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楊斌:給理想打樣的教育探索

2021-02-07 一土教育

構建可複製的成全式教育生態

寫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老師專門為一土新書《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撰寫的序,感謝在一土回歸本質的教育探索中,各位教育大家們給予我們的支持與厚愛。今天發在這裡,願與更多同路人共勉。


《大學》開篇的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裡的所謂「大學」不是指高等院校,而是相對先哲所說的「小學」而言。小學是什麼?——「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者也。
我花了些時間,翻看一諾給我的這些一土學校老師們原汁原味、走心感人的教育札記,我覺得這是「大學」之道,雖然它發生在小學階段的老師和學生之間。 小學老師極其重要。跟中學生相比,小學生的社會性學習更樸素直接。小學老師的言傳與身教,課上與課下的狀態,對學生有更長遠的影響力。老師就是學生的楷模和示範,是「第一粒扣子」的扣眼。一土老師們耕作的這塊「晨犀」園地,是超越了家校溝通中常見的「通風報信」或者「教學延伸」功能的「心田」,讓我們看到很多美好的人在做著美好的事的時候的「得其樂」「樂未央」。 

我們總是強調學生是學習者,老師是輸出者。其實老師也需要不斷學習,如果老師沒有用心去學習,師生互動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是乾癟枯燥的,是沒有心與心的共鳴的。
一土老師的這些文字,樸實無華中自然流露出持續學習的精神,在這裡,老師扮演的不再是給家長派活的角色,也沒有給家長們製造比趕幫超的焦慮氣氛,而是和家長一起從容共育,陪孩子共同成長。


我在大學中倡導「十個不等於(遠大於)」,在一土的育人實踐中,我看到了很多鮮活的例證:「教育≠教學」「課程≠課堂」「上課≠聽課」「名師≠名嘴」「總結≠結論」「筆記≠記錄」「成長≠成績」「好學≠好分」「體育≠育體」「集體≠班級」。「德不孤,必有鄰」,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氛圍,外人覺得很奇妙,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根子在於創辦學校的一諾。當我跟她談論起辦學與育人時,她語氣越來越激昂,似乎有好多話要講。有時她會停頓下來,神情變得凝重,甚至會嘆氣、流淚。那個時刻,我心頭浮現出一句循環播放的歌詞:「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一諾有理想,她不止有理想,她還要給心中的理想打樣。一土的倔強探索,就是想把教育中存在的那些被 KPI 束縛、拼命追求效率、以培訓為主的亂象,恢復到符合教育本質、成長規律、身心發展的常識中去。這種探索也許還不成熟,還充滿稚氣,不過我這裡所說的不成熟和稚氣,並不是貶義,更不是指不足,而是指潛力,是合宜,是得體——是教育本來應有的樣子。究竟什麼人能被稱作教育家?英文區分不出來,但中文中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似乎差別很大,那麼如何區分呢?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暫時有個武斷的結論,就是看一個人有沒有「為著人的進步的自覺自洽的教育理念,並篤力踐行之」。從這個角度看,總是自認外行的一諾,無疑是個準教育家。至於能否去掉「準」字,就看有無「篤」字。而一諾的名字,一土的名字,都是「篤」意盎然。 

▲ 掃描上方圖片二維碼,即可購買《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

-  END  -


推薦閱讀


隨著微信推送規則的變化,或許您已經發現,一土教育的文章並不總能出現在您的推送界面裡。下面一些小舉動,可以降低咱們彼此錯過的機率,您可以:

▫ 偶爾留言,哪怕跟我們say個hi~

▫ 時不時點一下"在看"和"贊",或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給一土教育公眾號"標星"

相關焦點

  • 楊斌訪問麻省理工學院
    楊斌訪問麻省理工學院並籤署未來城市創新網絡項目協議清華新聞網9月19日電 當地時間9月16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訪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會見教務長馬丁·施密特(Martin Schmidt)、副教務長理察·萊斯特(Richard Lester),雙方籤署「麻省理工-清華未來城市創新網絡」(
  • 楊斌:八方面探索教育教學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促成了世界範圍的在線教育探索熱潮,其中,中國率先進入到全國性的、全體系的在線教學實踐中,並較平穩地保證了正常的課程教學秩序,以及研究生招生複試和學位論文答辯等重要環節,得到廣泛認可。
  • 楊斌會見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校長吉裡和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諾齊
    楊斌會見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校長吉裡和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諾齊清華新聞網11月8日電 11月2日,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校長吉裡教授(Prof. Marco Gilli)一行4人、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諾齊教授(Prof. Giuliano Noci)一行3人先後訪問清華。
  • 楊斌: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 清華經管說
    5月31日,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史丹福大學第10任校長約翰·漢尼斯、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以及湛廬創始人韓焱女士,以跨洋連線的方式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什麼才是未來教育的要領》的高峰對話
  • 清華經管說|楊斌:「學好」的三層境界
    「學好」的三層境界文/楊斌學好,是教師或者親友經常勉勵學生努力的目標
  • 楊斌:校長式領導——創新型組織的要領|清華經管說
    從左往右依次為:楊斌、約翰·漢尼斯、韓焱楊斌在演講中表示,創新是從歧見和異見開始的。創新者也並不是人人歡喜的社交明星或者樂群模範。創新型組織的異質性群體特徵,注意是「異質性」而非「一致性」,常常是一個不容易越過的組織挑戰。他指出,創新的組織挑戰有時候會根植在我們的心智模式深處。
  • 副校長楊斌調研學堂在線
    清華新聞網7月3日電  6月29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到學堂在線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註冊中心主任尹佳,教務處副處長劉培、楊帆,終身教育處兼教務處副處長汪瀟瀟等參加調研活動。楊斌講話楊斌代表學校對學堂在線在抗擊疫情期間為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高度認可和衷心感謝。
  • 清華正芳華 | 楊斌 :母校與校友之間,是相互持續造就的過程
    楊斌老師提出了「弱連接的強力量」這個觀點。弱連接就是點頭之交,一面之緣,可能是一次會間茶歇時的交談,坐飛機時的鄰座,甚至是通過一個中間人建立的關係。但正是這種弱連接,因為排除了朝夕相處的關係之間的信息冗餘或是利益衝突,反而能產生更多能量,提供很多機會。 「當前清華同學與校友積極主動交流的意識仍有提高潛力。
  • 清華楊斌:領導者永遠要有「清晨心態」——《清晨領導力》推薦序
    ——《清晨領導力》推薦序 楊斌教授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我在教課的時候舉過徐中博士的不止一個例子來說明有關領導力的行為,這在學生們聽來是有些特別的,因為他們聽慣了老師以名人或領袖作為領導力的樣本,我也常如此。
  • 清華大學教務長換人 副校長楊斌兼任
    新京報快訊(記者許路陽)據清華大學官網「現任領導」顯示,清華副校長楊斌已兼任該校教務長。10月24日,清華新聞網已發布消息稱,楊斌擔任副校長,而袁駟卸任副校長。此前,清華教務長即是袁駟,據清華校內人士介紹,該校教務長一般由分管本科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兼任。
  • 楊斌:校園稱呼非小事 價值塑造蘊其中|清華經管說
    校園稱呼非小事 價值塑造蘊其中文/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刊載於《中國教育報》2020年6月26日02版與之相對的,則是成績不理想、學習吃力、久居下遊的學生自稱為「學渣」。學校蒸蒸日上,某些校友網絡發言時還會自嘲說「校強我渣」。同樣的,在一些教師的言語中,甚至一些校長的發言中,也經常說到「差生」這個詞,一般特指學業成績差、排名落後的學生,相對的,用於表揚學生的一個新詞,就是「牛娃」,強調功課學得早學得多學得深,遠遠超前,讓其他同學望塵莫及。
  • 楊斌:「話術」與「人設」| 清華經管說
    「話術」與「人設」文/楊斌在學校教書的好處之一就是不斷地接收到新一代的新思維、新生活,以及新語言。當然,接收後是否接受,得是有個判斷和選擇的。大學裡變幻著流行,卻以經久為使命。典禮上或是課堂上的鬨笑喝彩,如果只是因為師長們刻意批發了某些網絡流行語的緣故,就不該有繞梁或者餘香的奢望吧。
  • 副校長楊斌與米蘭理工大學校長費盧奇奧·內斯塔視頻連線
    楊斌與內斯塔視頻連線楊斌在會談中代表清華大學向同樣受疫情影響的米蘭理工大學師生致以誠摯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楊斌祝賀內斯塔被任命為義大利大學校長協會主席。楊斌還介紹了清華大學近期開展在線教學的相關情況。他提議,兩校在在線教學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期待雙方近期在一定範圍內舉辦在線教學方法的相關研討會,共同探討在線教育的開展形式,在全球公共事件中作出教育者應有的貢獻。楊斌還建議兩校近期基於在線形式舉辦中意設計創新論壇,得到了米蘭理工大學方面的歡迎與支持。
  • 楊斌率團出席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百年校慶
    楊斌率團出席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百年校慶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通訊員 許靜)3月25日至26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率團訪問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參加該校百年校慶典禮暨「21世紀大學的角色」論壇。國際處和校團委相關負責人以及20位學生民樂隊成員隨團出訪。
  • 楊斌: 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 清華經管說
    9月26日,清華附中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主辦的「中西融合,迎接未來——新時代校長領導力高峰論壇」舉行,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匯聚一堂,共話基礎教育階段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會上,清華經管學院教授、領導力中心主任楊斌分享了兩點思考,一是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清幼教育:清華領頭探索幼教
    自由、獨立之現代之風骨,在大學精神衰微的當代,仍是一個教育古國的大學之道和文明之光。大師雲集,學術燦然,人才輩出,清華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輝煌的坐標。1929年,陳寅恪為王國維撰寫紀念碑,銘文裡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清華美院聯合共建的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成立
    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是一個國際化、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創新學習教育與研究機構。將創新設計與高新科技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學習和動手實踐相融合,面向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群體開展創新學習實踐活動。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教學和研究中心,終身學習實驗室將在創新學習理論與方法層面開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努力開發更有助於學生探索發現和動手學習的工具和平臺。
  • 沃頓、斯坦福、麻省、清華經管四大頂級商學院院長暢談管理教育變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吉爾菲•蓋瑞特(Geoffrey Garrett),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斯坦福商學院院長加斯•塞隆納(Garth Saloner),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院長大衛•斯密特雷恩(David Schmittlein)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同探討了新形勢下管理教育事業的創新改革。
  • 清華楊斌|「教育該如何是好」:教人學好,是大學問
    《在明明德:大學的倫理之基》/楊斌 姜朋 錢小軍 著/機械工業出版社大學之大學問,實君子之道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發人力、培育人才是從經濟結果的角度來衡量教育產出,而對於受教育者完善人格(所謂「成人」)之成果,卻因其度量不易而少了關注。同時,教育對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還承載著凝聚人心(所謂「成群」)之責。
  • 楊斌會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副校長兼副教務長一行
    楊斌會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副校長兼副教務長一行清華新聞網5月8日電 5月5日上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副校長兼副教務長夫米·奧龍尼薩金(Funmi Olonisakin)一行來京出席「雙一流」建設國際論壇暨北京論壇,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會見了來賓,並進行了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