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網4月20日訊 「88元打4折明明是35.2元,用計算器算出來怎麼會是36元呢?」昨日上午,市民楊女士在我市某商場看中了一件價值88元的上衣,當時專櫃搞活動,這件上衣可以打4折。可楊女士發現,無論她怎麼算,打折以後的價錢都與商家計算器算出來的價格不一致。
「如果是35.6元我掏36元也無所謂,可誰都知道四捨五入的法則,35.2元怎麼讓我掏36元呢?」楊女士懷疑商家的計算器可能有貓膩,能把零頭自動加為整數。
市民王先生去年年底買建材時也曾被商家的計算器忽悠了一把。王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打算在一家店裡買三種不同規格的瓷磚,自己粗略算了一下,總價格應該在3500元左右,而商家用計算器反覆算了三遍得出的結果都是3900多元。
王先生打開自己手機上的計算器重新算了一下,結果顯示3560多元。「誰能想到計算器上還能做手腳,要不是自己算了一下,可要多掏300多元的冤枉錢了。」王先生說。
「現在大多數手機都帶有計算器功能,我想通過自己的遭遇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不妨自己算一下價格,以防掉進商家的陷阱。」楊女士說。記者 李迎博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