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發表了講話。
非常開心有這樣一個機會,我不是鄭強那樣的化學家,也不是什麼家,我是教育工作者,在這兒分享一下我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我保證我的PPT比他一定少很多。最後的話落腳在回歸初心,回歸本質。
我提出的問題是回歸還是重塑,或者是回歸和重塑,這是我今天要談的,那麼大家知道現在的大學遇到了很多問題,前一段時間中國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報導,說很多西部的大學到東部區域辦學,後來中央派了一些記者去採訪,我提了很多建議,包括中國的大學組織法的問題,包括大學的資源配置問題,最後我講一句話,這句話講了很多年,我現在想講一句話,建議國家允許大學破產。這不是一個新話題,是一個老話題,有一個教授說未來的美國教育如果不變革,15年之內,美國的大學會破產一半,有人說他是譁眾取寵,有人認為給我們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實際上,2013年到2014年,美國的大學連續破產了數百所,這種情況下,中國把美國的教育作為我們的樣板去學習,我們應該思考在目前這種世界的背景下,大學是破產還是通過顛覆性的創新去贏得未來,實際上現在是一個全球重塑教育,再定義大學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去回答一個問題,中國教育,我們現在從政府到下面都在講以本為本,四個回歸,我們到底是回歸還是重塑,我個人認為是回歸+重塑,既要回歸,還要重塑,這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好。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思考一下用什麼樣的辦法解決回歸和重塑的問題,剛才有校長講到了中外合作大學,我們學校也是中外合作大學,他講的是第一個中美,實際上早期有兩所,我們是早期的兩所之一,我們當時在辦這個學校的時候,我們的定位是什麼,不能簡單的靠背外國大學,因為全球需要重塑,所以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讓我們怎麼樣去撬動這個教育,我們把自己定義為教育的變革者,我們要找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通過辦這個學校,能不能對中國的教育進行某種變革,這是我們的努力。途徑是什麼,你既然有這麼偉大的理想,途徑是什麼,大家知道教育是航空母艦,我們上面有小學、中學、大學,怎麼樣讓大學發展,不是給航母母艦上增加一架殲20,試圖通過這樣的一所學校去探索未來的教育,然後改變教育的航線,這實際上是我們所採取的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有可能對未來的教育有更大的影響,而不是簡單的在中國多一所大學,少一所大學,如果在中國能夠有一所大學,能夠對教育的方向,教育未來的模式提供某種借鑑,這個大學的意義就更大。我們一開始就開啟了這樣的探索,你要探索未來的方向,一定要跟未來的教育進行深刻的理解,這個時候用經濟的四個階段做了一個簡單的劃分,大家會看到傳統經濟、知識經濟、創客經濟、創新經濟,下面還有幾種教育模式,我們現在基本上在第二個階段,教師教授,有一小部分,小團隊的創造項目是導師指導,但是未來是什麼,想一想人工智慧、想一想機器人,想一想知識的傳授速度和傳授途徑的可取代性,未來更多的是改變,因為你的工具很強大。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手機,但是沒有人敢說把手機的功能用到了30%,如果一年以後,或者現在,一個人願意就可以擁有一個機器人助理,假設一下,機器人助理非常強大,可以拓展人的功能,但是人不行,就像手機一樣,你最多用30%的功能,它依然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未來的教育在幹什麼,提升人的心智,提升人機互動、人機合作的能力和創造性,這才是未來的教育。所以我們現在遺憾的是,我經常拿鄭強老師開玩笑,他發了很多的呼聲,我們要釋放教育,大家要注意,教育是人生的全過程,我們李院士講教育的善,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是為他人學習的,還有很大部分人是為學位學習,很少為興趣而學的。想一想看,你未來的學歷、學位一定會迅速貶值,如果一個大學只有學歷學位的發放權,保證你的存在價值,你遲早要破產,現在人類社會裡面真正的價值是你在某一方面有造詣,你有沒有學歷學位都沒有關係,很多人會找你,因為你有價值創造。所以我們的教育,如果我們能夠形成大量的,從小學開始,幼兒園、小學開始就有自我興趣的追求,其實幼兒園就有興趣,一步一步的興趣,最後只留下考高分、進名校、拿證書,貼了一身標籤,出去做不了任何事情,這種教育一定會毀滅一代一代的創造性。
我們一定會出現三類人,一個是有造詣的專家,把自己的興趣做到極致,還有一種是把興趣做到極致,甚至形成他的領導力,就成為了行家,即使沒有成為行家,專家,也會過一個幸福的人生,為什麼不幫人實現這樣的價值呢,這就是教育的思考。圍繞這樣的教育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全球化我同意之前教授的觀點,根本不會終結,會進一步加大,只是說形式、方式不同,還有數位化、智能化會導致全球進一步的合作,這種情況下,教育應該培養什麼,世界的玩家,或者說有責任的話應該是世界公民,有公民行為,不僅僅是玩家,還得守法。那麼未來的人要成為世界玩家,有幾個東西是進一步加強的,無論是專業的精英教育,還是一般的教育,品格、素養、心智變得非常重要,想一想人和機器人的關係,你沒有這些東西,機器人在你面前就沒有什麼用。我們需要一批有造詣的專家,這類人是專業精英,需要培養,但是未來社會更缺的是用人工智慧、機器人這種新的平臺和工具,給人類製造新的生存場景的人,這樣的人需要整合能力,而且需要跨文化的領導力,還需要行業堅持,最後可能成為行業領袖。很遺憾,如果是有興趣的追隨者,絕大部分人不會成為這種人,絕大部分的人是有能力的工作者,只有少部分的人會變成行業精英,但是我們希望的是,我們所有的人類,所有的中國人能夠釋放自己的興趣,釋放自己的價值,那最重要的教育應該是這類,就是這些人如果我們訓練他的終身學習能力,訓練他的興趣導向,這些人會過上幸福的人生,不少人會演化出專家、行家,這是我們對未來教育的三種模式的思考。
圍繞這樣的思考,我們怎麼做呢,簡單的說,我們是利用中外合作辦學的獨特性,把西方的文化和實踐,和東方的文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是我們學校辦學和有的中外合作辦學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是簡單的靠背,我們也不想靠背,全世界的大學到現在為止都落後了。我說這句話很多人會挑戰我,你說哈佛、牛津、劍橋落後了嗎,落後了,落後於這個時代技術對它的要求。他們自己也承認,所以才會有牛津專門組織一個團隊,對他近150年發展歷史的重新梳理,我們是把吸收國外的文化要素,那三個五角星是西方文化的三個基石,右邊是中國的,把這些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教育探索。我們做的是,最重要瞄準未來的趨勢和需求,未來的教育應該怎麼做,未來的大學內部體系應該怎麼做,想一想看我們現在的大學體系,包括中國和世界的大學都是應用的官僚層級式的結構體系,在學校裡面不知道鄭書記現在弄得怎麼樣,老師一般不願意去行政樓的,因為臉難看、事難辦。還有大學和社會的互動關係,我們通過這三個方面的探索去影響,我們在15年前說這些話的時候,有的人覺得是天方夜譚,15年以後,每年有各種培訓,我們現在組織了一個大學撬動中國的大學創新競賽,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態,我在這兒不講了。基本的邏輯簡單的說一下,讓未來的教育一定要做這樣的改變,一個改變就是我們現在傳統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專業的,重視專業技能的教育,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發現這些人不能用,大家都在強調怎麼樣進行跨專業的教育,把學科分成塊兒,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即使這樣的人依然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因為他們缺了很多創新精神,缺了領導力。網上虛擬世界玩得很歡,到了現實世界立即被打敗,你問一個年輕人什麼都懂,可能是一個本科生,但是一知半解。所以這種訓練,只有經過跨專業的訓練才有可能成為高端的,社會需要的人,既有專業教育,又有跨專業教育,這麼多的教育我們叫做融合的教育。無論是哪種教育,最後的素養教育也必須加強,特別在數字智能時代,我們做了三種探索,一種是有行業背景的專業精英,一種是以行業整合專業知識,我們叫做有專業基礎的行業晶瑩,還有一種是有行業背景和能力的工作者,終身興趣追求者,這種人有可能會變成那樣的一種人,三種模式會形成我們未來對大學的幾個階段的認識,這是古代的大學,這是現代的大學,專業弱連接分割的,未來的大學,不管是現在叫3.0還是4.0,一定是扁平的、多元的、融合的、分布式的。
要做到這樣的大學,我們學校的觀點,一個大學最重要的是品牌,品牌背後一定有教育哲學和理念,然後在全球的知識網絡和資源,最後是分布在不同地區有主題的教育生態,形成這樣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撬動未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的理念。圍繞這樣的理念,我們做了三個階段,一個是我們的1.0版本,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主樓,我們在這個地方做的是1.0版本,用了十年時間去創新和升級了傳統的教育,然後2017年開始考慮到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對人類基本功能的替代,我們提出了融合式教育,這是太倉校區的設計,明年全部建成,這個地方叫2.0。聯合企業資源,創建行業導向的融合式教育,最近我們在大灣區做一個試點,那就是我們的3.0布局,融入社會,撬動各方資源,營造教育研究創新創業的產業生態。好,謝謝大家。
歷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世界職教院校聯盟WFCP主席克雷格演講視頻
史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之晚宴篇
文
「2020亞太學前教育影響力50強」榜單正式公布
章
「亞洲教育影響力獎」獲得者黃麟喬:什麼時候教育能更多關注孩子的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