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有關中國傳媒大學關於考研改革的文章,然後在評論區引起了一些爭議和質疑。從評論中可以看出一點,就是大家對於「將本科學業水平引入考研初試成績並計算出綜合成績決定最終的複試名額」持懷疑態度。
那麼將本科成績作為考研的衡量標準之一到底是對是錯?如果是錯,那麼錯在哪裡?如果是對,那麼怎麼做才會具有可行性?
考生
從小編第一次看到中國傳媒大學的相應改革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相信也有很多同學能夠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那就是如果改革將本科成績作為衡量標準之一,那麼對於那些本科績點過低和掛過科的同學來說肯定是不太友好的。
很容易理解,本科成績如果作為初試篩選的標準之一,那麼本科成績差的同學有可能會因此進不了複試。如果進不了複試,那就別說在複試中展現自己的學習能力、科研能力了,因為根本沒有機會。
也正是這個原因,有很多人認為不應該一棒子「打死」,要給那些在本科期間沒有好好努力的同學一個機會。但是看待問題不能這麼片面,因為本科成績是衡量標準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績點低和掛科之類的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這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怨不得別人,成年人是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掛科會影響考研進入複試
根據網友們的評論,整理了一些反對的意見主要是分為以下3個方面:
第一點也是最具爭議的一點「本科學業水平不具有代表性,不同的高校的評判標準不一樣,而且部分高校成績還存在很大的水分」,出於這個原因,如果將本科成績計算在內可能會導致不公平的現象;
第二點是跨專業考研的問題,在每年的考研大軍中有相當比例的考生是跨專業的,如果將本科成績計算在內的話,兩個專業之間的相關性很弱,那麼本科學業成績就不足以反映考生的專業知識深度;
第三是對一些同學不友好的問題,前文提到過如果將本科成績計算進初試成績,那麼對於績點比較低或者掛過科的同學來說是個壞消息。甚至一些網友質疑這樣改革的話「鹹魚」將無法翻身,應該給本科期間沒有好好學習的同學一個奮發圖強的機會;
不同意見
目前所有高校中只有中國傳媒大學做出了相應改革,把考生的本科學業水平按照一定比例與考研初試成績計算出綜合成績,並根據綜合成績決定複試分數線,而其他高校僅僅是在考試中將本科成績作為附帶材料。
雖然二者都對考生的本科學業成績進行了考查,但是這兩種情況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區別,前者是把本科學業水平直接當作衡量標準之一,是決定考生能否進複試的因素之一,影響力比較大,而後者只是作為參考因素,影響力比較小。那麼這種改革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是看改革的目的以及能否解決改革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中傳的改革
中傳作出相應改革的出發點肯定是對的,正如他們的公告所說,是為了錄取綜合素質更強、質量更高的考生。毋庸置疑「綜合素質」一定是要包括學業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的;考生質量也必然是包括學習能力、邏輯能力、分析能力。因此要求本科的學業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是會提高招生的綜合素質和質量的。
一項事情的改變能達到更好的招生目的那麼它又有什麼錯呢?本質上講一件事情的改變所面試的附加問題就不屬於這件事情本身了,例如同學們擔心的本科績點水分問題,那解決辦法應該是從高校的教育質量上進行,不能因噎廢食,況且網友們所擔心的問題也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考研初試
第一個各高校的層次不同、考試的評價標準不同的問題,材料評議中的主觀評價、集體打分正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差別性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無論是學習哪一個專業都應該具備基礎素養,本科成績正是最能代表學習能力的指標,而學習能力在讀研期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能夠快速地掌握更深的專業知識,二是能夠更高效地學習專業內的研究文獻和成果,這對於科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至於第三個問題,將本科成績作為衡量標準之一但不是唯一標準,是可以從初試成績、複試發揮以及科研和實踐上進行彌補的,而且明確地將本科成績列入,還能在未來起到督促本科生努力學習的作用。
中傳官方回答
本科學業成績一直都是很多高校作為研究生招生的參考因素,但是從沒有一些所學校將本科學業成績作為明確的考核對象,也從沒有一所高校明文規定將本科學業水平當作初試篩選的衡量標準之一。
小編認為這是一個進步,因為考研不應該是「一考定終身」,還是那句話「高分不低能,高能卻不能保證每一次都高分」,納入本科學業水平會使得綜合素質的考查更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
考研辛苦
當然,無論如何本文只代表小編的個人觀點,只是發表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每一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會不盡相同,本文的觀點也不一定正確,歡迎有不同的觀點的同學、朋友進行理性的探討。
你覺得將本科學業成績納入考研初試衡量標準合理嗎?歡迎在下方評論或者留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教育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