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心系遼寧高等教育的網友在地方留言板上提出,「一直以來,遼寧都缺乏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實力過硬的綜合類重點本科院校」。因此,建議遼寧方面本著「資源整合、聚力增能、共同發展」的方針,按照「遼寧大學+瀋陽某省屬理工科強校(如瀋陽工業大學)+瀋陽某省屬醫藥類高校(如遼寧中醫藥大學或瀋陽藥科大學)」的模式重新組建新的遼寧大學,並努力實現省部共建。
同時遼寧教育廳對此進行了回復,對這個建議,省教育廳並沒有直接否決。而是表示會記錄下來,交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進行考慮,這說明將遼寧大學與其他類型的省屬高校合併並非沒有可能。但平心而論,遼寧是我國最不缺好大學的省份之一,制約遼寧高等教育發展的也並非缺乏一個重點綜合性大學。
遼寧的高等教育有多強?
這是因為遼寧的高等教育水平,真的被低估了。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遼寧曾經是我國經濟上的一顆明珠。在我國成立之初,遼寧為我國貢獻出了「1000多個全國第一」,堪稱我國工業的搖籃。建國之初,我國曾有14個直轄市,遼寧就獨佔5個,風頭可謂一時無兩。在教育領域,遼寧更是一直被低估。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遼寧的受教育水平排名全國第四,僅次於京津滬三個發達直轄市。
而遼寧的高等教育實力同樣居於我國各省市前列,遼寧現有高等學校116所,其中4所「雙一流」高校,5所部委直屬高校和多所老牌重點省屬大學。其中,遼寧的「雙一流」高校和部屬高校數量都佔到了東北三省的半壁江山。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和遼寧大學這四所雙一流高校,數量在全國並列第9,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江蘇等省份。
除了國家重點建設的這四所高校外,遼寧還擁有中國醫科大學、瀋陽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等老牌省屬重點高校。可以說,遼寧在高等教育領域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
以教育部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例,遼寧4所高校的15個學科進入A類(列在前10%),在全國範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遼寧高校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但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下,遼寧高校的退步同樣是明顯的。遼寧高校的領頭羊大連理工大學儘管在2017年的雙一流大洗牌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但僅入圍兩個世界一流學科。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幾乎墊底,入圍數量甚至遠不如原211高校東北師範大學(6個)。而東北大學的表現則更為慘澹,其不僅與湖南大學一起進入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更是僅入圍1個世界一流學科,入圍數量並列雙一流高校倒數第一。
不僅兩所985領頭羊高校表現不佳,大連海事大學和遼寧大學兩所211高校的表現同樣慘澹。大連海事大學和遼寧大學儘管都進入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但這兩所高校進入的兩個世界一流學科都是自定。即兩所高校都不符合進入雙一流的硬性條件,是依靠211政策的連貫性進入的。
除此之外,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遼寧高校表現不錯,有5個A類學科,10個A-類學科(共計15個A類學科)。但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兩所高校僅有3個A類學科,對四大工學院之一的大連理工大學和曾經的東北工學院是很難接受的。
而遼寧高校質量的整體下滑,與東北經濟的整體不景氣有很大的關係。在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分別以65.26億和51.46億排在第23位和第32位。儘管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兩所高校的經費都不能算少,但兩所高校的表現與他們獲得的經費數量還是很成正相關的。
而東北經濟的不景氣對頂尖優秀人才的吸引度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而數量眾多的東北高校培養出的學子只有少數選擇留在東北,絕大多數都奔赴沿海地區。舉例來說,2019年東北大學僅有不到2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遼寧工作,其中還有很多人選擇到大連工作。
遼寧大學+就能破解問題嗎?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遼寧缺的不是好大學,遼寧的高校在全國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和地位。因此,遼寧大學再次進行合併,對解決遼寧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根本於事無補。更何況,遼寧大學本身就是一所具備文、史、哲、經、法、理、工、管、醫、藝等學科門類的省屬綜合性大學,再進行大規模合併,反而不美。畢竟,以大規模合併著稱的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和山東大學近年來實力都有所下滑。
更何況,如今早已過了以規模論實力的年代。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百家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