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樹「抗戰忠魂紀念碑」:從抗戰名將講起

2020-12-19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2015年9月29日,「抗戰忠魂紀念碑」揭幕儀式在河北高邑劉秀公園隆重舉行。

  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和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曹素華為「抗戰忠魂紀念碑」揭去紅綢大幕。

  豎立在河北省的「抗戰忠魂紀念碑」,為什麼由吉林和河北兩個省的政協副主席聯合揭幕?事情還得從抗戰名將馮佔海和他部下的抗戰英烈們說起……

  高舉義旗,通電抗日

  馮佔海是遼寧錦州人,出身於貧寒之家,18歲從軍其姨丈張作相麾下,經東北陸軍講武堂深造後,歷任長官公署衛隊團少校營長、中校承啟官、上校團長等軍職。他治軍有法,不久就帶出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裝備相對精良的隊伍。

  在「九一八」事變危難關頭,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吉林省的吉東北邊防副司令長官兼吉林省主席張作相回老家錦州奔喪,吉林群龍無首。代理吉林全權的參謀長熙洽開門揖盜,投降賣國。馮佔海團長大義凜然,拒絕誘降,拉出隊伍,於吉林永吉官馬山老營盤小鎮高舉義旗,通電抗日。

  1931年10月,馮部義師初起,不畏強敵,與日寇展開了陣地戰。在五常、舒蘭之間挫敗馬錫麟附逆之軍,使馬逆聞風喪膽;蘭陵河之戰,打得於琛澂漢奸隊伍不敢正視東方的馮家軍。之後,又進軍哈爾濱,收復雙城,戰果頗為豐厚。特別是轉戰方正縣的時候,馮部直接對陣空軍、陸軍互相配合的日寇。擊斃日軍旅團長田野,並擊落飛機三架,活捉兩個駕駛員。先後大敗劉恕、劉寶林等偽軍,收繳李維一偽軍全部軍械。擊敗多門師團的一個聯隊。接著,乘勝西進,攻下了賓縣、阿城,逼近哈爾濱。不久反攻省城吉林市,晝夜鏖戰,終於攻克。

  馮佔海敢於在偽新京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偽滿心臟地帶打陣地戰,攻城略地。打得「京師震動」「皇軍」惶惶不安。當年的報紙曾以抗戰名將姓名為題徵聯,出聯曰「馬佔山,馮佔海,一馬佔山,二馬佔海,山海關前排山倒海;」聯語風傳,馮部義勇軍被尊為「馮家軍」,可見馮佔海當年的抗日聲威。

  1932年深秋,「馮家軍」軍無補給,人馬無食,風冷霜寒,加上日寇以飛機、坦克輪番進攻,敵我力量懸殊,而陷於困境。於是,只好引軍西行,迂迴千裡,進熱河省境內,以作休整。並求援於張學良、張作相、湯玉麟等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同情和支援。當時,他們在報刊上發表「入熱宣言」。在困境中,依然豪情不減。今天讀來,仍令人熱血賁張———

  「……夫三省土地,黃帝之遺產也!日寇逆賊,我舉國之仇讎也。坐視日逆仇讎之猖狂而不對抗,其丈夫之為乎?……我全軍現求於國內者無他,唯服裝彈藥耳。我軍尚有戰馬四萬餘匹,當求救國會代為變賣,得價定購高射炮十餘架,分配全軍。一俟補充完備,即行東進,攻取吉長……日有飛機六百架,遮不遍我三省二百七十萬裡,五十萬噸海軍兵艦,開不到我三省大陸。我五萬萬同胞如果上下一心,誓雪國恥,則有錢者捐金購械,有力者加入戰線。十三洲抗英豈非模範,土耳其勝希臘即是法則。全國一心,強敵何懼!佔海願與我全國父老兄弟姊妹共勉之。」

  雪中送炭,馮部義勇軍終於得到朱慶瀾組織的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後援會的大力支援,士氣大受鼓舞。馮佔海發誓要重振軍威,痛擊日寇,以報國人。

  在一個暴風雪之夜,馮佔海親自督戰,發起了大沁他拉之役,突襲阿部聯隊主力。拂曉,五旅圍攻,敢死隊隊長宮長海率500人手舞大刀攻入廟內,日寇百餘人死於刀下,被擊斃者數百人,投降者65人,聯隊長阿部生死不明。繳獲步槍、機關槍、野炮多件,3部電臺、8輛汽車、軍馬彈藥若干。此役重創阿部聯隊及張海鵬隊一部。

  消息傳出,平津滬新聞界記者雲集採訪,向國內外廣泛報導勝利訊息。「馮家軍」軍威大振,給國人以很大精神鼓舞。不久,「馮家軍」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之63軍,駐軍河北高邑,繼續轉戰於抗日戰場。

  忠魂公墓及墓碑之命運

  1933年3月,63軍由察哈爾省懷來移駐河北高邑。

  馮軍長義薄雲天,「心傷逝者,久而愈深,亟思撫慰有靈,以抒內疚。」1935年春,63軍議定籌建陣亡將士公墓。馮佔海出資在高邑城南花園村,購置土地三四畝作為墓地。當時,《何梅協定》已經籤訂,當局尚有「外交解決」、「求和」幻想,修建烈士忠魂公墓還需要避開軍隊內部「政訓處」的監視。

  在自己的國土上,紀念抗日的戰友英靈,還要「保守秘密」!

  馮佔海安排中校秘書鍾雋榮秘密撰寫了兩篇碑文,文字只能借「忠魂」的內涵,闡發抗戰烈士的義勇精神。《忠魂公墓碑記》裡記錄著抗戰陣亡將官李文光、楊樹森、楊樹藩等,校官李德山、封樹德、王乃倫、武步墀等,尉官王星臺、費志福等530員將校和1538位陣亡士兵。同時,還移葬了63軍在河北病歿的30名官兵骨殖。現僅見當年校官武步墀靈位碑,高600釐米,寬300釐米,厚150釐米,碑面陰刻「武步墀之靈位」。而《陸軍第六十三軍陣亡將士忠魂墓志銘》中說——

  「……設能濟之以精銳之武器,便之以捷利之交通,資之以充分之資源,使與仇虜始終周旋;則偽國至今能否存在,倭奴侵略之計能否必償,而我青天白日之國旗或仍能飄揚於東北大陸,亦正未可料也。……銘曰:

  長白峨峨兮,諸君之骨,松花湯湯兮,諸君之血,血凝碧兮骨化鐵,萬歲千秋兮魂不滅。暫居此兮終當復活,震霹靂而揚威靈兮,鑄金甌於無缺。」

  碑文由一位老石工秘密鐫刻。在公墓落成典禮的前一天深夜,由上校副官董麟文和鍾雋榮指揮士兵將墓志銘深埋於公墓西側1丈遠5尺多深的地下。

  這一埋就是80年!

  13年的復碑之路

  馮佔海有個同鄉叫武步墀,也是他的心腹愛將、輜重營長。「九一八」事變後,武步墀帶著妻子鄭桂茹、兒子武寶森追隨馮佔海參加抗戰。最後犧牲在黑龍江省方正縣松花江老河口。

  武步墀有個孫子叫武玉文,幾十年後,他長大了。從祖母口中,他知道了祖父遇難在老河口,也斷斷續續得知了祖父那一代人的抗日事跡。此後,武玉文每年都去方正縣,把鮮花投入江中,祭奠祖父。

  1996年,武玉文從「一汽」退休。他幾乎是整日泡在吉林省檔案館裡,反覆查閱無數卷歷史檔案,苦心得償,終於驚喜地發現了東北抗戰義勇軍的線索———馮佔海在河北高邑忠魂墓前的照片!從此,也開始了他13年漫長、艱難的尋墓復碑之路。

  多少年過去,他執著一念,苦苦尋找關於63軍和祖父的史料線索。1997年12月,他隻身來到河北省高邑縣當年63軍的駐地,縣黨史辦的同志和村支書陪同他到「現場」。公墓早已不復存在了,連磚石、碑刻什麼也都沒有了。村支書告訴武玉文,公墓所有的磚石碑刻都被村民拿走、使用了,應該一件也不少,只是無從查找。

  或許是武玉文和祖父心有靈犀,也可能是烈士的忠魂到了重見天日之時。黨史辦的同志告訴他,有一家農戶的豬圈裡有一塊刻字的碑石。他們一同來到豬圈邊,這位同志跳進豬圈要翻動石碑。武玉文心裡一震,馬上制止了他。當晚,武玉文從高邑回到石家莊,僱了一輛車和錄像師。第二天,他懷著無限期待和激動的心情親手翻動豬圈裡的這塊「石頭」——不可思議的一幕於這一瞬間發生了,碑石恰恰是武步墀烈士的靈位碑!

  這是一個傳奇,一個人間奇蹟!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蹟!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強忍淚水,武玉文與「石頭爺爺」開始了靈魂的擁抱和對話。陪同者無不動容,錄像機見證定格了這歷史的一瞬。

  可以斷定,如果沒有這奇蹟發生,悲壯的忠魂碑故事一定會沿著另外的脈絡發展。

  經反覆協商,河北省高邑縣委組織部和黨史辦同意武玉文把150多斤重的「碑石爺爺」背上了火車,回到長春家中,完成了與親人的精神團聚。

  「我一定會給你們想辦法的。」執著的武玉文給了祖輩先烈們一個十分鄭重的承諾。

  事情有了轉機

  從1997年到2010年,武玉文的復碑之路艱難地走過了13年!

  2010年,事情終於有了轉機,高邑縣劉秀公園建成,答應給他一塊地。

  復建公墓無望,武玉文只好求其次。他決定自己出資100萬元修建一座紀念亭,也好為先烈遮風避雨。

  心系忠魂碑的不止武玉文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是來自吉林、河北、遼寧、北京等省市縣各級領導幹部和文史工作者。

  趙勤是吉林省政協委員、吉林省文史館館員,在政協吉林省文史委的工作會議上,他講起了這段感人的故事,引起了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和文史委主任何宛英的關注,一個重立抗戰忠魂紀念碑的設想誕生了。

  重立抗戰忠魂紀念碑,是一項與抗日戰爭相關的重大政治、歷史、文化工程。它的消失,經歷了80年的滄桑歲月,經歷了殘酷的戰火和歷次政治運動。隔省操作,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技術、文化等方面問題,工程的難度可以想見。

  但是,在支建華副主席看來,事關抗戰,事關民族大義,這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難度、責任和風險一定會有,但是,我們吉林省絕不能迴避,應該做,也必須做好。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是天時,如果錯過時機,我們將更加有負歷史,愧對先烈。

  為了慎重,支建華副主席從省檔案局調閱了大量關於馮佔海和東北義勇軍的資料,充分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何宛英主任則當即聯繫河北省政協,託請他們到高邑縣代為調研,一定讓復碑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切實可行。

  2015年7月,烈日炎炎,支建華副主席打給趙勤的電話,具有與天氣同樣的熱度:長春華夏陵園公司董事長孟祥光慨然出資,並承辦設計、制碑、調運、安裝、落成全部工程。

  復碑記

  吉林省政協幾次開會組織相關人員討論,就碑式遴選、工程質量、工期計劃、原碑文的校勘、新碑記的撰寫、聯絡協調等都落實了任務,明確了要求。

  吉林省政協主席黃燕明,在繁忙的工作中,對紀念碑工程的質量和工期等問題給以特別關注,尤其是對乙未新碑記的撰寫,提出了原則性的指導和修改意見。

  刻石勒銘,求其傳世,主要在於碑文的流布。原碑已經損毀、深埋不可見,存世的碑文是原作者鍾雋榮,曾經在1964年寄給政協全國委員會的一份手寫殘稿,其中也有少量錯誤。傳世的還有由手寫稿派生的第三個版本,錯字也不少,此外還有標點誤用、濫用等問題。需要本次制碑,相關文史工作者對碑文精加校勘。

  為記錄工程始末,並與「碑記」和「墓志銘」相匹配,吉林省政協組織有關專家,就立碑的意義目的、馮部義勇軍抗戰功績、墓碑遭遇、吉林高邑立碑的理由等,撰寫了文言體的《乙未復立抗戰豐碑記》,碑記雲———

  古尚金石之壽,故忠臣義士,奇情大節,莫不鑄鼎刻石以傳,垂千古而不朽。抗戰先烈,功在國家,澤被後世,禮當彪炳青史享千秋之尊崇也。

  公元二千有一十五年,歲在乙未,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周年七秩,亦抗戰名將馮佔海將軍為所部抗戰陣亡英烈樹忠魂墓碑八十春秋。茲於高邑重樹抗戰豐碑,以旌表先烈,風標後人,俾我中華民族愛國、獻身,團結、自強之抗戰精神得以代傳焉。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一年,九一八事變遽發,馮佔海將軍率部通電抗日,為民族存亡,轉戰東北四省,千百壯士,赴湯蹈火,殞身喋血。東北抗日鬥爭風起雲湧,御辱求存,前僕後繼。慨其義勇堅貞,氣貫長虹,《義勇軍進行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由是而誕生焉。嗣後,馮部義勇軍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為陸軍第六十三軍,駐屯河北高邑。

  山河有情,高邑何幸!為彰揚抗戰烈士豐功偉烈,民國廿四年,馮將軍出資購地,建造陵園以慰忠魂。爰制墓碑二通,刻《忠魂公墓碑記》《陸軍第六十三軍陣亡將士忠魂墓志銘》於其上,銘文婉曲,備極悲壯。斯時寇焰日熾,華北危殆。為安全計,墓志銘碑深埋於公墓之側,冀後世天下承平,得以重見天光。

  時移世異,迭經變亂,致陵園荒穢,碑石毀棄,泯然不知所蹤矣。近有馮將軍部屬校官武步墀烈士之後裔,籌資百萬,闢高邑劉秀公園東北隅,復建環形紀念亭一座。吉林之與馮將軍自有鄉誼之重。馮部義勇軍,國家幹城,亦為吉林子弟。烈烈豐功,光增故國,榮耀鄉邦。銘石樹碑,正其時也。

  有鑑於斯,政協吉林省委員會居中擘畫,政協河北省委員會、中共高邑縣委、縣政府、政協高邑縣委員會、社會各界賢達鼎力襄贊。長春華夏陵園公司慨然出資,承辦制碑、調運、落成諸務,其誠可嘉,其義可風焉。

  崇奉先烈,在上為德,在下為義,可行廟祀,可鑑青史,世風則不言而化。國人當慎思之,篤行之。

  先烈有靈,佑我中華,弦歌不絕,斯志永存!

  吉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長春華夏陵園有限公司

  二跂一五年九月

  2015年9月29日上午,大漢王朝的中興吉地,高邑劉秀公園千秋臺畔,「抗戰忠魂紀念碑」隆重落成。

  參加抗戰忠魂紀念碑揭幕儀式的,有來自吉林省、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的領導及各界代表,還有小學生及當地群眾。

  紅綢大幕揭開,歷經80年滄桑歲月,《抗戰忠魂紀念碑》矗立於燕趙大地!主碑兩翼分別鐫刻《忠魂公墓碑記》和《陸軍第六十三軍陣亡將士忠魂墓志銘》金字銘文,下面精工石刻6幅浮雕。主碑後面,鐫刻著《乙未復立抗戰豐碑記》。

  讓時光見證,中華民族的精魂正氣必然浩然史冊,偉大的抗戰精神必將萬古流芳!

  (本文作者系民盟吉林省委機關退休幹部、吉林省政協文史專員)

相關焦點

  • 今天,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紀念活動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拉開帷幕,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副館長韓淑芳介紹了「碧血忠魂 烽火家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抗戰家書展的基本情況。展覽收錄了左權、吉鴻昌、張自忠、趙渭濱等抗戰先輩的20餘封家書及其背後的故事,鮮活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心靈史。
  • 「七七抗戰」名將吉星文在遠安
    近日,遠安縣檔案館在開展民國檔案清查工作中,發現館藏的抗戰時期《遠安報》中,有一期報頭有抗日名將吉星文的題詞,而在《遠安報》的名譽社長一欄,赫然顯示著吉星文的名字
  •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舉辦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紀念活動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拉開帷幕,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副館長韓淑芳介紹了「碧血忠魂 烽火家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抗戰家書展的基本情況。展覽收錄了左權、吉鴻昌、張自忠、趙渭濱等抗戰先輩的20餘封家書及其背後的故事,鮮活生動的展現了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心靈史。
  • 【方志四川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喬木‖蕩氣蓑衣嶺 迴腸巖窩溝...
    碑文:「『襤褸開疆』碑位於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勝鄉五池村蓑衣嶺,海拔2736米,為樂西公路通車紀念碑,極具價值。樂西公路全長525公裡,於1939年8月開工興建,歷時18個月,近30萬人浴血奮戰,死傷2萬餘人,蓑衣嶺段為全線工程最艱巨,傷亡3000多人,是鮮血和生命築成的抗戰血路。
  • 陝西抗日英烈紀念碑在何文鼎將軍墓旁落成
    八年抗戰期間,日軍始終未能踏入陝西半步,三秦兒女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道防線,守住了家鄉,保衛了全中國。1938年7月,一支由3萬多名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長約100 多公裡,是保護大西北的天然屏障。
  • 平均年齡95歲 四川47名抗戰老兵紀念抗戰勝利
    老兵在紀念碑前合影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我們都是一起上過戰場的人!一年又一年過去,剩下的老兵越來越少了,但是每次相見,都非常激動!」當天,在四川省普善公益慈善促進會的組織下,包括覃福廷在內的自全省47名抗戰老兵聚集在成都,一起紀念抗戰勝利。上午九點,老兵們來到成都人民公園參加祭祀活動。他們在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向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烈士們默哀,並獻上花圈和祭品。
  • 重現抗戰烽火歲月 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在重慶落成
    重現抗戰烽火歲月 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在重慶落成 2015-12-08 18:52:48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8日宣布,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落成活動儀式在四川美院舉行,自全國各地的100餘位交大校友齊集重慶九龍坡,共同見證交大渝校舊址紀念設施的正式落成,一起重溫抗戰時期交大盪氣迴腸的烽火歲月。
  • 九旬築路老人憶樂西公路:血肉築成抗戰長路
    九旬築路老人憶樂西公路:血肉築成抗戰長路 2015-05-13 20:35:28   中新網樂山5月13日電 (付敬懿)「當年修築樂西公路,平均每公裡死亡8人,工人用『血肉』築成抗戰的長路。」
  • 四川抗戰老兵清明節祭祀川軍陣亡將士
    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成都4月5日電 (付敬懿)「70年前硝煙散盡,70年後精神永存……英靈佑華夏,清明祭忠魂
  • 傅作義、董其武后人拜謁「抗戰第一碑」
    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14日電 (記者 李愛平)應民革內蒙古區委邀請,傅作義的孫子傅川、董其武的兒子董都祥同著黑色服裝,14日對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抗戰第一碑」進行了拜謁。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公主府公園的「抗戰第一碑」,是抗日名將傅作義1933年為長城抗日陣亡將士建造,也是國內最早以抗日為主題的紀念碑之一。
  • 《美篇》河南大學潭頭抗戰辦學舊址紀念碑揭碑儀式隆重舉行
    9月15日,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校長宋純鵬,洛陽市副市長陳淑欣,市教育局局長黃曉玲,欒川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明朗、副縣長張寧等省市縣各級領導,河南大學70餘名教職工及10餘名校友齊聚潭頭,為河南大學潭頭抗戰辦學舊址紀念碑揭碑
  • 這六位將領,是國共雙方公認的抗戰名將,後來他們都怎麼樣了
    在八年抗戰中,走出許多抗戰英雄級名將,如我黨的「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抗日英雄,除此之外,還有國軍許多抗戰名將,那麼在國共雙方,公認的抗戰名將都有誰?後來他們都怎麼樣了?
  • 銅陵:聽「老兵爺爺」講抗戰故事
    9月3日,在市第四中學,「老兵」戴恆勤給學生們講述抗戰故事,勉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官塘社區關工委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來自市第四中學的700餘名學生聆聽老兵講述抗日名將戴安瀾的抗戰故事,銘記戰爭的苦難與勝利的光榮。記者 詹俊 通訊員 王發雲 攝
  • 我們家是一部抗戰濃縮史
    4月24日,孫大強在自家的牛排館裡與記者聊起自己的爺爺和外公,一臉的自豪。  孫大強確實應該自豪,因為他的爺爺是血戰臺兒莊的抗日名將孫連仲,而他的外公,則是「七七事變」中的抗日名將宋哲元。孫、宋兩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版的抗戰史。  孫連仲來到臺灣後,逐漸遠離軍界、政界,而他的兒孫們,也無一人從政從軍,他們遵循先輩教導,「學一門技術,用實業報國」。
  • 遠徵猶聞戰鼓聲——抗戰忠良之後諸暨團聚記
    作者:陳永新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徵大酒店 一 大風起兮雲飛揚! 二 這一切,都緣於一次在遠徵大酒店舉辦的《尋找飄蕩的忠魂——抗日戰爭中國遠徵軍珍貴影像致敬展》的活動。 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來源於中國歷史上一場氣壯山河的戰役!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網絡圖片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 「八年抗戰」已改為「十四年抗戰」
    ,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丨新聞日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 高邑縣在烈士陵園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
    鮮花獻英烈,哀思祭忠魂。9月3日上午,我縣在烈士陵園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縣委常委、武裝部長周兵峰、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縣應徵青年及學生代表共100餘人參加紀念活動。
  • 高邑縣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
    鮮花獻英烈,哀思祭忠魂。9月3日上午,高邑縣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烈士陵園舉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縣應徵青年及學生代表共100餘人參加紀念活動。