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可複製的成全式教育生態
寫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老師專門為一土新書《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撰寫的序,感謝在一土回歸本質的教育探索中,各位教育大家們給予我們的支持與厚愛。今天發在這裡,願與更多同路人共勉。
《大學》開篇的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裡的所謂「大學」不是指高等院校,而是相對先哲所說的「小學」而言。小學是什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者也。
我花了些時間,翻看一諾給我的這些一土學校老師們原汁原味、走心感人的教育札記,我覺得這是「大學」之道,雖然它發生在小學階段的老師和學生之間。 小學老師極其重要。跟中學生相比,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更樸素直接。小學老師的言傳與身教,課上與課下的狀態,對學生有更長遠的影響力。老師就是學生的楷模和示範,是「第一粒扣子」的扣眼。一土老師們耕作的這塊「晨犀」園地,是超越了家校溝通中常見的「通風報信」或者「教學延伸」功能的「心田」,讓我們看到很多美好的人在做著美好的事的時候的「得其樂」「樂未央」。
我們總是強調學生是學習者,老師是輸出者。其實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如果老師沒有用心去學習,師生互動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是乾癟枯燥的,是沒有心與心的共鳴的。
一土老師的這些文字,樸實無華中自然流露出持續學習的精神,在這裡,老師扮演的不再是給家長派活的角色,也沒有給家長們製造比趕幫超的焦慮氣氛,而是和家長一起從容共育,陪孩子共同成長。
我在大學中倡導「十個不等於(遠大於)」,在一土的育人實踐中,我看到了很多鮮活的例證:「教育≠教學」「課程≠課堂」「上課≠聽課」「名師≠名嘴」「總結≠結論」「筆記≠記錄」「成長≠成績」「好學≠好分」「體育≠育體」「集體≠班級」。「德不孤,必有鄰」,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氛圍,外人覺得很奇妙,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根子在於創辦學校的一諾。當我跟她談論起辦學與育人時,她語氣越來越激昂,似乎有好多話要講。有時她會停頓下來,神情變得凝重,甚至會嘆氣、流淚。那個時刻,我心頭浮現出一句循環播放的歌詞:「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一諾有理想,她不止有理想,她還要給心中的理想打樣。一土的倔強探索,就是想把教育中存在的那些被 KPI 束縛、拼命追求效率、以培訓為主的亂象,恢復到符合教育本質、成長規律、身心發展的常識中去。這種探索也許還不成熟,還充滿稚氣,不過我這裡所說的不成熟和稚氣,並不是貶義,更不是指不足,而是指潛力,是合宜,是得體——是教育本來應有的樣子。究竟什麼人能被稱作教育家?英文區分不出來,但中文中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似乎差別很大,那麼如何區分呢?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暫時有個武斷的結論,就是看一個人有沒有「為著人的進步的自覺自洽的教育理念,並篤力踐行之」。從這個角度看,總是自認外行的一諾,無疑是個準教育家。至於能否去掉「準」字,就看有無「篤」字。而一諾的名字,一土的名字,都是「篤」意盎然。
▲ 掃描上方圖片二維碼,即可購買《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
- END -
推薦閱讀
隨著微信推送規則的變化,或許您已經發現,一土教育的文章並不總能出現在您的推送界面裡。下面一些小舉動,可以降低咱們彼此錯過的機率,您可以:
▫ 偶爾留言,哪怕跟我們say個hi~
▫ 時不時點一下"在看"和"贊",或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給一土教育公眾號"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