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髮際線在 20 出頭的時候就開始向後靠了,這讓他很早就顯現出超越同齡人的老沉。黑框眼鏡一戴,又增加了一份精於世故的氣質。
外形上的特點,很容易讓人把他和 " 老奸巨猾 " 之類的形容詞聯繫在一起。但只要他一開口,那帶著標誌性口吃的甘肅口音,加上謙和的三分笑意,很容易給人留下 " 老實人 " 印象。
潘石屹剛和張欣結婚那會兒,《紐約客》就評價他是娶到了 " 海龜 " 的 " 土鱉 "。不過他對這種嘲諷毫不在意,還經常跟著張欣在各種場合笑呵呵地重溫這段黑歷史。
即便跨入了 " 百億富豪俱樂部 " ,潘石屹依然喜歡穿著樸素衣裝對外提及自己黃土高坡的血統和悽楚的身世。此後幾十年裡,潘石屹也從未改變過口音和講話風格,困擾了喬治六世一生的問題,反而成為他鮮明的個人特點。
精於放低姿態的人,大多處事圓融。但他們的內心大多不像外表那樣柔弱。事實上,潘石屹正是因為善於運用這種 " 老實人 " 形象,早年在輿論場獲益良多。
1999 年 SOHO 現代城開盤前夕,銷售人員忍受不了潘石屹推行的 " 末尾淘汰制 " 計劃著叛逃。潘石屹便是用弱者姿態寫了一封信發表在當時幾家大媒體上,最終將這場 " 逃離資本家 " 的鬧劇變成了現代城 18.9 億的銷售額。
勤奮、友善、謙和,是潘石屹早期留給媒體印象。帶著這種 " 中國式商人 " 的底色,他變成了公知,變成了作者,變成了演員,變成了攝影師 …… 潘石屹與張欣發起各種藝術和建築沙龍,像一個上進青年一樣站在聚光燈下。燈影變幻,印得他的臉上輪廓萬千,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能說得清那黑框眼鏡背後閃爍著什麼夢想。
有人曾一語道破天機:潘石屹就是個二道販子。
這話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說他低進高出賺取信息差,另一方面,暗指他擅長包裝能把 " 土豆賣出黃金價 "。概括起來,SOHO 中國這麼些年好像的確也只做了這兩件事。只不過潘石屹在聚光燈下站得太久,光環給予了人們更多想像。
這幾年伴隨著潘家大撤退,潘石屹的出鏡率越來越少,雖然微博還是堅持在寫,但看著就像是一個寫日記的習慣。過去逢上災害,他還會略備 " 薄禮 ",向災民聊表心意。如今他變懶了,任憑外界質疑堅持一毛不拔。
他已經沒有站在聚光燈之下的必要,戲園子就要拆除了,捧角兒也該散了。只是不知道臨走前,一代名伶是否會回頭看看落滿灰的大幕。
那裡,曾為他開啟一個時代。
01
潘氏的奧斯卡
It's a Title
在很多炒房者還未出道的時候,潘石屹就見到過地產泡沫被刺穿後的奇觀。
那是 1993 年," 農高投 " 已經增資擴股,改為 " 萬通集團 "。江湖上喜歡將他和馮侖、王功權、易小迪、劉軍、王啟富幾人並稱為 " 萬通六君子 "。
當時潘石屹已經在海南已經呆了 5 年,相當能吃苦。不僅簡陋的基礎設施嚇不退他,連大型颱風也吹不走他。三年前島上被颱風席吹得支離破碎的時候,26 歲的潘石屹披著一頭亂糟糟的長髮去理髮,店裡的小姑娘問他:" 阿叔,其他人都撤了,你不走嗎?"
他堅定地說:" 我不走。"
潘石屹是夜夜蓋著潮溼的被子,一直等到南巡講話以後,才盼來海南逐漸恢復了活力。結果當他用 5 斤桔子偷看到了房地局的數字: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積只有 7 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報建面積卻已經達到了 50 平米。這個堅定的留守者趕緊說服了其他 5 個人,連滾帶爬地逃回北京。
萬通六君子幾乎是趕在朱總宣布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的前夕逃離了海南。結果前腳剛落地,海南就已是洪水滔天。那情形就像《2012》裡,約翰 · 庫薩克在前面搏命狂奔,後面緊跟著山崩地裂一樣。
此後,海南成為了 " 泡沫經濟博物館 "。遍街的爛尾樓也成了天涯、海角之外的第三大奇觀。李書福當年正是在海南虧掉了幾千萬,後來不得已轉戰實業。
" 闖海 " 這段經歷,是許多人不願提及的恥辱。但對萬通六君子而言,卻是一枚勝利的徽章。其實他們能全身而退,全靠這個後面加入的小子。不曾想,幾兄弟的分離,也是從這個小子的一封律師函開始。
或許還是 " 六君子 " 這個名號不吉利," 戊戌六君子 " 被斬菜市口後,一百多年來沒人敢以這個名號自居。一方面是出於敬意,另一方面,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叫 " 壓不住 "。
江湖上出生入死、分分合合都是常事。但對潘石屹而言," 闖海 " 這段經歷卻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為他奠定了厚重的風險意識。這也決定後來他在資本舞臺上挑選的角色。
在潘石屹離開海南的第二年,他與華爾街分析師張欣結了婚。
在結婚之前,他是穿亮紫色西服,捆綠色領帶,早餐喜歡喝清粥的農民企業家,全憑一腔熱血炒地皮。在結婚之後,不僅個人形象工程得到火速推進,他手上掌握的資金也擁有了靠近風險的底氣。
在創業之初,潘石屹對張欣的資本運作能力寄予厚望。而張欣提及這段婚姻也毫不諱言她最初的計算和考量:" 為什麼找到這個 husband?是因為他和我的理想很接近,要不是因為我那麼想回中國,要不是因為看他們(萬通六君子)那麼有理想 ……"
不知道當時的張欣是否真的看懂了這個早禿的小子,但她一定看懂了國內的大好形勢。從某種程度上講,當時已經算是土財主的潘石屹,不僅能帶給她的改革開放的入場券,還附贈一個諳熟國情的親密夥伴,一舉兩得。
資本的聯姻向來不拘形式,雖說這種 24 小時面對面的合作形式,最初幾年讓倆人磨合得很痛苦,但在做出了更明確的分工之後,情況開始漸入佳境。
2002 年,SOHO 中國旗下的高端酒店 " 長城腳下的公社 " 開業,這棟由張欣主導的前衛建築獲得了建築行業的奧斯卡大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這個獎項是頒給設計師的,但在張欣看來,這是頒給自己的。因為她做了一件讓潘石屹 " 心服口服 " 的事。
事實上那些年 SOHO 的產品就像潘石屹的衣櫃,在張欣的主導下,的確時尚品味突飛猛進。
比如 2004 年銷售額 60 億的 " 建外 SOHO",還在雅典奧運會宣傳片中,作為新北京的建築形象,向全世界展示。
在資本運作方面,SOHO 中國也印上了 " 張欣式 " 的烙印。上市之後的 SOHO 中國," 張欣式 " 烙印越來越明顯。2007 年更是開始了 " 張欣式 " 的國際私募基金操作套路。
潘石屹作為 " 一家之主 ",反倒表現地越來越像是個富貴閒人。出書、拍照、寫博客、演電影、上節目。有人評價他是樓市的時尚達人,但他卻喜歡把過去的自己比作《平凡的世界》裡的農民孫少安。
只是不知張欣作為他的 " 二套房 ",應該算成糟糠賢內助賀秀蓮,還是高攀不起的田潤葉。
他的個人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和戶外廣告上,他發表在網絡上的那些萬金油語錄和他的房地產廣告一樣,許諾了一切虛幻的幸福,用 " 力量 "、" 內心、" 自信 "、" 成功 " 等詞為跟隨者們打雞血。助推了群眾對財富神話的嚮往。有人戲稱潘石屹是 " 文化圈中房子賣得最好,房地產界出鏡率最高的 "。
一唱一和間,潘與張的這段聯姻在 2007 年 10 月 8 日達到了價值頂峰。那天 SOHO 中國港股上市,成交價最高達 10.2 港元。如果說 " 長城腳下的公社 " 是屬於張欣的榮譽,那麼這一次是資本市場頒給潘氏夫婦的奧斯卡獎。
遺憾的是,此後 SOHO 中國的股價再也沒有超過這個數字。
02
賣不掉的瓜和追不上的風
It's a Title
潘石屹曾經說過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筆生意,是 12 歲那年和老鄰居一起賣香瓜。那時西北乾旱,天氣炎熱,大家都躲在涼快的地方裡等人賣瓜,而他把瓜擺到大太陽下賣。
" 要在太陽下,曬得發亮、反光,看起來讓人感到口渴、有食慾。"
2011 年,潘石屹的毛髮越來越稀少,光溜溜的腦門遠看就像一顆香瓜。面對有關部門出臺的新規,禁止商業地塊散售,他有點憤慨。
當時,全中國只有 SOHO 一家採用散售模式。這種快進快出、短小靈活的散售模式雖然不被資本市場認可,但是在客戶層面卻挺好使," 他們基本都會重複購買 "。而這一舉就跟槍頭直接對準腦門一樣。賣了多年的瓜,潘石屹不得不從零售改成批發。
潘石屹並不是一個沒有眼力見的人,畢竟是從海南的 " 死人堆 " 裡逃出來的,對於風向的敏感已經刻入了他的潛意識。然而在樓市最瘋狂的年代,這種穩妥卻淪為了保守。
很多人喜歡將 SOHO 中國這些年市值縮水之過歸咎於張欣的獨斷,認為張欣走 " 國際範 ",堅持只在一線城市做商業地產,放棄了更為廣袤的市場。
但其實這樣的決斷也與潘石屹過早對中國地產的看跌不無關係。
2002 年廣渠門外東五廠地塊拍賣,樓面地價 6000 塊錢一平米,老潘當時就驚嘆泡沫太嚴重了。2008 年 3 月,他提出 " 百日巨變論 ",引得輿論譁然,結果下半年 4 萬億注入市場,很多垂死的地產商鹹魚翻身。
2014 年,他又提出了 " 船撞冰山論 ",他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就是鐵達尼號,馬上就要撞到前面的冰山。結果也正是那一年,房地產再度進入寬鬆周期。在種種政策刺激之下,房價持續上漲。
潘石屹不能理解 " 麵粉貴過麵包 " 的怪相,這與他一直堅持的 " 高進低出 " 的邏輯悖逆。但中國樓市的邏輯,遠非數字能夠解釋。君不見這些年萬達和恆大在二線城市的加槓桿、高舉高打,土地儲備迅速膨脹。
過去賣瓜的經歷將潘石屹禁錮在進價與賣價的邏輯中,而張欣的精英思維又將視野聚焦在繁華深處。這對夫婦曾共同贏得資本市場的頭彩,而後又合力拋卻了中國樓市的黃金期。
很多事情,其實一早就開始顯現出端倪。只是這黑框眼鏡裡閃爍的狡黠,擋住了長驅直入的視野和膽識。
潘石屹也承認他是一個很膽小的人,所以他不願意跟別人去擠一扇門,而是希望另一扇門自己悄然打開。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公司最好是 " 三無公司 ":無債務、無土地儲備、無固定資產。他希望把公司做成 " 液態的 ",甚至像 " 氣 " 一樣輕靈。但在張欣推動上市以後,規模化無疑成為了主旋律。
2015 年,SOHO 中國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 92%,潘石屹終於從張欣手上接回權杖,動手賣掉了上海 SOHO 海倫廣場、靜安廣場、外灘地王股權後,殺入共享辦公空間,推出 SOHO 3Q。
結婚幾十年,早上還是學不會跟著張欣喝牛奶麥片的老潘,這一次選擇尊重自己的口味。他將輕資產的籌碼全部壓在了 SOHO 3Q 身上。
55 歲,再次站上舞臺為他的 " 瓜 " 吆喝。可是這一次他面對的觀眾是精明的資本家。要對著他們把難念的經講成美麗的童話,需要的可不止是適時出現的太陽。何況,就連這太陽也漸漸被烏雲遮住。
如今,大洋彼岸的戲臺已經搭好。只不過再也沒有 " 躺贏 " 的時代大幕,還是那老一套的耍花槍,可能也很難重啟昨日的輝煌。
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星夜赴科場。這世界從不停止流動,但不代表行走在路上,人心就不會停止固化。
-END-
來源:銀杏財經 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