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距我擔任輔導員工作已經整整7個年頭,2555天了。從碩士畢業留校到今天,我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都揮灑在雲南師範大學這塊土地上。7年來,和我一起走過的有近2500名已經畢業的同學,1000餘名還在就讀的同學。7年來我們負責處理學生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獎助貸、就業等工作,和同學一起分享在學校裡的每一天。面對那麼多年來同學中或悲傷、或歡樂、或喜慶的生活,我想和大家說的是:
一、每周至少和家人通一次電話
這是一個簡單得讓人可以忽略不做的事。作為一名輔導員,我安慰過剛和父母分別哭得一塌糊塗的大一女生,也曾「命令」那些一個月都不和家裡聯繫的同學給父母打電話。我深深記得一個家在雲南宣威的女生,當她得知父親因車禍不幸去世的時候,在老師辦公室不停地哭喊,埋怨自己很久沒有和父親好好說話,還沒有告訴過他她愛他。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每周和父母打個電話,不過是花10分鐘、5塊錢的事,但對你和父母而言,這都將是最溫暖的問候,將成為你們心上最堅實的橋梁。當你出現意外的時候,你想到的第一個人往往都會是你的父母。常和家裡聯繫,父母永遠是你最寶貴的財富,是你遇到困難時候永遠無條件站在你這邊的人。
雖然家裡給你提供了足夠的金錢,但那是給你生活的,不是給你浪費或者揮霍的。你手裡攥著的每一塊錢都是屬於父母的,上面都有他們的血汗。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永遠記得父母的恩情,並在以後千百倍地回報他們。
二、學好你目前的專業,不管喜歡不喜歡
每年,都有很多學生找到我,聊得最多的就是「我不喜歡我的專業」。很多同學大學讀的專業並不是原來選擇的專業,或者不是心目中理想的第一專業。於是很多人都很沮喪,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其實,沒有不好的專業,只有不好的學生。每個專業的開設都有市場需求,「行行出狀元」可是經過實踐驗證的。對學習的興趣可以培養,專業也可以交叉滲透。
退一步說,如果上了一個學期的你還是適應不了,這個時候有個選擇是很多人直到畢業都不知道的——轉專業。每個學校對轉專業都有相應的時段和要求。但是轉專業得慎重,因為當你轉的時候,一般是大學過去一學期或者一學年了,轉到其他專業之後,你得在未來的時間中抽空把這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課程補上,這是個很辛苦的過程。
每年到可以轉專業的時候,我都會第一時間把消息轉達給學生。但最後真正轉專業的並不多,而那些抱怨「我不喜歡這個專業」最多的,常常沒有轉專業。我和他們聊的時候才知道,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抱怨上,因為不喜歡現在的專業,以致成績一直上不來,根本就達不到轉專業的成績要求。
若是學有餘力,可以選擇折中的方式。目前很多學校都可以申請第二學位,但是在申請就讀之前先問問自己:1.你的第一學位真的學紮實了嗎?沒有做到的建議不學第二學位,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2.你學第二學位是為了將來就業?一般用人單位招聘更注重第一學位,在同等條件下才會優先考慮雙學位的同學。雙學位只能作為一種技能,很難用第二學位直接應聘。3.你學第二學位是為了系統地獲取更多知識?如果是,恭喜你,去加油吧。但是一定要記住,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就要學好,這樣才不負之前的初衷。
三、把空閒時間花在圖書館
圖書館是個浩瀚的海洋,它是大學裡面一筆巨大的財富,它應該成為你除課堂外最常去的地方。一個考上了武漢大學博士的學生對我說,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他考博成功還要歸功於每周讀一本書的習慣和堅持。平時所上的專業課時間有限,老師主要是將學生領進門,更多的拓展和領會還是需要自己下工夫,有的專業教師除了講課本上的東西,還會推薦幾本自學書目。這些書對你更深入地了解專業課的知識,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好處的。另外,當你寫論文的時候,可以去圖書館借幾本資料,看看人家是怎麼寫的,並從中獲得啟發,寫好自己的論文。
一本書讀通、讀透才叫看書,才有用,否則都叫瀏覽。與其瀏覽10本書,不如認真看一本書,把它變為自己的知識。看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做一些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每天記錄可以幫助你不斷進步,要記住「點滴的進步連接著未來」。
四、從大一開始規劃將來
輔導員的分內事之一,就是讓學生更清楚自己的將來,也往往落得個老生常談苦口婆心的形象。
「將來」這個詞,很多人聽著也許會覺得很遙遠。但事實是,從你進校的第一天起,這個字眼就不知不覺和你學習生活的每一天聯繫在一起了。4年之後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你在學校的每一天。
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迷茫。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人格認知、職業定位、人物訪談等方法解決。曾有一個中文專業的女生進校之後,了解到其專業就業的方向有教師、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通過我和她的談話、調查,她最終決定當一名老師,而且具體到「高中語文老師」。因為高中老師的生活方式很適合她的實際情況,而語文是她最喜歡的專業學科,教授知識又是她的理想。
從事一份什麼樣的職業,怎樣進行生涯規劃是從每個人大一開始的。至少要對自己有4年短期目標的規劃。包括學習規劃、生活規劃、職業規劃。學習規劃可以確立自己要看的書,學習的知識,研究的方向;生活規劃可以確立自己在何時參加培訓、鍛鍊、實踐等;職業規劃可以確立自己想要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從這個行業對員工能力的要求上去鍛鍊自己。生涯規劃是一個大工程,但是我們把這個大工程拆分成一個個小項目,按照既定計劃,一項項完成。做好各種努力,你就靜靜等待畢業的日子的到來就好了。
五、把上大學當成自我養成的遊戲
大學是自我成長最關鍵的時期。高中的時候,老師家長的監控很嚴格,我們是被批量生產出來的。大學是一個以開放、個性為主的聖地。很多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在這個時候形成。
在大學首先要學會的是做一個「自製」的人。沒有人會隨時監督你。遲到、早退、曠課或是遵守課堂紀律;打遊戲、睡覺、逛街還是去圖書館,這些都由你自己選擇。時間對每個人都一樣,你花在了一個方面就不能兼顧另一個方面。任何付出和回報都是成正比的,學不會自製就只有放縱。
做一個「自信」的人。大學是一個新起點,每個人都是高考大戰中廝殺過來的,每個課堂傳授的都是系統、專業的知識。我們已經很好,但還可以更好。試著走路的時候昂首挺胸,說話的時候大聲坦誠,做事的時候認真細緻,慢慢地你會擁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做一個「自強」的人。所有靠外力的強大都不是真正的強大。自強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強大,還包括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張嘴去問,去讓別人幫你做。遇到了事情之後,先認真分析可以解決的辦法。先學會處理好問題,再學習藝術地、便捷地、妥當地處理問題。良好的學習和鍛鍊習慣也將對你大有裨益。
六、好好對待和你交集的人
大學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也是進行人際交往和鍛鍊的地方。在家裡父母會無條件包容你,在學校沒有人會這樣。但是有個原則是可以確定的,就是將心比心。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多換位思考,你就能得到答案。
舍友:除了上課,大學三分之一的時間會在宿舍度過,若和舍友相處不好,你的大學生活就會很不是滋味。別的不說,當你在學校生病的時候,自問有沒有舍友能為你去食堂帶個飯,陪你去醫院打個吊瓶?想要別人給予什麼,首先自己就得先付出什麼。有的人平時不關心別人,等自己需要關愛的時候當然不會有人理你。震驚全國的雲南大學馬加爵案件就是宿舍關係沒有處理好的典型事例。
學長/學姐:師兄師姐是大學很好的指導者。國內有的大學提出過這樣一個理論:大學生一定要認識兩個高你兩個年級的學長,簡稱「2+2理論」。這些學長可以和你分享一些學習、生活、就業的經驗,等你就業的時候,他們在公司也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可以給你介紹一些工作崗位。
老師:很多人怕老師。但是,能和老師走得近的人也是受惠最多的人。不談功利主義,老師實際上確實是大學的資源庫之一。做教學的老師可以提供你一些專業的資訊、研究的方向;做管理的老師可以提供給你學校最近的動態、政策,甚至更多的就業信息。掌握更多資源的人才會成為更大的贏家。
在學校還會遇到不同專業、不同學院的人,宿管的阿姨、食堂的大媽、保衛的大叔……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陌生人,微笑和禮貌是永遠的法寶。
朋友可能會成為你以後事業的幫手、感情生活的另一半。所有的人都可以成為朋友,能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需要你用心經營。讓朋友成為你的資本。
七、找個值得愛的人來相愛
大學裡談的是戀愛,不是談終身。不管電視劇電影演得多浪漫,從實際的樣本統計來看,能堅持到走進婚姻殿堂的大學愛情少之又少。戀愛不是對自己的放縱,也不是兩個孤獨的人互相靠在一起取暖。大學裡面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愛的修煉。在這場修煉中,你要逐漸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更適合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這樣的尋找、調適、修煉對你自己的長成和以後的婚姻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大學的愛情與其說像一塊甜蜜的蛋糕,不如說更像一朵帶刺的玫瑰。我們在享受愛情香芬的同時,還要小心它下面的尖刺。愛情也會帶來傷害,這種傷害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會是身體上的。很多大學生因為意外懷孕,只能悄悄去醫院或者小診所手術,術後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和保養。一些大學生因為戀愛失敗,跳樓、自殺,或者殘害別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生命其實就像一個吃自助餐的過程,這兒吃吃那裡試試,總有一款能對你胃口。而那些因為小小感情挫折而自暴自棄的人,就像吃了一道味道不佳的菜,就摔盤子摔碗,是不是傻了點?
八、至少加入一個學生社團
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會、社團是社會的模擬版、縮小版。加入學生會和社團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當然你也將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鍛鍊。在這裡可以擴大你的交際圈,拓展你的人脈,鍛鍊你的組織能力、交際能力、策劃能力、執行能力等。我曾帶過的學生裡,有三屆院學生會主席,他們就業都很順利,一個在一家大型國企,一個在電視臺,一個在重點中學,2到3年的時間就因工作受到單位的肯定,成了部門的小領導和負責人。
當然,加入學生會和社團除了興趣、熱情,更需要堅持。沒有誰一進去就可以當主席或者社長的,堅持、學習、多看多聽多想將會使你在學生會和學生社團中收穫更多。
九、找一家單位去實習
大學期間的實踐有平時課餘的實踐、每個假期的實踐和大四專業實習的實踐。錢固然重要,但賺錢不是上大學的目的。做促銷、發傳單、當家教所拿的錢與你以後將要賺到的錢相比,不值一提。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和你職業相關的或者和你想要培養的能力相關的地方。不管做什麼樣的實踐,一定要有學習、有收穫,利用實踐機會擴大自己的人脈,每次實踐之後請用人單位給你出具一個鑑定或者評價,它將對你以後的求職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所遇到的一個學生去雜誌社實習,因為他的勤懇、努力,老闆直接找到他說,歡迎他以後每個假期都到這裡來實習,也歡迎他畢業之後加入公司。在找工作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用人單位很關注你的實踐經歷。因為它代表著你的視野的開闊度、能力鍛鍊的程度。
十、大三下學期前確定就業還是考研
考研還是就業?這是恐怕未來多年內大部分學生都會考慮的問題。考研的學生目的不外乎三種:一是在學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二是藉助考研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再有就是暫時緩解就業的壓力。誠然,考研也要面臨備考的巨大付出和面對研究生畢業之後就業市場的風險,因此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夢想、興趣、經濟、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最終得出結論。而且應該給自己一條deadline:考研還是就業,最晚要在大三下學期以前確定,越早越好。實際上如果職業生涯規劃得好的人是不會問這個問題的。
10件事,有難有易,要全部完美無缺地做到並不簡單。至少,可以先從給家人一個溫馨的電話做起。希望你們在上完大四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看,能說一句「這四年,我沒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