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讀韓松「軌道三部曲」︱盛世危言與中西分野

2021-01-15 澎湃新聞

韓松軌道三部曲,韓松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引言我做了個夢。夢裡遭遇了另一個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反觀自身,驚出一身夢中的冷汗。讀文學作品而產生立竿見影的副作用,或者說「反噬」,這還是頭一次親歷。我說的正是韓松的「軌道三部曲」:《地鐵》《軌道》與《高鐵》。

不敢說我完全讀懂了這個科幻系列。我自認還算資深科幻迷——科幻三巨頭之一的王晉康方始活躍於《科幻世界》時,我已是該刊死忠粉,邇來二十有五年矣;但誠如韓松自己在今年為三部曲所作《後記:未來難以改變》中所言,它們其實也是災難文學。雖則作者謙稱「科幻本身並沒有調研報告或未來學文獻的作用,它作為小說,仍然是作者情緒及觀感的表現和宣洩」,但末了還是誠實地說出了最後決定不易其稿的理由:「因為,我看到,今天發生的,正符合十年前想像的。而今後大抵也會如此。未來已然註定,很難加以改變。」

以更接近純文學的維度衡量,這三部曲的體裁對我尚屬新鮮。故下文如有過度解讀之嫌還望作者和讀者見諒——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本也是書評的「合法進路」。本文文風也可能受小說影響,在此一併預警。

故事梗概與譬喻所指

首先它們是三個互有關聯的故事,但皆可歸入「反烏託邦」,即對可怕未來的想像。最早的《地鐵》中,高速發展的地鐵化身為「永遠行駛在黑暗之中、過站不停的地鐵列車」。起初乘客們憤怒、迷惑、恐懼,但逐漸適應了新環境。列車朝著未知的未來繼續狂奔,進化開始將他們轉變為逐漸退去人性的五花八門非人物種。《地鐵》的背景還能見大院文化元素散落字裡行間。未來雖詭異,仍不失京味。

《高鐵》的靈感可能源於2011年7月的動車重大事故。小說中高鐵列車在事故後仍高速行駛,與正常時空割裂並轉變為封閉空間的高鐵文明。一派和諧社會的田園景象,隨著列車提速似乎仍不斷發展——高鐵演變為承載擁有高技術但民風淳樸的農業文明的移動基地,重新蠻荒化的大地上則殘存破敗城市的遺民,他們依然能製作奢侈品與高鐵文明交換農產品。還記得「城市本來是為了世界革命的到來而準備著的」嗎?當列車駛入十九世紀的歐洲後,劇情開始向著最終的毀滅急轉直下。

《軌道》的背景則轉到了親切的上海:人民廣場站、在交通大學做研究……文中稱其為S市。這故事基本是關於「失敗的末日」:反覆倒計時,總也毀滅不掉——死不成成了比死亡本身還要糟心的事。各種「真相」被一個個揭示,每個好像都能自圓其說。據說地上世界早已滅亡,這其實是個地鐵世界;而最終是為了向下穿越地心、到達M國。但《讀書》的主編助理告訴「我」,M國人遠遁太空之前即已探知我國的計劃,為躲避新製造了人工宇宙並拉到地球內部來隔離我們……

顯而易見,與象徵全人類失控科技文明的《雪國列車》(參閱江曉原:從《雪國列車》看科幻中的反烏託邦傳統,《讀書》2014年第7期)不同,三部曲是高度本土化的譬喻。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道路

三部曲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特別是熟悉科幻文學傳統的讀者:不是都已經「人類命運共同體」了嗎?我們的境界難道還不如儒勒·凡爾納?

但經歷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洗禮的我們,會更容易欽佩作者的遠見。不愧是新華社資深記者,又對中美關係有持久的興趣、觀察與書寫實踐。靠遠洋貨輪與洲際航班維繫的全球化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中國與歐洲之間恢復通航仍遙遙無期,第二波疫情的全球反彈卻已展開。而中國在抗擊疫情上的出色表現,呈現出與歐美間的巨大落差,更讓不少久已習慣於事事推崇西方的人士大跌眼鏡。總體上中國抗疫戰績優於西方已是不爭的事實。

有光明就有陰影。或以生物為喻:同樣的一組基因既使人精力充沛、繁衍眾多,又在盛年之後帶去各種病痛之苦。能適應所有地理、經濟技術條件與地緣格局,各種遊戲都玩得轉的完美文明或社會,有可能存在嗎?

若將當代中國(從「文革」後起算)、奉行「自由民主」的歐美日韓,與古代中國、古代西方(希臘羅馬)做比較,結果將會發人深省。這樣的比較與這三部曲總體思緒相結合,還引申出以下的「二次譬喻」:

古代中國或曰傳統「中國道路」就好比傳統的軌道交通:平日裡相對安全舒適,但為照顧大規模統一起見,規則死板,原則上不許乘客乃至車廂過多發展個性、自主決定去向、亂說亂動。只要不出事,便是一派太平盛世光景;但一出事就是特大事故。從靖康之恥到明末天崩地解,生民之苦、屠戮之慘,仿佛要為長久的太平還債。

傳統的西方道路(不含三世紀後的羅馬帝國等旁逸斜出的變例)就好比傳統的公路交通。平日裡相比傳統中國,顯得更混亂而危險——以大學城劍橋為例,從牛頓時代到現在四百年間,按中國標準實在算不上治安良好:毆鬥兇殺時有耳聞,街頭流浪者也多得不像話。而近代歐陸,其科學技術進步最速、文化最有活力的幾個世紀,也正是列國戰爭最頻密之時。

西方道路的代價皆可追溯至更古。公元前五至公元前四世紀雅典文化的黃金時代與兩次建立帝國的連綿戰亂相始終;公元前三至公元前二世紀希臘化科學的高潮則伴隨著希臘化諸國以五次敘利亞戰爭為標誌的持續爭霸。這條路的優勢在於靈活適應新局面。但這樣的優勢,就像早期人類嬰兒那有礙順利分娩的過大頭顱承載的多餘智力:要不是冰河時期險惡多變的特殊環境,早被自然選擇篩掉了。多數古代民族不走這樣一條道路實屬合情合理。

中西分野的最根本依據

據說,中國傳統文明作為高度路徑依賴的超大型共同體登峰造極於兩宋。但細考之,則大一統傳統在實踐上(而非理論上)的真正發端也不過就能追溯至兩宋。兩宋雖未能事實上統一中國,卻形成了一套足以穩定地覆蓋漢地的文官制度,迥然有別於「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的殘唐五代。這是宋元明清四朝「超穩定結構」的直接依據。甚至蒙元最終也只好向這套體制靠攏,逐漸放棄原本更接近羅馬帝國對待被徵服民族政策的世界帝國結構。

三部曲作者對傳統中、西文明從何處分道揚鑣有著難得的清醒認識,至少集中體現於兩處:

一、「李水寬博士」所著《美的歷程》:

軌道交通的一切問題,都是同一問題,即審美問題,審美問題就是文藝問題,文藝問題其實是軍事問題。這才是靈魂性的東西……(《軌道》)

這段話在《軌道》中一模一樣地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我」剛買到《讀書》時所見節選(整個三部曲中《讀書》都作為關鍵道具頻繁出現,也頗令筆者親切。筆者之親近學術始於大學時代某個已畢業的表姐借給筆者的、用半透明紙包書皮的《讀書》)。另一次,則是主人公「又打開算命師售我的《讀書》……為K朗讀……」。

二、吳未來(他代表整個民族的根本願望和長遠利益)將軍的少校女秘書:

……這一切憑靠的,卻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價值觀或宗教,也不是依仗科技——雖然這看上去是他們最明顯的優勢——而是在應用有組織的暴力手段方面,他們技高一籌!敵人通常會有意無意忘記這一事實,但我們時刻銘記在心。(《高鐵》)

這些話聽起來仿佛有些偏頗,卻頗能反映「西方」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而為普通的親美、哈日、哈韓一族所不熟悉。正如李零評論《劍橋戰爭史》時所說的,為何這部號稱世界軍事史的專著不談中國、不談《孫子兵法》,該書中文版序作者列了三條理由,前兩條都是禮貌的搪塞;第三條才是真的——歸根結底,還是「誰也打不過西方」:「不管是進步還是災難,戰爭的西方模式已經主導了整個世界……二十世紀最後十年,無論是向好的還是壞的方面發展,自公元前五世紀以來(的希臘、羅馬)已經融入西方社會的戰爭藝術,使所有的競爭者都相形見絀。」而《殺戮與文化:強權興起的決定性戰役》更直白:以相對平等的公民兵和正面決戰為特色的西方戰爭模式,既是西方社會的產物,又因其在對外衝突中常能以少勝多,反過來又塑造了西方社會——上文所引「審美即文藝,文藝即軍事」的說辭,大可遠溯至兩千多年前。

作者寫作這個反烏託邦三部曲時所懷有的焦慮,也能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理解。「時代就像列車一樣,來到了一個傾翻點的邊緣」;「咱們沒有殖民紅利,沒有技術紅利,也沒有資源紅利,就得重新祭起人口紅利這個法寶了」;「根據測算,這(2050年)是一個極為關鍵的節點。如果此時還不能出現突破性的文明轉型,那麼失敗便不可避免」。

什麼樣的失敗呢?

想像中的決戰無限延期乃至永不發生,好不好呢?另一種失敗也許是長期備戰的陰霾下,向著「文革」狀態倒退的可能性。這能很好地解釋,為何三部曲中隨處可見各種「文革意象」。S市曾是「國家創新先行示範區」,是金融、貿易和航運的中心;M國雖是提速先行者,但這兒已取代M國,成了競速的最佳天地……所有這些好年景都建立在一種脆弱的平衡之上。

而作者所謂「今天發生的,正符合十年前想像的」也正應了疫情以來加劇的去全球化傾向,《地鐵》中K的前男友總是悲憤地說:「難道,地下的生活,才是大家真正的目標嗎?災難面前,不要相信全球化喲。」

展望:改編前景與閱讀建議

僅就文學性而言,以這三部曲的幻想空間——或者說腦洞——之大,思想性之深邃,不改編成世界觀宏大的國產遊戲就委實可惜了。其風格略近於《暗黑破壞神》(Diablo)系列,陰鬱幽暗猶有過之。拍成影視劇也大可期待——只是原著中有些地方尺度過大,估計需大幅改編。但與好萊塢「漫威宇宙」「異形宇宙」相比,擴展潛力毫不遜色。

筆者是個軌交愛好者兼愛貓者。某年試圖收服校園野貓受傷去莘莊打疫苗,目睹晚高峰的七莘路大塞車之盛況,忽發感慨:堵車之禍首,非關道路容量,而系紅綠燈信號借個體司機之手往後傳遞太慢——即便不考慮玩著手機等紅燈的無良司機;若由交警發信號讓兩燈間的全路段所有同向汽車同步啟動,可大為紓解——卻遭義正詞嚴的譴責,謂我「有危險的極權主義傾向」。探索中的新型中國道路正好比是以高鐵、高速公路為骨幹,以傳統公路、軌交為支脈的混合交通。它能否為中國乃至世界開闢一個新前景,順便也彌合自身的矛盾呢?從2020年疫情的全球各國表現來看,至少目前還略偏樂觀。

最後寄語讀者:若感覺開頭幾頁的文學性描寫有點看不下去,可不必拘泥細節,有個大體畫面感便可,以免因噎廢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鄭觀應為啥要寫《盛世危言》
    此後隱居澳門近六年,撰寫《盛世危言》一書。鄭觀應自隱居澳門後,致力擴編1873年完成的《救世揭要》和1880年的《易言》,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完成深具影響力的《盛世危言》。鄭觀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撰成《盛世危言》一書。
  • 鄭觀應《盛世危言》啟國人(「近代中國尋夢人」系列報導之②)
    原標題:鄭觀應《盛世危言》啟國人(「近代中國尋夢人」系列報導之②) 當時出版的《盛世危言》   撰成《盛世危言》  鄭觀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撰成《盛世危言》一書。書中主張設議院、習商戰、興學校,是用一生心血譜寫的以富強救國為核心的變法大典,時人稱此書「醫國之靈樞金匱」。此書的著成,正是在他貧病交加、懷才不遇之時,也正值中國面臨被瓜分危局之時,它的刊印問世,正是中日甲午戰爭民族危機嚴重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興起之時,理所當然地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 推薦鳳輕盛世三部曲,最後一部《盛世醫妃》
    繼《盛世嫡妃》、《盛世謀臣》之後,鳳輕盛世三部曲之三——《盛世醫妃》已經出版了。今天我就是重點來向大家推薦一下,這鳳輕盛世最後一部。 作品:《盛世醫妃》作者:鳳輕(大神)作品狀態:289萬字(完本)作品類型:古代宮鬥穿越神醫簡介:
  • 電影《起跑線》:一部關於階層固化的盛世危言!
    大家好,最近阿三出了很多好的電影作品,像《摔跤吧 爸爸》今天我們來看一部《起跑線》關於階層固化的盛世危言!  1、一步錯,步步錯「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還存在種姓準則的印度,不同的階層有顯著的分野。剛剛邁入有錢人階層的主角,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偽裝成上層階層,購買貴重的學區房、學習英語和禮儀、購置豪車和名牌。但是,雖然老公拉吉能說會道,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並且仍是一名優異的設計師,但仍然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真實的認可。
  • 創新藥盛世危言:百濟巨嬰
    在整個系統蓬勃生長的盛世之中,沒有任何衰頹跡象,危言是針對個體投資者而言,你不能保持足夠謹慎,就將成為試錯成本之一。不要有線性思維,這種背離現象普遍存在,銀行員工有不菲收入,不等於銀行股東也有可觀收益,新興藥企80%以上將煙消雲散,不等於高管、科學家、創投機構不能優雅退出。
  • 女頻經典:鳳輕盛世紅樓三部曲 情深最哪本!
    風輕紅樓三部曲1.紅樓之禛情凝黛簡介:萬年前,他是上古龍神。獨立三界之外,寂寞如雪。她是女媧之淚,慈澤眾生,傾心相伴。千年前,他是神魔之主,半腔心血只為助她凝魂重生。風輕盛世三部曲1.盛世嫡妃簡介: 一紙詔書,一場賜婚。三無千金——無才無貌無德。廢物王爺——毀容殘疾重病。
  •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毛丹:嵌入生產就能創造機會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毛丹在會上表示,直播嵌入生產經營,會同時給經營者、消費者和直播平臺三方都創造機會。毛丹表示,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了一個新的直播現象,就是直播平臺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發生或增強了聯繫。除了原來一些偏重於網上銷售直播的平臺外,原來偏於其他內容和人群的直播也介入了助推恢復生產、商品銷售等。
  • 鳳輕「盛世三部曲」看南宮墨如何逆襲為王?
    繼《盛世嫡妃》《盛世謀臣》之後,「盛世三部曲」《盛世醫妃》以不同的重生視角,闡述了這世界幸運的人有相同的幸運,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看過鳳輕的文,很多人覺得《盛世醫妃》遠沒有《盛世嫡妃》那般精彩,這裡沒有絕對的惡人或好人,他們只是一群身世可憐的寂寞之人,卻不甘命運的安排,努力迎來自己的人生。
  • 鳳輕的盛世三部曲,你們最喜歡哪部?來看看其中的《盛世謀臣》吧
    推薦一部挺經典的古言,文筆質量有保證《盛世謀臣》作者:鳳輕瀟湘VIP2015-3-20完結已有1811955人讀過此書,已有13420人收藏了此書書評(小妙兒):你想做一代名相,我便會是盛世明君。你想要,天下太平,我便會一統天下。你想要畫出盛世華卷,我便會是你的手中墨,筆下紙。曾經,我愛天下無雙的權勢,我愛權掌天下的肆意,我愛腥風血雨的暢快。但是...我始終如一的最愛,卻只有一個人——清清,雲歌。
  • 「危言」與「言孫」
    所謂「危行」指的是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行,「危言」則是指正直的言論和真話,而「言孫」意為言論應當變得謙順。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當國家有一個好制度時,人們要講真話,行為正直;而當國家制度變得不好時,人們仍須行為正直,但言語須謹慎。 無論有道無道,行為正直都是必須的。孔子的這句話,常被一些人拿來作為批評儒家的證據,他們認為「言孫」就是不敢說話。這其實是誤讀。
  • 鳳輕筆下的《盛世醫妃》《盛世謀臣》《盛世醫妃》,哪本更好?
    「鳳輕」筆下的盛世系列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小說系列。「鳳輕」踏上小說寫作之路要從初中開始追溯,當時在初中階段鳳輕很喜歡古典名著和武俠小說,之後因為工作繁忙就放下了寫作,但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她在看瀟湘書院的一本小說後,開始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之後鳳輕致力於寫作,寫出的盛世三部曲更是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歡,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鳳輕的盛世三部曲。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北京︱追尋自由星空下的無惡之境——《甘特的冬天》暨「西班牙語文學譯叢」讀書會時間:6月6日(周六)14:30-17:00地點:西城區百萬莊大街22號百萬莊圖書大廈嘉賓:北京︱三個70後的寫作轉型——從批評到敘事時間:6月6日(周六)14:30-16:30地點:朝陽區光華路9號世貿天階北街時尚大廈2層L214時尚廊嘉賓:
  • 盛世危言:格局——從近二十年來通信運營商決策分析興衰根源
    【編者按】 格局」是繼「斷崖」之後作者第二篇關於運營商的盛世危言,運營商斷崖現象的出現或許可以從其二十年來的決策分析見端倪。運營商的日漸衰落,固然有政策強壓、產業變遷、外部競爭、內部傾軋等多方面因素,但細細想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或許是很多當年高高在上的大企業衰微的深層原因。深究起來,是眼光和格局導致了現在的亡羊補牢!
  • 新書|邱靖嘉:《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歷史學研究》
    直至秋季開學後,記得9月下旬某天中午,劉老師與我坐在北大圖書館北側的長椅上又談起論文選題一事,我向他匯報了暑期讀書的情況,他突然提到天文分野,問我有沒有了解。我急忙回答道,之前看書主要都集中在天文曆法方面,對於分野雖略知一二,但並未查看過相關論著。
  • 我國中西部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成都軌道交通9號線一期工程以「最高標準」通過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
    11月30日,成都軌道交通9號線一期工程作為我國中西部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這標誌著成都軌道交通將正式邁入全自動運行新時代,成都城市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戰略目標的兌現步入「倒計時」階段。屆時,成都將成為我國境內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座擁有全自動運行線路的城市。
  • 期刊︱語言田野調查實錄(12)中英文目錄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FieldworkOn Language and Identity︱Qu Aitang,Jin Song/3/On Turkmen People and Language ︱Wang Yuanxin,Li Ling/24/Issues and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