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峰幼兒園解決了當地幼兒「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大洋網訊 近日,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黎峰幼兒園的活動操場上,90多名今年秋季剛入園的孩子隨著歌聲,活潑地揮舞著手臂,做著略顯生疏的早操,歡聲笑語在操場上空迴蕩……這是豐順縣第一所現代化村級公立幼兒園。自今年9月份落成開園以來,幼兒園的活動操場成了孩子們課後最喜歡去的地方,而建在家門口的幼兒園,也解決了黎峰村幼兒就學「入園難、入園貴」的大難題。
自2016年5月起,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對口黎峰村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任務。4年來,該局共計投入扶貧資金730多萬元,通過推進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等工程,不斷增強黎峰村「造血功能」,實現該村相對貧困戶44戶100%穩定脫貧,黎峰村從相對貧困村出列。
孩子露出幸福的笑容。
全縣首家村級公立幼兒園解決「入園難」問題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黎峰村的村道上漫步,隨處可見幫扶「碩果」:乾淨整潔的農貿市場、環境優雅的公立幼兒園……就連過去逼仄的村道也被平坦寬闊的鄉村綠道取代。
「叔叔阿姨好……」見記者前來,正在黎峰幼兒園操場上課的孩子們熱情地跟記者打起招呼,稚嫩的童聲清脆響亮。可別小看這所村級幼兒園,園內的基礎教育設施堪稱「頂配」,多功能活動室、美術室、音樂室、教務室、醫務室、室外遊樂場等一應俱全,高標準的教學條件,令人讚嘆不已。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駐黎峰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梁端雄告訴記者,這所新落成的黎峰幼兒園,是廣州市交通運輸局與豐順縣人民政府共同出資、湯坑鎮政府牽頭建設的重點民生工程,可容納180名學生。該園是豐順縣第一所現代化村級公立幼兒園,幼兒園的建成有效解決貧困村幼兒就學「入園難,入園貴」的一大難題,為黎峰村奠定了扶貧扶智的基石,打造了黎峰村精準扶貧的新高地。
「黎峰幼兒園今年秋季如期開園,第一年開園就實現大、中、小三個班全部開班,入園90多名學齡前兒童,充分體現了群眾的認可。」黎峰幼兒園園長杜映芳介紹說。
而黎峰幼兒園的落成開園,最開心的莫過於黎峰村黨總支書記徐建務。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深情地說:「感謝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大力幫扶黎峰村,為我們黎峰村留下這麼厚重的子孫物業。幼兒園就在家門口,方便家長接送小孩,同時也促進黎峰村民增收減支,是讓村民受益的大好事!」
如今,黎峰幼兒園裡每天的歡聲笑語、琅琅書聲,已成為黎峰村最動人的旋律。
產供銷一體幫扶 打造搬不走的工作隊
「阿姨,我是扶貧工作隊的小湯,明天早上合作社來收購你們家三黃土雞……」打電話的是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派駐豐順縣黎峰村駐村隊員湯文輝。
眼下正是貧困戶自養的農家雞出欄的黃金時段。在黎峰村,駐村工作隊成了這裡的「賣雞專業戶」。查看「共會」平臺、排計劃、到農戶家收購雞、跟蹤快遞到達情況……成了湯文輝每天的「規定動作」。上述的「共會」平臺,是廣州交通運輸局工會交流學習平臺,後增加「網購功能」,助力消費扶貧。
湯文輝告訴記者,黎峰村地處水源保護區域,無法進行規模養殖。駐村工作隊結合實際情況,鼓勵貧困戶自養農家雞。工作隊還每年投入幫扶資金8萬元,購買雞苗、飼料等生產物資,帶動20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家禽養殖業。
貧困戶劉美蘭告訴記者,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她從去年開始養農家雞。「去年光養雞就賺了兩萬多元。」劉美蘭臉上溢出幸福的笑容。
梁端雄介紹,2017年8月,在黎峰村黨總支和駐村工作隊的推動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聯合成立豐順群創種養合作社,貧困戶與群創合作社籤訂農家雞收購合同,保障並激勵貧困戶發展家禽養殖業,形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滾動式發展模式。合作社多渠道開拓銷售路子,形成了一條黎峰黨總支+公司(消費)+合作社(服務)+貧困戶(散養)產業產供銷一體的幫扶路子。
「4年來,為貧困戶增加收益826895元。」合作社負責人徐位放感慨:「這才是真正打造了搬不走的工作隊!」
黎峰村村民養雞增收。
4年投入730萬元 推進八大幫扶工程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自2016年5月起,對口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黎峰村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任務,著力提高黎峰村貧困人口收入,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黎峰村「造血功能」,改善黎峰村的內外發展環境。開拓創新,穩步實施,紮實推進產業發展扶貧、勞動力就業扶貧、社會保障扶貧、教育文化扶貧、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扶貧、農村危房改造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人居環境改善扶貧等八大工程。
4年來,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共計投入扶貧資金730多萬元,完成了村道維修和硬底化、文體廣場建設、黎峰村農貿市場綜合樓、黎峰幼兒園、宮下山塘除險加固等多項幫扶工程,推動黎峰村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生態各方面協調發展,全村集體經濟從幫扶前的一年2萬元收入增加到今年的11.8萬元,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從幫扶前的3736元躍升到16239元,全村農戶年人均收入從幫扶前的7332元躍升到17263元,實現了黎峰村相對貧困戶44戶100%穩定脫貧,黎峰村從相對貧困村出列。
目前黎峰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當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交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