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幹部監督從「未病」「小病」滑入「大病」「重病」,2017年以來,路橋區紀委區監委積極探索「未病常防、小病早治、大病快治、重病嚴治」的「四病療法」,使「重病」的黨員幹部成為極少數,成為推進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有力舉措
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路橋區「四病療法」運行更加成熟,第一種形態處置人數佔比逐年遞增,「倒金字塔」的分布結構愈發明顯
「河道護欄造價7萬元,為什麼沒有公開招投標?」不久前,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路北街道紀工委對後範村村委會主任楊賢森進行警示約談。此後,在村社主職幹部論壇上,街道紀工委書記樓勇嚴厲地指出村級工程方面的隱患,讓在座的村幹部「紅臉出汗」。
為防止幹部監督從「未病」「小病」滑入「大病」「重病」,2017年以來,路橋區紀委區監委積極探索「未病常防、小病早治、大病快治、重病嚴治」的「四病療法」,開出11項49種「藥方」,通過打好預防針、服好清熱丸、開好重典藥、用好手術刀,使「重病」的黨員幹部成為極少數,成為推進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有力舉措。
「啄木鳥式」問診,消除問題於萌芽
今年8月,橫街鎮紀委從「未病常防」情況表中篩查發現,該鎮份水村2名網格負責人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工作不力,後對二人進行了警示談話。
像這樣緊盯問題線索,在「未病常防」上下功夫,在路橋區已是常態。為了打好「預防針」,路橋區推進大數據管理和查詢平臺建設,實現幹部廉政檔案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全面覆蓋。依託監督檢查、區委巡察、信訪舉報等形式,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等方面的廉政風險點,建立完善各領域權力清單,完善「治未病」預警工作機制。
把脈問診、對症下藥。一旦發現存在苗頭性、傾向性等「小事小節」問題,路橋區運用提醒談話、通報誡勉等第一種「療法」進行「啄木鳥」式糾錯提醒,做到小病早治、防微杜漸。
新橋鎮對照黨員、監察對象36條「微問題」清單進行「診斷」,比如對參會紀律散漫的長涇村村班子7人進行集體警示約談;對個人建房過程中,存在違反農村建房管理苗頭的鄭際村黨員劉小寶予以警示約談;對在疫情防控中,對老人協會管理不到位的責任人應友法等3人予以責令辭職等處理。
螺洋街道把「未病常防」運用到制度建設中,要求工作不作為、作風懶散的幹部待崗學習,建立農村黨員幹部警示教育制度等,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讓「小錯幹部」上一線,錘鍊作風、增長本領
近日,路橋區金清鎮雙盟村黨總支委員兼文書梁小波奔走在村頭巷尾,開展人口普查工作。每天,他都會在日誌中提醒自己工作要細緻,「人口普查關乎全村2530名群眾的切身利益,一定要認真核對,確保排查數據真實、可靠、零紕漏!」
回想幾個月前,梁小波因在申報颱風受災農戶補助時「張冠李戴」,錯登受災農戶信息,以致1400元補助款無人認領,被鎮紀委批評教育。彼時「馬虎大意」、此時「一絲不苟」,前後工作態度反差很大。
近年來,路橋區紀委區監委把工作重點從「抓大放小」到「抓早抓小」轉變,注重正面引導,讓「有錯」幹部煥發「有為」之志。
蓬街鎮自來水廠副廠長應萬標,曾因違規發放津補貼被黨內警告,一時間有些洩氣。蓬街鎮紀委注意到這一情況,對其進行談心談話。了解到該水廠下半年有新舊管線調整工程,鎮紀委以此為契機,鼓勵應萬標「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後來在推進項目時,應萬標嚴把各道關口,緊盯管網搶修、水錶安裝、管路維護等環節,縮短搶修工期,有效保證6個村的用水,得到了組織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結對幫扶,以「走心」促長效
「四病療法」體現了紀法約束的硬度,也體現組織關懷的溫度。去年9月,因村財務管理不規範、村帳上交不及時等問題,蓬街鎮蓬街居黨支部書記羅俊被鎮紀委警示約談。然而兩個月後,羅俊又來到鎮紀委,這次他專門來上交村民送來的「感謝費」,「這是一個村民硬塞給我的,請你們幫忙還給他。」
原來上次約談中,鎮紀委不僅幫其梳理了履職廉政風險點,還勉勵其知錯就改,積極作為。鎮紀委書記鄭海波和羅俊結對幫扶,經常找他談心談話,談出了「清」與「廉」。
自此之後,羅俊的責任意識和廉潔意識大大增強。在他的積極推動下,部分村民久拖未決的安置房得以落實。一戶心存感激的村民送來一張2萬元的銀行卡,不顧他拒絕就跑了。
「上次約談給我打了一劑預防針,也認識到了作為一名村幹部存在的風險隱患。」羅俊坦言,鎮紀委的教育引導和跟蹤問效,讓他的「小病」藥到病除。
「『四病療法』的初衷和目的,就是把全面從嚴治黨體現在破紀之初,把對黨員幹部的厚愛置於嚴管之中,治病救人,標本兼治。」路橋區紀委區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路橋區「四病療法」運行更加成熟,第一種形態處置人數佔比逐年遞增,「倒金字塔」的分布結構愈發明顯。2020年1至11月,第一種形態處置人數佔達70%,前兩種形態的運用高達92.2%。挺紀在前、抓早抓小,已成為該地區紀檢監察工作的常態。
(記者王俊祿 參與採寫:李緗珠、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