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
12月11日晚,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盛典在深圳廣電集團800平米演播廳舉行。本屆盛典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的子活動之一,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廣電集團聯合主辦,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承辦,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協辦。
在2020年這個不平凡的年份裡,在扶貧攻堅、抗擊疫情等時代大事件面前,無數紀錄片人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和飽滿的創作熱情,記錄和留存下珍貴的影像資料,見證和譜寫著新時代的史詩,呵護著人們的夢想和希望。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盛典上,這群時代的親歷者和記錄者們齊聚美麗特區,共同開啟一段值得紀念和追憶的榮譽時光。
▲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
據了解,本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立足「兩岸四地」,從專業的角度致力成為展示全球青年優秀影視作品的窗口,為青年影視製作者提供交流對話的平臺。當晚舉行的深圳青年影像節盛典共設置了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3大板塊87個獎項。其中,紀錄片單元共有25部作品獲得提名,經過激烈角逐,《安居中國》最終榮膺「最佳紀錄片」殊榮,《老人國》導演解修遠榮獲「最佳導演」,《第八十九個春節》榮獲「最佳社會類作品」,《一聲 一世》榮獲「最佳人文類作品」,《大山的守望》榮獲「最佳人與自然環境作品」,《惡意》榮獲「最佳創意作品」,《大地情書》榮獲「最佳攝影作品」,《老齊的新年》榮獲「青年題材特別作品」,《八個人的村小》《昆蟲的盛宴》《尋脈》《大河北上之冰城小冰》榮獲「評委會特別作品」。
劇情片類共有18部作品獲得提名。《安居》榮獲「最佳劇情片」,《刑警本色》導演馮寶寧榮獲劇情片「最佳導演」,《春眠不覺曉》榮獲「最佳編劇」,《鐵拳雄心》男演員李樂獲得「最佳男演員」,《撒拉爾女孩》女演員杜少傑榮獲「最佳女演員」,《江湖故人》榮獲「最佳創意作品」,《麻煩合租》榮獲「最佳攝影作品」,《撒拉爾女孩》榮獲「青年題材特別作品」,《多吉的夏天》《總有驕陽》榮獲「評委會特別作品」。
12部作品獲得動畫片單元提名,《泱》最終摘走「最佳動畫片」,《蜉蝣日記》導演易寶星辰榮獲「最佳導演」,《尋味》榮獲「最佳技術作品」,《童言無忌》榮獲「最佳創意作品」,《小怪物》榮獲「青年題材特別作品」,《直立象傳說》《我們的一切在末日中心》榮獲「評委會特別作品」。
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有更多的影視人致力於用鏡頭記錄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用影視作品對這場席捲人類的災難展開思考。《院子裡的新年》《非常時期》《第一線》《鄉歸何處》《總有一天會勝利》《歸》6部作品榮獲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抗疫單元最佳作品」獎。
此外,《棒球孤兒》《米朵的希望》《聰明的高度》《尋勤記》《「美味」的扶貧》5部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生動記錄了精準扶貧的鮮活故事,榮獲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扶貧題材單元最佳作品」;《南拉的光影夢》《阿炐的故事》《懸壺天成》《剪愛》《梔子》《何處是家園》《珍愛生命 提前避險》7部作品真實地記錄下默默奉獻的人們,榮獲「公益作品單元最佳作品」;《半島故事》《來了奮鬥就是深圳人》《幸福畫卷》《因為深圳》《濠江故事——荔枝碗》《看見麗水》6部作品深入探討了城市空間衝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等問題並對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及其未來展開深入思考,榮獲「特別城市單元」獎。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單位積極組織參賽,選送了大量優秀作品參與深圳青年影像節活動。為了表彰這些優秀的參賽單位,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特設「最佳組織」獎,山西傳媒學院、吉林廣播電視臺、雲南師範大學、昆明蹊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五洲傳播出版社、福建壹方維度傳媒有限公司、內蒙古通遼廣播電視臺、貴州廣播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唐亞平工作室(以上排名不分先後)8個單位榮膺此項殊榮。
以「青年人拍」和「拍青年人」為特色的深圳青年影像節已走過13個年頭。13年來,深圳青年影像節為國內外青年影視人才搭建了創作交流的平臺,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影視人,為推動中國影視事業發展提供了後備力量。隨著深圳青年影像節的日益發展,每年選送的作品越來越多,今年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作品618部。這些品類豐富、視角獨特的參賽作品,全方位展示了當代中國影像的勃勃發展態勢,也為走過13載的深圳青年影像節再添榮光。
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深圳市建築工務署署長、民建深圳市委會主委喬恆利;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峰;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 主席李瑞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文斌;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張晉文;深圳團市委副書記張冬冬;深圳青年影像節組委會執行主席評委會主席李亞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梁紅; 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廣州市電影家協會執行主席孫金華以及其他的專家學者、影視同仁等出席了活動。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