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竹聯幫大佬張安樂為何力挺服貿
臺灣部分學生佔領「立法院」行動持續進行。學生在議場內外過夜,前來執行勤務的警察也只能跟著打地鋪,用外套裹身,讓不少警眷感到不舍。
金錢遊戲,很空虛
1948年3月13日,張安樂在南京出生,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中學老師,典型的書香門第。從出生之始,這個外省籍臺灣人(1945年後抵臺灣者)的生命中,似乎註定繞不開黨派對立、幫派紛爭、兩岸變局這些浸漬黑白利益的元素。
1950年,國民黨敗守臺灣,2歲不到的張安樂跟隨家人從海南島坐船赴臺。此前,他們原本準備抵赴香港安家,但一家人上了廣九鐵路火車又提著行李下來了。張安樂稱,是母親做了這個決定,她是個「忠黨愛國」的女子,抗日戰爭時母親跑到國民政府戰時首都重慶,抗戰勝利還都時又跟隨至南京,後來又跟著國民黨跑到臺北。「我外公是同盟會的,她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從小就投身革命了。」
張安樂抵後的臺灣,外省籍青少年遠離親朋,人少勢單,經常受到本省人欺負,好勇的年輕人於是將打架鬥毆作為抱團自助和排解寂寞的途徑,拉幫結派一時成為風潮。1950年始,臺灣黑幫組織尤其是學生幫派不斷冒出,竹聯幫亦在這一時期出現。
當了多年好學生的張安樂,因為肺結核在初三輟學,休養半年回來參加了補習班。初中補習班很亂,「這個幫那個派,打架很兇悍」,張安樂說,他入學第一天就與同學發生爭鬥打架,原因只是「看了對方一眼」。
「興奮」,張安樂回憶起來仍毫不掩飾當時打架的刺激心情。念小學時,喜愛閱讀歷史的他,就已對《遊俠列傳》、《刺客列傳》裡的武俠人物非常崇拜。受「興奮」刺激的他,此後混進了現實中的「武俠江湖」黑幫,先是加入南海幫,後又加入了當時赫赫有名的竹聯幫,一為了結識「朋友」,二為了背靠「組織」。17歲時,為了替「兄弟」打抱不平,他用刀捅傷一名便服憲兵,隨後被警方逮捕入獄一年。
出獄後,好勇善謀的個性,很快將張安樂推向竹聯幫學生幫領袖的地位。張安樂自稱「善於形勢研判、把握戰機」。有一次打群架,對方將「戰場」選在自家校門口,集結100餘人。張安樂覺得「(對方)人多勢眾,膽子一定不夠大」,他只帶領8個夥伴,先派一人拿著武士刀衝向對方隊伍。對方也都是年輕學生,被嚇著了,不戰自潰。
混跡江湖的張安樂並未荒廢學業,1967年,他考入了淡江大學歷史系,並結識了竹聯幫一號人物陳啟禮。兩人出身相近,又聊得來,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張很快被推選為總掌法—竹聯幫學生幫裡的「老大」。此後,他一邊讀書,一邊開辦賭場、經營公司。
20世紀70年代初期,竹聯幫殺死了一個向警方尋求保護的幫內叛徒,臺灣官方開始「打黑」,許多幫派人士包括陳啟禮均入獄。而重整竹聯幫的張安樂,也對幫派鬥爭有些厭倦,「每天看到銀行存款加加減減,我不想我的生活就是數字遊戲,金錢遊戲,很空虛」。張安樂想換一種活法。1979年,他順利申請了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隨後又轉去美國聖馬利學院繼續修讀學位,後因表現優異被一位教授推薦進入美國史丹福大學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