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訊,打個「瘦臉針」、注射一支玻尿酸、割對兒雙眼皮……如今,接受美容微整形的人越來越多,但你或許不知道,那些為你提供「小針小刀」服務的美容機構和個人可能是「無證動刀」,他們擅自開展的醫療美容屬於非法行醫,其後果和危害遠超你的想像。
北京市近期開始嚴查生活美容院提供割雙眼皮、注射玻尿酸和肉毒素等非法行醫行為,美容單位「無證動刀」,一經發現將面臨處罰。下一步,將集中查處、曝光一批進行非法醫療美容的單位。然而,與嚴查「無證動刀」相比,一些消費者對「小針小刀」的不以為意,更需引起重視。
針灸、埋線、按摩……這幾年,為了甩掉身上多餘的贅肉,33歲的方芳沒少去美容院嘗試各種減肥項目,但「從未想過資質的事兒」。
以三年前那次埋線為例,方芳用「北京」、「埋線」、「減肥」百度出來很多推薦。挨個看了一遍後,她去了大望路附近的一家美容店。因為「他們家最貴,評價也還行。」
所謂「埋線」就是將膠原蛋白線作用到穴位上,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減肥目的。方芳選擇了「買二贈一」套餐,三個療程費用超過一萬元。據店員說給她用的線是進口的,吸收到身體中對皮膚還有好處。第一次注射,方芳挨了三十多針,疼出一身汗,接下來的兩個療程拖了近兩年才陸續做完。方芳回憶,埋完第一次後自己確實瘦了將近十斤,可不到一年就反彈了一大半。另兩次埋完當時也瘦了,但後來都反彈了回去,三次下來總共瘦了不到五斤。
就是瘦的這幾斤,方芳也不覺得是埋線的功勞。「埋線對飲食要求特別嚴格, 不能吃米飯。」而且每次店員還會給她兩盒藥,但她一吃就拉肚子。「控制飲食加上拉肚子,也能掉不少水膘吧!」
雖說埋線沒什麼效果,方芳卻不認為是美容院的問題。「我還在西城一家醫院做過針灸減肥,也沒減下來,他們也要求不能吃米飯。」在她看來,減肥這種項目,專業的地方就行,不在乎是不是醫療機構。方芳坦言,等自己四十多歲可能還會去打一打美容針,做不動手術的拉皮,周圍選擇在美容院做這些項目的同事朋友,也大多抱有類似想法。「如果是隆鼻削骨這種動刀的,大家肯定會去醫院。簡單打打針的話,心理上就覺得不是一個需要去醫院的事兒。」
下午3點39分,譚琳倩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則小視頻,宣布「水光完成」。在那條幾秒鐘的視頻中,一名接受完「水光注射」的女孩子躺在椅子上玩著手機,譚琳倩則戴著口罩做出"V"的手勢記錄下這一刻。她的身旁,是擺滿各種瓶瓶罐罐的小藥櫃。而在一個小時前,她也發了一條視頻,當時視頻配文是「水光敷麻藥中」。
所謂「水光注射」,網絡解釋是「利用透明質酸直接對皮膚進行注射,能夠讓面部皮膚水潤柔嫩、光澤透亮……」,也就是俗稱的「水光針」。而經記者統計,在譚琳倩的微信朋友圈內容裡,「水光」「雙眼皮」「瘦臉針」和「美白針」之類的視頻,出現的頻次最高。
今年3月份起,一直想自己當「老闆」的譚琳倩和朋友合資,租下一個十多平米的門面開始「線上線下結合」,做起了面向女孩子的「美容微整形」。為此,她們經朋友介紹,交了數千元學費,跟著「老師」學習了半個多月時間。
「來學習的人有自己準備開店的,也有自學自用的,老師主要教我們每一種『美容整形』項目的技巧和緊急處理辦法。不是特別難,很快就能學會自己幹了。」而自始至終,譚琳倩都不願透露那位「老師」的工作機構是什麼,人在何處、有無相關從業資格證等。
把每一起「美容整形」的案例實況發到朋友圈,是譚琳倩吸引客戶的主要手段。據她透露,客戶主要是「朋友和熟人介紹的,只做本地」。一旦朋友圈裡有人留言預訂某個「美容」項目,她就會給對方發去店址和電話。而在平時,譚琳倩會發一些跟「美容整形」有關的圖文宣傳資料,比如「無針填淚溝」「鉑金美白效果」等。
對於「美容整形」所用的針具、藥物等產品的來源,譚琳倩說「有專門的進貨渠道,普通電商渠道買不到,價格的高低要看品牌和質量」。而當問到店面有無相應手續、她和朋友的從業資格怎麼考下來等問題,她則稱「辦各種手續、證件太麻煩了,現在查得又嚴,我們都是悄悄做的。」
記者查閱《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發現,《辦法》第八條規定:「美容醫療機構必須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註冊並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開展執業活動。」《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負責實施美容外科項目的應具有6年以上從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關專業臨床工作經歷。」
「美容院賺100元,得拿出50元做廣告。」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治醫師尹宏宇表示,不能怨消費者對美容院微整形趨之若鶩。在他看來,醫療機構規定嚴格,不允許做廣告,只能開展公益性質的科普宣傳,影響力有限。美容院的廣告則鋪天蓋地,包括「美白針」、「溶脂針」等等,因為具有肝腎毒性,在醫療機構裡早已叫停,外面卻照打不誤。「輕鬆一針下去,起效快恢復好,用廣告『砸』進人們腦子裡,天天看廣告我都動心。」
北京同仁醫院整形美容外科醫生韓新鳴認為,消費者去沒有資質的美容院做微整,還有自身觀念認識的原因。「大部分是打針,聽上去比較簡單,看著實際操作似乎也沒有手術那麼高的技術含量,就以為可以做呢,我聽說連理髮店都有推銷打針的。但其實它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都是醫療美容而非生活美容的範疇。」
對於相關部門的監管,尹宏宇認為是好事,但確實存在困難。「來管的時候東西一塞,不好查證。即便治壞了人被舉報,美容院想方設法封口,什麼招都有。」
因此醫生們建議,消費者還是要從源頭上提高認識。美容院的「小針小刀」看似簡單,對血管走向、神經肌肉的了解卻一點不能馬虎。無資質的美容院人員只能掌握「招式皮毛」,極容易出現操作問題。
由於大多美容項目聚焦血管豐富的頭面部,一旦出現問題,後果遠比想像嚴重。尹宏宇經常碰到在外面「治壞了」來求診的患者,「比如填充類藥物注射到血管內,造成血管栓塞,局部鼻頭顏色變青變黑,後期壞死等等。」韓新鳴則每個月都能遇到視力受損甚至失明的患者,基本都是在沒有資質的地方做美容項目造成的。
而這還只是藥物正常,單純人員操作失誤情況下的風險,更不用說美容院層出不窮的造假與違規行為。「比如奧美定,之前買了很多庫存,後來不讓用了,怕浪費就冒充玻尿酸。還有所謂的『生長因子』,不讓打也還在打,下巴瘋長,奇形怪狀。」尹宏宇感嘆,正規機構會儘量減輕風險,還是無法完全規避,但至少出了問題「跑不了」。無資質的從業人員「售後」條件顯然不佳,甚至可能連店面都沒有。「聯繫上了到賓館打,到家裡打,之後對方跑了怎麼辦?」
消費者如何鑑別美容機構的資質?韓新鳴建議,謹慎的辦法是去工商局網站查詢,「有無資質,具體營業範圍一下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