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虹合唱團:不只是製造「神曲」
從《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到《感覺身體被掏空》,再到《春節自救指南》,一支名為「彩虹」的室內合唱團,將高雅的聲樂作品與「網絡神曲」做了出人意料的融合。
儘管也受到一些「不嚴肅」「太娛樂化」的質疑,但這支合唱團的走紅,無疑拉近了高雅音樂和普通人的距離。
下個月,「彩虹」又要舉辦音樂會了,合唱團指揮兼作詞、作曲金承志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披著幽默的外衣,表達積極的情緒
去年,一首《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忽然在網絡上走紅。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一個演唱嚴肅作品的合唱團竟然把一首歌唱成了「神曲」。
在今年春節前夕的音樂會上,指揮金承志與臺下的觀眾做了一個小小的互動:「你們春節回家會做什麼?」「被逼婚。」「相親。」……臺下很快傳來了回答。
當《春節自救指南》的歌聲響起,觀眾立即爆發出笑聲。整首曲子裡,隨便挑出一句歌詞,幾乎都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比如「找對象了沒」「一個月工資有多少」「不才,A輪剛剛錢進來」……這首歌馬上被視為專治父母逼婚、親戚圍堵等「春節頑疾」的「神曲」,在網絡上熱播。
「這是許多年輕人都有過的體驗,我只是用音樂方式把它表達了出來。」金承志今年30歲,但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少年老成」。
將這種體驗落諸音符,金承志只用了短短三四天的時間,但到底構思了多久就很難用時間去計算了。家裡、車上、辦公室、會議室,他幾乎會在任何時刻進入創作的狀態。金承志笑著說,這首曲子是自己30年來的人生寫照,曲子裡有自己的真人真事,也有朋友間的吐槽。
然而也有人評價,這不過又是一首無理取鬧的作品,太過娛樂化,只是靠一層幽默的外衣來譁眾取寵。對此,金承志並不在意,他並不認為帶有娛樂性的曲子是無價值的。
「我想用一種幽默的方式激發聽眾的情緒,傳遞一種共鳴和抒發,這種共鳴不帶有暴力,這種抒發也沒有惡意。歌曲有自嘲有諷刺,但傳遞的價值觀依然是積極的,比如,《春節自救指南》是讓人們喊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選擇,而《感覺身體被掏空》是唱出年輕人對生活價值的一種主張。」
音樂是多面的,就像人的性格
金承志不喜歡被人貼上「神曲製造者」的標籤。「我在寫這些歌的時候,意識裡並沒有奔著『神曲』這兩個字去,否則我一定寫不出這樣的歌。」
其實,「神曲」只是金承志音樂作品的一部分。「音樂是多面的,就像人的性格。我有開朗的一面,有悲觀的一面,或者搞笑的一面,我用不同的音樂表達自己的不同面。」
金承志把自己的創作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澤雅集》和《落霞集》兩部套曲。《澤雅集》寫的是金承志在故鄉溫州的澤雅山所見之景。一共有七首曲子,從引子到尾聲,從夏末到初春,就像一篇淡雅的散文,天色、孩童、江川慢慢浸潤,層疊交織,回味悠長。「這是我對故鄉的懷念,是對歸隱山野的嚮往,是我精神世界的反饋。」
第二類,是他對童年生活的描述,勾畫他對成長路上一些美好情感的追念,如《外婆》《彩虹》《天空》等。《外婆》的歌詞透著溫情:「第一張風箏飛上了天空,第一首童謠伴我入夢,第一次我開口叫外婆……」
第三類,才是那些源自當下生活、輕鬆幽默的作品,如《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五環之歌》《感覺身體被掏空》《春節自救指南》等。
「在我心裡,這些類型的曲子並沒有高下之分,也許100年後被人們記得的是《張士超》,也有可能是《澤雅集》,誰也不知道,時間會給出答案。」
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
隨著多首「神曲」的走紅,彩虹室內合唱團的音樂會變得一票難求。
有團員擔心,觀眾是否都是衝著那幾首「神曲」來的,而忽略了其他作品。金承志卻很自信:「我相信,聽過我們音樂會的觀眾,都會成為真正的粉絲。」
這份自信不僅來源於《張士超》橫空出世之前,彩虹合唱團實際上已擁有一批忠實粉絲,更因為在每一場音樂會上,合唱團都會精心設計一些獨特的現場體驗。
在金承志看來,音樂會未必只能是一場讓觀眾正襟危坐的演出。為了增強演出的現場體驗,他會在音樂會上安排一套「組合拳」:在觀眾靜靜端坐一連聽了好幾支嚴肅曲目後,各式各樣的有趣互動和返場表演就會適時出現。
有一次返場表演時,金承志讓團員們從臺上撤下來,臺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他對臺下觀眾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合唱。」全場觀眾歡唱了他們的保留曲目《彩虹》。
出乎金承志意料的是,觀眾不僅能背譜,還自發地分了聲部。此時,樂團成員們從觀眾席中出現,拉著觀眾們的手上臺。「我們想表達的是,自己和觀眾一樣,我們本從觀眾中來,又到觀眾中去,你我他並沒有分別。」
曾有觀眾說,看彩虹音樂會就像看了一場電影,從傷心落淚到溫暖、喜悅、狂歡,不同的情緒都會體驗到。
「任何藝術形式要想保持生命力,都應該想辦法吸引年輕觀眾,合唱也是如此,我們用音樂真誠地與觀眾對話,不是刻意討好,而是想讓更多人感受合唱藝術的美好。」金承志說。
指揮不是將軍而是木匠
彩虹合唱團誕生於2010年,最初由金承志和兩位校友一同創辦,取彩虹五彩斑斕之意。
整個團裡只有7人是畢業於音樂學院的「專業人士」,男生絕大多數都是「零基礎」,而且還是「理工男」,各自忙完工作,定期就聚在一起排練。樂團會定期招新,標準有三條:熟讀五線譜,聲樂能力強,外語能力可以加分。
合唱團排練時完全不像臺前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好玩,而是十分枯燥。金承志覺得,自己就像個木匠,更多時候就是在幫團員一點點改進咬字,反覆訓練音準和節奏。為了把聲樂基礎打磨紮實,也為了某種「淨化」的狀態,直到臨近演出,他才會把表演性的東西告訴團員。
「臺上能做的其實很有限,95%的工作都在幕後。」金承志說,「其實指揮和樂手沒有多大的不同。指揮不是別人眼中的將軍,我覺得更多的就是教練,是『木匠』,他的使命就是幫助團員更好地理解曲子,讓每一名團員都煥發光彩,成為主角。」
在一些團員眼裡,這位教練「很有一套」。在他們的譜子上,常常會出現這樣有趣的提示:「用全世界最強的音量吹之」「炸觀眾一臉」。金承志解釋說,這麼做是因為西方古典音樂裡用一套固定的表情術語記譜,又大多是義大利文,這對非音樂科班的人來說不太好懂。標上一句這樣的中文,他們瞬間就明白了,情緒也會調動起來,「心頭畫出一條彩虹」。
對話
人的嗓音是世界上最好玩的樂器
上觀新聞:您私下裡喜歡聽哪些音樂?
金承志:最喜歡的是巴赫的作品,很耐聽,每一次都會聽到不同的東西。其實我聽的東西很雜,評書、京韻大鼓、崑曲,都愛聽,小時候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越劇,因為我媽媽是越劇票友。
上觀新聞:會聽其他合唱團的作品嗎?
金承志:會聽一些知名大學的合唱團作品,比如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等,他們常常會給我不少的啟發,比如如何處理音色,如何把握語言等等。
上觀新聞:怎麼看待合唱這門藝術,你認為它是高冷的嗎?
金承志:當然不高冷。人的嗓音是世界上最好玩的樂器,它是瞬息萬變的,嗓子會受溫度、心情的影響,早上起來打一個噴嚏,可能就會影響到演唱。個體已然如此,一群人合在一起唱就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我覺得,合唱就是一種門檻很低,但「天花板」可以望不到頭的藝術。
上觀新聞:如今年輕人裡喜歡唱歌的人不少,合唱和一般的唱歌,有哪些最大的不同?
金承志:合唱的過程,是一個頭腦持續思考的過程。要關注自己的音色、音量、音準,還要考慮到其他聲部,把握主從關係,判斷什麼時候該讓、什麼時候該進。當觀眾看到我們在臺上自如地歌唱時,其實每個人的腦子都在不停地運轉。所以,合唱是一門思考的藝術,而不是一般個體唱歌時更多是為了釋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