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教育部和陝西省共建高校。建國以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各類專業人才20餘萬名,其中的絕大多數已成為所在行業、部門、地區的業務骨幹、學術帶頭人和領導幹部。學校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的搖籃」。 《大英百科全書》曾將西北大學列為世界著名大學之一。
2012年9月,為了貫徹落實研究生支教團全國項目辦〔2012〕15號《關於組建中國青年志願者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的通知》文件精神,西北大學積極響應團中央、教育部的號召,由校黨委領導,校團委實施,校研究生院、校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及校紀委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在全校範圍內廣泛宣傳。
2012年10月,本著「公開招募、自願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定期輪換」的「志願接力」方式和原則,西北大學公開招募張樂、鄭飛、李斌、趙穎、李豔豔5名已取得西北大學研究生入學資格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代表西北大學「公、誠、勤、樸」的精神,前往陝西省富平縣開展為期一年的志願服務工作。
選拔工作結束不久,西北大學便對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先後進行了相關政策、教學技能及安全健康知識培訓。為了鍛鍊支教成員的實際教學能力,學校統一組織他們在校附屬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及教學實踐,選聘附屬中學、小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支教團成員們的具體教學方式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工作。同時,為了增強支教團成員們在基層的實際工作能力,學校安排他們在校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及院系辦公室進行為期一年的鍛鍊,親身參與到基層工作當中,提前進入志願工作角色。
教育教學工作是支教服務中的首要任務。作為西北大學首屆支教團成員,在陝西富平的三個月服務時間中,他們每日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上課,細心輔導學生,認真批改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靈活思維,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在支教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他們也能積極向老教師們請教,學習經驗,以他人之長補自身所短。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支教團的成員們發揮了自己「志願者」的一面。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先後於當地富平縣誌願者進行「志願者基本禮儀培訓」;組成「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服務隊」,身著紅馬夾,在習仲勳陵園為遊客們提供園區服務;深入孤寡老人家中、走進富平縣敬老院,參加「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大型公益敬老活動……種種活動的開展,不但增長了能力,更是使他們在實踐中加深了對志願工作的理解,樹立了為當地做出更多貢獻的心願。對於西北大學第15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來說,「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這是他們普遍的共識,「支教一年的收穫,遠大於一年的付出」,這則是他們共同的堅定信念。
2013年10月,當西北大學首屆支教團成員剛剛踏上支教之路時,在校團委組織的公開選拔之中,郭奇瑞、王偉、柴東、張揚、楊帆5名同學脫穎而出,組成西北大學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與首屆支教團一樣,校團委為第二批支教志願者組織了全方位的培訓活動,為一年之後志願服務無縫對接而時刻準備著。他們曾配合首屆支教團在支教地渭南市富平縣開展專題活動,也曾在校內職能部門實習鍛鍊,2013年7月,在校團委的統一組織下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參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紮根基層,默默奉獻,用奮鬥的青春書寫支教的故事。
目前,西北大學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正在富平縣實驗中學、留古初中、華朱初中、到賢初中進行支教志願服務。由余洪、張穎、林依碩、徐嘉晨、魏沁琳組成的西北大學第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正在緊張的培訓之中,到2015年9月,他們將奔赴富平縣開展新一期支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