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裡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乾」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裡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乾」、「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佔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詞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莊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儘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裡,用在文章裡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閒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佔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裡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裡,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詞組、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詞組之間的,對這類詞組,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詞組,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詞組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如:巾幗鬚眉 巾幗英雄 巾幗丈夫 今不如昔 今蟬蛻殼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愁古恨 今非昔比 今來古往 今日有酒今日醉 今生今世 今是昔非 今是昨非 今夕何夕 今昔之感 今雨新知 今月古月 斤斤計較 斤斤較量 斤斤自守 金榜掛名 金榜題名 金碧輝煌 金碧輝映 金碧熒煌 金篦刮目 金璧輝煌 金鑣玉絡 金鑣玉轡 金波玉液 金釵換酒 金釵十二 金釵細合 金蟬脫殼 金城千裡 金城石室 金城湯池 金翅擘海 金丹換骨 金貂換酒 金貂取酒 金貂貰酒 金斷觿決 金風送爽 金風玉露 金剛努目 金剛怒目 金剛眼睛 金戈鐵甲 金戈鐵馬 金戈鐵騎 金谷酒數 金鼓連天 金鼓齊鳴 金鼓喧闐 金光蓋地 金龜換酒 金閨國士 金閨玉堂 金壺墨汁 金輝玉潔 金雞獨立 金雞消息 金枷玉鎖 金漿玉醴 金漿玉液 金盡裘敝 金盡裘弊 金精玉液 金科玉律 金科玉臬 金科玉條 金口木舌 金口玉牙 金口玉言 金口玉音 金口御言 金匱石室 金蘭之交 金蘭之契 金蘭之友 金馬玉堂 金門繡戶 金迷紙碎 金迷紙醉 金甌無缺 金瓶落井 金人緘口 金人三緘 金人之緘 金人之箴 金舌弊口 金舌蔽口 金聲玉服 金聲玉潤 金聲玉色 金聲玉振 金聲擲地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開 金石良言 金石絲竹 金石為開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計 金石之堅 金石之交 金石之言 金石至交 金臺市駿 金湯之固 金淘沙揀 金題玉躞 金童玉女 金屋藏嬌 金屋嬌娘 金屋之選 金屋貯嬌 金無足赤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金吾不禁 金相玉式 金相玉映
成語的特點
漢語詞彙極其豐富,四字結構的詞語數不勝數。而成語以四字結構為主,因此,有些同學經常將諸如 「簡明生動」、「潔白晶瑩」等四字結構的詞語也說成是成語。其實,這些並不是成語。要弄清什麼是成語,就要先搞清楚成語的特點。
讓我們先看《世說新語)》裡的一個故事:晉朝的桓玄、殷仲堪等人做過一個文字遊戲:各人談一件最危險的事情,想像的也可以。桓玄說:「矛頭淅(xī)米劍為炊。」意思是用長矛的尖頭淘米,再用劍身去燒火做飯。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一百歲的老頭子攀登一根枯樹枝。這個夠危險的了。另一個人不慌不忙地說:「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一個雙目失明的人,騎著一匹瞎馬,半夜三更,走在深水池的旁邊。殷仲堪聽了之後,不禁失聲叫到:「太危險了!」後來人們就從「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中提取出「盲人瞎馬」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危險,也形容盲目行動。
三件事都形容危險,卻只有「盲人瞎馬」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成語,而「矛頭淅米劍為炊」、「百歲老翁攀枯枝」都沒有取得成語的身分。為什麼呢?原因是「盲人瞎馬」不僅形象、生動,而且還有固定的形式和穩定的意義,並一直為人們喜聞樂用,而其餘兩個卻沒有這種特點和基礎,因而不是成語。
一般地說,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源遠流長。成語都有一定的來源,成語一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期為人們所使用。如「有恃無恐」、「盲人瞎馬」、「打草驚蛇」、「捕風捉影」、「兩面三刀」、「南腔北調」等都是大家熟悉並經常使用的成語,它們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
「有恃無恐」的故事最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乘機討伐魯國。魯僖公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酒食去稿勞齊軍。展喜日夜兼程,在邊界上遇到了齊孝公。展喜對齊孝公說;「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齊孝公傲慢地說:「(魯)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們老百姓家中缺糧,地裡沒有莊稼,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廢棄祖先盟約,進攻魯國呢?」齊孝公聽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師回國了。這是「有恃無恐」這個成語的來歷,這個詞後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蘇東坡集祭歐陽文忠公文》)「兩京大賈,往往喜與邢(德)俱,途中恃以無恐。」(《聊齋志異老饕》)可見「有恃無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
「打草驚蛇」出於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當塗縣令王魯有貪汙行為。後來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賄賂。狀子上列舉的罪行和他自己的違法行為很相似。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顫。看完狀予後,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寫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說,你雖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裡的蛇一樣,已經受到驚嚇了。後人就從這兩句活歸納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行動不慎密,致使對方有了防備。「打草驚蛇」也一直被人們沿用著,如《水滸》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醒世恆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驚蛇,必被躲過,可不勞而無功……」其他如「捕風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語都有短則一二百年長則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歷史。
當然,並不是說歷史久遠的就一定是成語。一個成語出現後,就要為人們所接受,其詞型要固定,其詞義也相對穩定,並在書面或口頭廣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樣才能成為內涵豐富,生命力頑強的成語。比如「春風得意」、「司空見慣」、「平分秋色」、「似曾相識」、「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上一層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都是如此。
二是定型不變。定型不變指的是成語的結構成分和結構關係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
從成語的結構成分來看,不得任意換用和增減。例如,不能把「歡天喜地」改為「歡天笑地」,也不能把 「南腔北調」說成「東腔西調」,不能把「狼狽為奸」增添為「狼狽而為奸」,同樣,「患得患失」減縮為「患得失」也是不允許的。從結構關係來看,也是不能任意變動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內部結構是主謂關係,「重見天日」是動賓關係。這種結構關係一經固定,便不能隨意更動。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見天日」改成「天日重見」。
為什麼成語的結構成分和結構關係不允許任意變動呢?這是因為成語是在長期使用中逐漸形成的,它是「約定俗成」的產物,一經定型就有了一個規範的固定的形式。例如「四通八達」曾有過「四通五達、七通八達」的說法,但最後定型為「四通八達」,這就不能任意變更了。如果加以變更,只會造成語言使用上的混亂。而且,改變了成分和結構關係,還會造成詞義上的混亂。例如:「病人膏盲」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這則成語和它概括的意義之間的聯繫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果把「病入膏盲」改成「病入心臟、病入腦髓」,必然會造成意義上的混亂。
三是意義上整體化。
意義上整體化是指成語的意義跟詞的意義一樣,往往不是成語各個成分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整體來表達特定意義的。這就是說,要透過字面的意義來深入領會成語的意義。
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故事的大意是: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鑑賞音樂。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鍾子期說:「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崇高的泰山!」伯牙彈奏表現流水的樂曲,鍾子期說:「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騰浩蕩的江河!」無論伯牙彈奏什麼,鍾子期都聽得出他的音樂所寄託的思想感情。人們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再如,「胸有成竹」的意義也不是「肚子裡有現成的竹子」。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以畫竹遠近聞名。其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特點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讚揚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他寫過一首詩讚揚文同,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就真的出現過某翻譯人員把它翻譯成「肚子裡有一根竹子」的笑話。
可見,成語的意義一般具有雙層性,表面意義的作用僅僅是以其形象性來體現成語的實際含義。成語的這個特點是一般固定短語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