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賣油翁》有這樣一句話:「我亦無他,唯手熟爾」意思是:我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奧秘(訣竅),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這是楊麗芝博士工作時得一張照片。
她從石頭堆裡隨機撿起一塊石頭,放到嘴邊,然後用舌頭舔了舔。接著,她就大概知道地表下水的儲量。牛,牛人一個!
然而,這樣的神技可是31年的齊魯大地行走和舔出來的!
1988年,楊麗芝畢業後就投身地質研究工作,
早年,山區路沒有路,機器設備也少,僅使用想把設備運達山裡也不容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楊麗芝博士只能選擇「土辦法」,就是使用舌頭的觸感以及溼印判斷,
比如,溼印很快消失了,說明石頭顆粒結構粗,含水量就好一些。溼印消失得慢,說明顆粒結構緻密,含水量可能相對少一些。同時,含泥量比較多時會粘舌頭,可能含水量更少。
楊麗芝博士還特別強調,這樣的方法
並不適用所有石頭。像我們常見的石灰巖就可以。這樣的方法教科書裡沒有。都是楊博士幾十年如一日,通過多年實踐總結而成的,因此也有科學依據。
想想看,這幾十年,楊博士到底舔多少石頭才能練就這樣的絕活?舔了這麼多石頭,做夢,會不會夢到肯石頭呢?網友調皮的這樣問。
楊麗芝博士坦言,沙石確實沒少吃。
做地質工作不容易,又苦又累。「過去條件不太好,去勘察都是騎自行車去,到了山腳下把自行車放到附近的村莊裡,翻過山頭沿途調查,等工作結束再從另一邊下山。翻山的時候兼具調查十分耗費精力,有的時候他們會估算時間,如果趕上飯點下不了山,她就揣兩個饅頭,帶一壺水,在山間的某個角落飽腹,下山的時候還要想辦法回到原位。
楊麗芝博士還說,她的工作除了找水打井外,還會涉及到對地下水汙染的評估、地熱勘探、城市地質等方面的工作,此外,地質災害防治也是她眾多工作之一。
通過楊博士我們認識到從事地質行業的人員,
不一定是開著越野卡車,翻山越嶺,用放大鏡和小錘在山間角落觀察、敲打的人。
而是跟最接地氣,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群人,是一群可愛的人!
只是平時常常被我們忽略而已。
這才是最值得我們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