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初秋的方山村,告別了夏日的熱火朝天,比以往安靜了許多,村民們正滿懷期待,等待秋日的「果實」。近日,毛竹下小微工業園區通過消防驗收,下個月,這裡將迎來40多家企業的入駐,告別昔日的「低散亂」,方山村又將翻開新的一頁。
整村合併,大刀闊斧優化產業結構
位於大溪鎮南部的方山村,由原兆岙、毛竹下、坎頭、上洋村4村合併而成,因坐落於國家4A級風景區方山腳下而得名。合併後的新村,村域面積達到700多公頃,全村人口超4000人。在此之前,4個村子雖坐擁得天獨厚的方山旅遊資源和謝鐸、桃溪文化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但這麼多年來各自為政,限制了發展。
項目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一體推進,新上任的村兩委班子根據各村發展的特點,制定新村規劃、整合4村資源,拆違建、清垃圾、疏河道……方山村以奮鬥者的姿態開啟了蝶變之路。
毛竹下小微工業園區就是方山村蛻變的一大成果。在這片124畝的土地上,一棟棟整齊劃一的嶄新廠房沿著方山山脈拔地而起。誰承想,幾年前的這裡還是一個產業結構落後、環境「髒亂差」之地。方山村黨委書記陳亨榮告訴記者,以前的方山村是個名副其實的不毛之地,沙石結構的土地很難種活糧食,村民們只能以砍柴為生,靠天吃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溪開始大興工業,村民們慢慢轉行開巖採石。可逐漸增多的企業和稀缺的土地資源,使得違法建築越來越多,環境也越來越惡劣。「毛竹下是老牌工業村,以前這一帶都是翻砂廠,作業時,濃煙、灰塵滿天飛,空氣裡還常常伴有一股臭味,環境一塌糊塗,附近居民也是抱怨了多年。」
2015年7月,一臺大型履帶式挖掘機開進了滿是違法建築的毛竹下。一個多月後,近20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築被拆除。緊接著,毛竹下小微園區項目啟動,這是大溪鎮第一批利用「拆改」結合方式實施的拆違項目之一。
經過多年的努力,毛竹下混亂無序的違法建築消失了,高能耗、重汙染的翻砂企業被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現代化標準廠房,與上洋、坎頭工業區連成一線。方山村以小微園區為載體,為本地產業拓展了發展新空間,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現在的工業區裡多為泵與電機行業的企業,等新的工業園區投用後,今年的工業產值估計能達到15個億,之後肯定會更多。」陳亨榮說。
文化為魂,全力開拓鄉村旅遊
方山村為眾人所知,還由於上洋的百畝荷花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每到夏日,滿塘荷花競相綻放,婀娜多姿,令人流連忘返。今年7月,大溪首屆荷花節舉辦,這裡更是遊人如織,短短一周就引得5萬多遊客為「荷」而來,擦亮了村莊旅遊「金名片」。
近年來,方山村以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利用天然優勢,全力推進鄉村旅遊建設。陳亨榮表示,方山村有兩大優勢,一個是4A級景區——方山,另一個則是明朝「茶陵詩派」的傑出代表——教育家、思想家謝鐸,利用好這兩個優勢是村裡規劃的方向,荷花節就是並村後打響的第一炮。
發展鄉村旅遊,生態宜居是第一步。方山村部前,違法建築成片,令村莊環境十分不和諧,於是,村兩委頂住壓力,全部拆除,一座古色古香的百米遊廊建成,刷新了顏值;村裡有塊空地,垃圾成堆,臭水四溢,多次被市環境綜合整治事務中心通報批評。於是,村裡籌集資金100多萬元,清理垃圾,疏浚河道,一個寬敞亮麗的生態停車場正在被興建;每到春日,方山腳下80多畝桃花吸睛,可十裡桃溪卻破壞嚴重,畫面違和,於是,溪堤整治工程被提上議程……
生態宜居,不僅僅是讓村莊環境變得整潔,還要守住「鄉愁」。作為文化名人謝鐸故裡,村兩委一直致力於挖掘和傳承方山村的文化基因,希望以謝鐸文化為基礎,還原浙東理學啟蒙地和茶陵詩派發源地。去年,謝鐸書院被重新修葺,建起了佔地10畝的謝鐸文化園,以往荒廢的書院得以重新煥發生機,文化傳承與振興,在這裡得到詮釋與延伸。陳亨榮說,「我們還計劃把謝鐸文化園再擴大,引入夏令營基地和寫生基地,讓謝鐸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曉。」
從無序到有序,從散亂到融合,村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環境整治帶來的鄉村世變。村民王小明在方山村住了60多年,見證了方山村日新月異,「這兩年村裡建設得風風火火,環境漂亮了,收入增加了,我們村民都是受益者。」
在方山村的發展規劃中,近30個重點項目被啟動,溪堤整治、方山次入口開發、坡地村莊建設、環山綠道、村中心公園、康養中心……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建設,有的完成招標,還有待實施。「這些項目已完成與政府的對接,鎮裡對我們村莊發展非常重視,給了很多政策支持。明年,台州市村官論壇選址也定在這裡。」陳亨榮表示,壓力越大,動力也越足,村兩委還有很多想法,等待照進現實。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他們的藍圖裡,方山村的未來將是一個人文與自然兼具,歷史與風光同秀的宜居之地。
三「生」融合,煥發新城氣質
給我一個機會,還你一個奇蹟。方山村正是抓住了新村融合發展的機遇,從一個窮鄉僻壤逐漸實現向秀麗鄉村的華麗轉變。而奇蹟背後,則是大溪鎮幾十年來厚積薄發的整體布局。
上世紀九十年代,104國道和甬臺溫高速接入大溪,為大溪打通了經濟發展「大動脈」,使得這個山區之鄉逐漸發展成為工業強鎮。幾十年來,大溪鎮一直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之路。在這片熱土上,擁有著全國最大的泵業集群和享譽全國、暢銷海外的塑料製品,素有「中國水泵之鄉」「中國日用品塑料之鄉」等美譽。從最初的家庭作坊到今日的入園孵化、壯大做強,大溪鎮始終與企業一起,探索與實踐轉型升級之路,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截至目前,大溪已擁有規上企業194家,其中21家產值超億元企業,2家上市企業。
一個有溫度的小鎮,需要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大溪不但注重環境「顏值」,更注重人與業態和諧融合的「氣質」。雲溪村從高山上搬下來了,寬敞的新房、漂亮的花園,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沈岙村濃墨重彩打造著源遠流長的千年文化,成就了現代桃源勝地,畫出了一幅別具一格的鄉村美景;鑫山村、東岸村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利用「工業地產」項目,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村莊美了,村民富了,大溪的各個村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舊城改造,「幸福社區系列項目」應運而生,大溪人民將告別老舊的房屋,入住現代化小區,學校、公園、商場、超市、影院,便利生活觸手可及。
2017年年初,大溪正式躋身第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行列,小城市活力脈搏開始激烈地跳動。兩年多來,大溪鎮堅持「環境革命」和「產業革命」雙輪驅動,調整產業布局,加大拆改力度,推進村莊整治,讓城鄉面貌有了新的變化。今年,正式步入小城市三年培育試點的收官之年,大溪鎮在黨代會上正式提出推進全域產業園區化、全域城鄉一體化、全域環境景區化、全域治理網格化、全域組織規範化,加快建設活力大溪、幸福大溪、美麗大溪、平安大溪、廉能大溪的戰略目標。
大溪鎮黨委書記連永明表示,將進一步拉高標杆、系統謀劃,一步一個腳印、一村一村推進。「我們正在努力,努力讓大溪經濟發展更有質量、城市建設更有品質、人居環境更有魅力、民生福祉更有溫度。」
高點定位再出發 實幹建設新大溪
大溪鎮黨委書記 連永明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大溪小城市第一輪培育試點的收官之年。當前的大溪,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接下來我們的規劃主要圍繞這幾點:
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道路,保持工業優勢,推進產業轉型。在工業布局上,全面提速小微園區建設,開工建設塔岙一期、前溪小微園區,加快推進愛博一期和沙岸二期、新岙裡、金岙等工業地產項目建設,加快翁岙、沈岙等小微園區項目前期工作,支持推進村級小微園區和老舊工業點改造項目。
城市建設改造是大溪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由之路,在不斷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時,更加要注重提升城市功能,下一階段,要加速接軌溫嶺主城區,主動對接鐵路新區、澤國,協同推進「金三角」基礎設施互連互通,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配合做好兩高聯絡線橋下市政道路、杭紹臺高鐵、104複線塘呂段建設,開工建設方山大道北延、環城北路等一批主幹道路,穩步實施繁昌路西延、河濱路、南嵩路等道路建設。
加快鄉村整治,推進全域旅遊也是下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以方山村官論壇為契機,整合建設資源,聯動推進溫大線黨建示範帶和鄉村振興建設示範帶創建。計劃全年農民建房審批740間,建設「四好農村路」示範路3條,抓好方山、桃夏等美麗鄉村精品村,南嵩巖、馬鞍、前瓦嶼等美麗鄉村培育村建設,打造美麗庭院1500戶;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推進藍田湖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斷提升方山——南嵩巖旅遊品質。此外,大溪河南岸漫步道、河濱公園正在施工,冠嶼山公園、市民公園建設即將開工。
在社會事業方面,一個集黨建、群團、文體中心、流動人口之家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也被列入今年的建設藍圖。去年投用的鎮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給老年人及殘疾人帶去很多便利,今後,要把這個項目繼續完善起來,方山養老中心一期主體施工已經完成,下一步也要加快整體速度。
地標故事 〉〉
●方山村村委會主任謝秀方:我們這裡以前就是個山窟窿,石子灘,旱天怕幹,雨天怕淹,糧食很難種,連番薯都種不活,村裡到處是荒地。小時候,我都是跟著父親去山上砍柴,撿松毛,挑著走好幾裡路到大溪、潘郎賣。後來,工業發展了,收入是多了,但是環境被破壞得很厲害,還好,現在把這些汙染企業都清出去了,我們這兒的空氣都好了很多,目前大家看到的方山村面貌還只是建設的開頭,今年,我們啟動了二三十個項目,這兩天我們剛剛跟鎮裡對接完,春節前入村口的改造,3800米的環山綠道、桃夏主路等工程都要完成,明年村裡的面貌又會大不相同了。以前都說要當城裡人,現在新農村建設得這麼好,風景美,空氣好,村民們有福利,有養老費,人均壽命都在80周歲以上,誰還願意去當城裡人。
●森林包裝董事長林啟軍:我是土生土長的大溪人,從出生到現在都在這裡。這幾十年來,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大溪的變化,從以前的窮鄉僻壤變成了現在的中心鎮,高速入口、火車站、泵業小鎮、小微園區、商業街、居民小區,現在的大溪儼然是一個小城市。對於我個人來說,大溪經濟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的企業發展也越來越好,1992年我開創森林包裝的時候,廠裡才幾十個人,現在工人有1600多人。企業壯大後,產業定位也越來越清晰,以前想的都是怎麼賺錢,現在更多想的是怎麼把這份事業當作一個理想好好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