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年入冬的時候來到了西班牙, 國內我的城市下著大雪,拉著兩個箱子穿著大棉襖來到了這個熱情的國度。 來之前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多,只有兩個城市名字,巴塞隆納和馬德裡, 兩個文化形象,三毛和鬥牛。我不喜歡鬥牛,但尊重這項文化活動。我很喜歡三毛,身邊很多留學生來西班牙是因為她和她的故事,但是我不是,畢竟我只讀過她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 。
前年冬天2月份的時候去了大加那利島,這個島屬於西班牙,但是離西班牙很遠,在非洲西海岸。島東部臨海部分有一片撒哈拉沙漠,也是三毛和荷西的故居所在。
到了島上已經臨近黃昏了,在機場租了車,島不大,風景優美,適合駕車自由行。離開機場駕車前往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就是市中心,沿著海岸線走,一路上可以看見海上停泊著燈火通明的遊船。像其他海濱城市一樣 ,路邊有很多棕櫚樹,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在西語中也是「棕櫚樹」的意思。
第二天上午開車去特爾德(Telde)小鎮,尋找三毛故居。去的路上下雨了,大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小鎮,天也晴了。 下車走在路邊,因為是熱帶所以氣溫還是挺高的,但是因為是在海邊,所以海風吹著就不覺得熱。走了一兩分鐘就到了三毛家門口。在這兒,天上的雲看起來像畫上去的,周圍是五彩的矮房子,這裡很安靜,看上去連大海都像是靜止的一樣,真的很美,因為是坡地,站在地勢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可以看見遠處蔚藍的大海。
這個黃色的房子就是三毛故居了,門口牆上西班牙政府立了一個寫著陳平故居的牌子,記得她說過自己家屋後有一個窗子,透過窗子可以看見屋後的大海,像一幅掛在牆上的畫。現在站在這裡,就理解了這個畫面。房子裡現在已經換了新的主人,是一個大概五十多歲的西班牙人,剛好在門口碰見了他,叫胡裡奧,說自己曾經和三毛相識。
在門口坐了好大一會兒,就離開了,有點捨不得,因為很多地方,這輩子不知道還會不會再去一次。
其實最初來西班牙就是為了學西班牙語,這門可以和上帝對話的語言,一年之後,發現對這個國家的愛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語言層面,而是滲透在生活方方面面,不管是馬德裡不可思議的夜生活,還是巴塞隆納震撼的城市建築藝術,不管是塞萬提斯書裡寫到的塞維亞的橘子樹和女人,還是唐吉可德踏過的多雷多古城,以及熱情的弗拉門戈舞蹈,激情四射的足球,地中海的陽光沙灘,每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愛上這個民族和他們自由浪漫的文化。
在巴塞隆納讀研究生的這兩年,經歷了完全不同於國內的學習方式,因為我學的是編劇,所以班上有一群熱愛電影和戲劇,熱愛寫作的良師益友,大家來自世界各地,無論學術上還是地域文化上的交流都讓我收穫頗多,課堂上熱火朝天的小組討論,課下各種活動組織充實了兩年的留學生活,最終順利拿下碩士畢業證和西語DELE-B2證書。手裡拿著那本在當地出版的《Diarios del Sahara》-《撒哈拉的沙漠》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每天還是會懷念,真的是一段值得用一輩子來回味的記憶。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 —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