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子」的傳說(350)
李付春|文 (微信lifuchun1129)
本文是付春文苑推出的第(350)篇文章,如果想看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在看」以後轉走,謝謝!
【本文採寫過程中,得到了軍屯村教師李雲傑先生的大力幫助,在此表示感謝李老師】
禹城市倫鎮有個村兒叫軍屯,二三十年前隸屬袁營鄉轄區,位於鄉政府駐地北一公裡處。一提起軍屯,肯定與屯軍有關係。的確不錯,當年大清朝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軍隊曾駐紮於此!故曰:軍屯。
其實,在清朝以前,該村名為「徐屯」,因為徐氏太祖曾駐紮於此!後明朝皇帝大肆屠殺山東居民,山東人數逐漸減少。軍屯村徐氏家族未能倖免!為使國內人口均衡,山西洪洪洞縣人口遷移至山東,一部分山西人駐紮於徐屯,也就是徐屯的叫法,現「許」為村內第一大姓,另外還有李、郭和吳姓。直到大清朝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軍隊曾駐紮於此,後改名軍屯,一直沿用至今。
在軍屯村西北500米處,有一座土山,名曰「鹽山子」。此山見諸史冊記載,最早可上推至宋朝,至今已千年有餘。山體呈南北走向,方圓數百畝,至今未開墾,仍屬荒山草地。
(一罐子硝鹽)
不過,筆者在趕寫這篇稿子時,曾到「鹽山」一遊,發現鹽山子已成為村內重點保護項目,立碑種樹,祈求護佑村中百姓平安吉祥。
這座土山流傳於當地的諸多美麗傳說,為鹽山子蒙上了一層傳奇的面紗。此山讓人們感覺神秘的不僅是那些無根無據的傳說,其真實故事也不知其數。
清光緒二十四年,當地逢遇水災,全村男女老幼聚於此山,水漲山高,村人倖免此難。且有女嬰降生此間,母女平安。也有相傳,此山為抗日戰爭時期抗日英雄的埋葬場所,是一神山。每逢村內大雨滂沱,村民全部躲於此山丘得以倖免於難!
抗戰時期,我八路軍第三團第二排排長李克,接上級命令,秘密夜間護送一名首長,自高唐至晏城,當行至鹽山子東北約400米處時,恰與日軍相逢,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由於敵強我弱,我軍邊打邊退至鹽山子,依此山地勢作掩護架起機槍,準備與敵軍決一死戰。
(一望無際鹽鹼地)
忽然間,西北風大起,烏雲蔽日,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日軍在這溝壑縱橫之地,迷失了方向,團團亂轉。在慌亂中,日軍迅速撤離。我軍二排順利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一九八五年秋後的一天,一夥狩獵的外地人,打獵到鹽山子周圍。其中一人發現一隻野兔在鹽山子東坡蹦蹦跳跳,他立即舉土槍射擊,土槍未爆,他欲上藥再射。此時,有一名叫連昌的獵人勸說不可再射,此人不聽,「砰」的一聲,槍管炸破,野兔毫毛未傷,而射擊者傷及自己的眼睛。後來聽說那人花了好多錢也沒有治好自己的眼睛。
說到此山不僅「神」,還有更「奇」的傳說。此山山體分兩部分,前段呈魚脊狀,後段呈半球形。最神的說法是它在不斷的長高,特別是後段。
聽本村族長李錫友說,他小時候後段就比前段矮的多,如今,兩段基本持平。更奇的是前段的最前端呈弓形,人們稱之為「南門」。別處野草雜生,唯獨此處寸草不生,聽老人們說自古就這樣。
有關南門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南方道人,此人「道術高明」。有一天子夜時分,他用法術打開了大門,裡面竟是另一種世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黃金鋪地,白銀為牆,男耕女織,一片祥和,猶如世外桃源,一切都那麼盡如人意。他走到一磨棚前,發現被磨的豆子金光閃閃,他心生邪念,偷了一把,裝入腰包。但在這世外桃源之中不容邪念叢生,他被趕出大門。沮喪的他想用那幾粒金豆子來彌補自己的悔意,不料,那幾粒金豆子頃刻之間變成了小泥球。
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既然人們都聽說夜幕降臨之時,鹽山子就會呈現一處繁華的古代集市的奇特幻境,儼然一副「清明上河圖」的重現。村子裡的人家若遇到困難,虔誠的人們帶著紙香在「城南門」燃著,說出自己的需要,一路上口中有詞,說一些感恩的話語,等回到家以後,所需的東西及錢物都會在大門口放著呢。
當有人真正窮地揭不開鍋了,去討要點糧米,孩子要去科考,需要盤纏,孩子有病需要求醫。只要虔誠地去求助,都會有求必應,特別靈驗,並且所需都是剛剛好。
過去有人家需要婚喪嫁娶,設宴款待親朋好友,村裡沒有那麼多桌凳。只要前一天晚上去求助,次日黎明之時,推開大門,就會看見有足夠的桌椅板凳。不過,用完以後,要送到「城門」前,焚燒紙香,外加供果少許,說聲感謝。然後轉身離去就行,不要回頭看,等第二天早晨再去看看,桌椅板凳都已收回,地上連印跡都沒有,只有焚香燒紙留下的灰燼。
再後來,有些貪婪之人,當自家去索要本來不需要那麼多的米糧和銀兩;也有人借來桌凳歸還數量不足等現象。可能惹「城內」大戶人家的或掌門人不滿意,後來再去燒香焚紙索要或者借東西,也就不再靈驗。這主要是村裡個別貪婪之人給把村民與鹽山子「城內」的「路」堵死了。
(地表皮白色為鹽鹼)
這些美麗的傳說儘管很神奇,但村裡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說經歷過,連村裡十幾歲的娃娃也都知道這些神奇的傳說故事。
無論怎麼樣,只是美麗的傳說,有真也有假。但有一件事是可以推斷成立的,那就是鹽山子肯定與鹽有關。
倫鎮軍屯村以北,方圓千畝土地幾乎都是鹽鹼地,過去人們食用的鹽都是硝鹽,也就是從鹽鹼地表層的土中,利用比較古老的土辦法,把硝鹽提取出來,供人們食用,收集多了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賣,換回所需糧食等物品。
我鬥膽假想一下:一夥非常精明的外地人,來此考察以後在鹽山子附近安營紮寨,建立一個硝鹽「加工場」,有人去周圍收集鹽鹼土,有人在此提煉硝鹽,當然還會有人去販賣。他們把提取硝鹽以後所剩的大量鹽土都堆積於此,故成了後來的鹽山子。
軍屯村民看到的晚上燈火通明的場景是不是硝鹽「加工場」的工人們在連夜加班?村民借來的桌椅板凳會不會就是他們提供的?這永遠是個謎,也就有了這個美麗的傳說。
請點亮「在看」,謝謝!點「原文」就能看到報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