台州丨溫嶺大溪水廠遷擴建工程通水
    11月16日,省級重點工程、台州市目前唯一一家有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溫嶺大溪水廠遷擴建工程正式通水併網運行,能夠在滿足大溪鎮範圍用水的基礎上,多餘淨水可以每日6萬噸體量向溫嶺市區輸送,有效提高溫嶺供水能力,緩解城鄉用水供需矛盾。
  • 梁曉聲《雪城》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
  • 走讀深圳看40年巨變,小記者們有話說①
    再過不到一周,深圳經濟特區即將迎來40歲生日,你對你所生活的這座城市了解多少?從當年的小漁村到如今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市教育局聯合南方日報深圳新聞部策劃舉辦小記者「走讀深圳看40年巨變」系列活動,深圳的中小學生將化身小記者,走進不同領域行業,進行採訪、實踐、交流、深入感受深圳40年來的發展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