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終於又落下了帷幕,在高三黨要開始嘗試「放縱」的滋味時,一大波非畢業生卻要面臨緊張的期末考試。
說到考試,大家對什麼最熟悉?自然是答題卡和2B鉛筆。
答題卡對考試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小編每次面對它都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我的答案塗對了嗎?沒有把選項塗滿怎麼辦?是不是塗的不夠深?甚至……我用的是不是真的2B鉛筆?!!
每當想到這裡的時候,又會忍不住疑惑:為啥一定要用2B鉛筆?又是哪位大神發明了機讀答題卡?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兩個困擾了我們整個學生時代的問題。
機讀答題卡的誕生史
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讀卡機是一種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實用性工具,但其實,早在1931年,美國的一名高中老師雷諾德·詹森就已經發明了第一臺讀卡機。
此時的機器讀卡主要利用了石墨良好的導電性,當微小的電流被輸入時,被鉛筆塗黑的地方因為含有可以導電的石墨,會有電流通過,因此被記為一個答案。
但這種技術常常會出現錯誤,重新人工校對反而更浪費時間,所以利用「光學標記符號」來進行辨識的技術就應運而生。
現代「答題卡掃描閱卷系統」的發明者叫做麥可·索科爾斯基,他於1926 年出生在波蘭,這位老爺子的一生都非常硬核。
二戰全面爆發時,麥可的家毀於納粹的轟炸,母親慘死。16歲的他逃離家鄉後毅然參軍,投身二戰,成為了一名坦克手。
二戰結束之後,麥可移民美國,進入哈姆林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學習。幾年之後,取得了機械工程的學士學位。
隨後進入 IBM 公司擔任工程設計師,積攢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同時麥可也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做一番能夠改變世界的事業。
與此同時,在明尼蘇達州,一個叫做威廉·桑德斯的年輕人也正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為教育機構發明了一項增加考試閱卷效率的裝置,但他對自己的發明並不滿意。
根據他的設計,學生們填寫答題卡時不用筆,而是用打孔器在答題卡上戳洞。老師們收起卷子後,首先要依靠人力進行一遍篩選,把作弊的人排除掉,然後再把答題卡放進機器。
每道題正確選項的位置都對應著一根金屬棒,如果全部正確,就會有對應題目數量的金屬棒從答題紙的孔穿下去,這樣就可以用秤稱出一個滿分的重量。
如果答錯了某道題,這道題對應的金屬小棒就會被答題紙攔住,稱重時,就會少稱出一根金屬棒的重量。
最終,把答題紙對應的稱量結果與滿分重量求差值,差幾根金屬棒的重量就是錯幾題,進而換算出得分。
雖然這項設計的思路很好,但具體操作起來總會讓人有種在工廠工作的錯覺,而且貌似也並不怎麼省事兒……
兩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都在各自的戰場上奮戰著,直到有一天,麥可·索科爾斯基來到Scantron 公司後,遇見了威廉·桑德斯。
兩個年輕人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發明了「光電式答題卡掃描閱卷系統」,從此學生們告別了在答題卡上打洞的歲月,用一根2B鉛筆塗幾下就大功告成了。
2B鉛筆和答題卡是「天生一對」?
那麼,為什麼我們參加考試的時候,老師總是強調要使用2B鉛筆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現代讀卡機的工作原理。
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讀卡機是光標閱讀機(OMR,即「Optical Mark Reader」),其原理是利用石墨對紅外線的電敏感性,對一定格式的印刷或書寫標記進行識別。
當某個選項被鉛筆塗黑以後,讀卡機裡面的紅外線就能感應到塗黑的區域,並將其轉換為計算機能接收的電信號,從而告訴計算機考生選擇的選項。
因此,讀卡機感應的內容包含兩個重要指標:石墨的濃度和面積。
眾所周知,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根據筆芯不同的軟硬程度,一般用「H」(英文 hard的首字母)和「B」(英文black的首字母)來表示。
石墨含量越高,筆芯越軟,寫的字越黑;反之,筆芯越硬,寫的字越淺。
2B鉛筆之所以被認為是答題卡的最佳拍檔,主要是因為它的石墨濃度比較適中。
H級別的鉛筆,因為石墨濃度低,塗出來的筆跡會很淡,容易造成識別困難,光標閱讀機很可能就會把答案忽略,當作沒有選。
3B、5B等筆芯塗寫的答題卡,雖然也可以被機器識別,但由於石墨濃度過高,容易隨紙張粘附到其他答題卡上面,這樣會使其他答題卡上到處都是石墨,可能會影響自己甚至別人的成績。
而2B鉛筆在塗黑過程中,既不會由於掉落太多石墨粉而汙染卷面,影響機器識別區域,也不會因為塗得太淺而讓讀卡機無法感應。因此,2B鉛筆是最適合機器閱卡的一種鉛筆了。
腦洞大開的新型讀卡機、答題卡
現代新型的讀卡機依然是在 「光標閱讀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除了操作更方便、閱卷更準確、讀卡更迅速、不容易卡紙之外,還更加的「智能化」。
它可以把判卷結果直接上傳到老師的電腦和手機APP上,並進行簡單的試卷分析和統計,方便老師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考試情況。
此外,答題卡也有了更多的「花樣」。泰國曼谷的一所大學裡,老師們發明了一種「防作弊答題卡」。這種答題卡採用圓形布局和緊密的字間距,極大提高了偷瞄的難度,使相互抄襲變得極為困難。
武漢理工大學的期末考試中,答題卡的題目序號變成天幹地支,選項變成東南西北。命題老師表示,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來編排答題卡題目序號,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更增加了作弊的難度。
破解答題卡「謠言」
自從答題卡在高考和中考中被全面推廣,就有不少人打起了光標閱讀機的主意,想要找出答題卡閱讀機的漏洞,輕輕鬆鬆拿到滿分。
那麼,這些「小伎倆」究竟是考場上滿分攻略還是零分秘籍呢?小編這就來為大家揭開 「答題卡流言」的神秘面紗。
>>>>流言一:用2B鉛筆把答題卡最右邊那一排小黑框之間的間隙填滿,機器會自動判你滿分。
真相:遇到這種情況,答題卡讀出來的結果不是滿分,而是直接報錯。
因為光標閱讀機是通過紅外線來識別小黑條中的石墨來定位的,而鉛筆芯裡也含有石墨,小黑條之間的空隙被填滿後,含有石墨的地方就連成了一片。答題卡用來定位的坐標被破壞,機器無法識別,就會報錯。
>>>>流言二:答題卡的上方和底部的中央有一個黑色的「T」或「+」,用筆塗滿後機器就會打滿分。
真相:答題卡上的「T」或「+」只是答題卡套印時定位的標誌,因為答題卡上有不同的顏色,需要多次印刷,每次印刷時這兩個字符必須完全重合,否則就會有重影,因此填塗此處不會對成績產生任何影響。
>>>>流言三: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選擇題把A、B、C、D都塗滿,就能拿到分數。
真相:閱讀機對選擇題答案進行識別時,首先會將它與真正的塗點進行比較,如果差別高於設定的差值,就會被認定為沒有擦乾淨的塗點,將其排除,只對真正的塗點進行判分。
只要答題卡上的填塗點超出標準答案的個數,評卷系統的答案一欄中,就會出現一個「>」,然後判定為「錯」。同樣,如果多選題中出現了正確答案以外的塗點,也會被判為零分。
看來要想在考試裡拿高分,還是得在平日裡好好學習,只想走「捷徑」是行不通的啊!
讀到這裡,學生時代那些有關答題卡的困惑終於解開了。小編也祝大家在今後的每一場考試中都取得理想的成績,輕鬆玩轉答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